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a卷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9398558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a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a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a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a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 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A A 卷卷时间:时间:9090 分钟分钟 满分:满分:100100 分分一、选择题:(本题共一、选择题:(本题共 3030 小题,每题小题,每题 2 2 分,共分,共 6060 分)分) 1 “周之宗盟,异姓为后” ,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异姓 纳入周的宗盟 A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 B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C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 D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 2.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

2、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3 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 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这说明商鞅 A主张立法为民 B强调有法可依 C关注法律实施 D重视赏罚并重 4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 ,即“天子个人左右的 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 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 这一特色的是 A 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

3、朝的枢密院 5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 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主张加强相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反对中央集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6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 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为此,促使了 下列哪一制度的实施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汉朝初年,2000 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 ;拥有资产十万钱而 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 。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 自此

4、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 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 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8.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 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开封府知府 D.枢密副使 9.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 “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

5、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10.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1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 2 -方可奏行” D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一省,若有边徼之事者, 则置宣慰司以达之” 12.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

6、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13.“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该言论表明此人A强调秦朝建立起君主专制 B否定了中央集权制度C强调了相权对君权的危害 D以废丞相来强化君权14.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 “机要” “枢要” 。中枢机构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处四个时期,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有呈现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趋势 提高了行政效率 机构越来越完善,对社会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这种

7、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相一致的A BC D15.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 府的运作情况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渝州发生洪灾, 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 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16.有位史学家说:“它是(罗马)各族共有的法律,意味着公民与臣民之间差别的消失; 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据

8、你所知,这位史学家评论的这部法律是 A.公民法 B. 自然法 C. 万民法 D. 习惯法 17.在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一个雅典公民不会碰到的事情是 A他可能被选举为执政官 B他可能被流放国外10年 C他可以和妻子一道去参加公民大会 D他可以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18.“据统计,雅典大多数公民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当议事会议员的机会,出任审判员的机 会更多。 ”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轮番而治 B.人民主权 C.小国寡民 D.依法治国 19.从梭伦改革到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政治发展趋势是 A从氏族部落到城邦国家 B从贵族掌权到平民当政 C从贵族政治到公民政治 D从君主专制到民主政治

9、20.公元前 445 年,古罗马废除了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 367 年,以法律形式 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公元 212 年,颁布卡拉卡拉赦令 ,授予帝国 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这表明古罗马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把保护平民利益放在首位 C.利用法律缓和社会矛盾 D.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21.有学者评述某部法律“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给予他们以安全感,而 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 ”这位学者所评述的法律是 - 3 -A 十二铜表法 B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C 权利法案 D美国 1787 年宪法 22.雅典人认为:“在我们的

10、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是 遵守法律的。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A.古雅典的民主制度是间接民主 B.雅典公民毫无人身自由 C.雅典民主政治轮番而治的特点 D.雅典的民主建立在法律基础上 23.“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 之为奴。 ”十二铜表法 。从上述材料中能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十二铜表法A.是专门解决债务问题的法律条文 B.完全抛弃了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C.蕴涵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 D.无限制地放纵了贵族的专横 24.从汉到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

11、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存 到州县两级制,再到文臣、通判的设置,反映了 A 中央政府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 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25.秦朝的“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 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当时政权特点是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官僚政治,唯才是用 C.贵族政治,政务繁杂 D.职责明确,各负其责 26.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27.直接

12、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与这一特色形成有关的是 A.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B.雅典人擅长会议辩论 C.现代工商业发达 D.梭伦的民主改革思想 28.公元前 5 世纪,伯利克里宣称:“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 “法律的格式均以会议与民众决定的字样开头。 ”这表明 A.雅典居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雅典重视民主和法治 C.雅典立法权属于全体居民 D.雅典不存在阶级差别 29.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受到损害时, 受害人得诉诸赔偿” “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这反映了 A.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B.

13、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30.“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 ”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B.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C.废除了维护贵族的不合理法规 D.由贵族编制并为贵族服务二非选择题(共二非选择题(共 3 3 道大题,其中道大题,其中 3131 题题 1515 分,分,3232 题题 1515 分,分,3333 题题 1010 分,共分,共 4040 分)分)31 (15 分)材料 1901 年 1 月 29 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

14、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著军- 4 -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

15、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6 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9 分)32、 (15 分)材料 西汉建立后, “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 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 359 “章” ,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 1000 多条, “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 ;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 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 906卷,770 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 ,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 20 篇、620 条、27600 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