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二)》导学案教学案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9397678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二)》导学案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二)》导学案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二)》导学案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二)》导学案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二)》导学案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二)》导学案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二)》导学案教学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可能 性(二)性(二) 导学案教学案导学案教学案导学案设计 课题可能性(二)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1.从熟悉的生活中开始。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在新课的导入阶段,设计了分糖果这一情境,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进来,顺理成章地完成学习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物体的多少决定着可能性的大小,然后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更易接受。2.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已学的知识,本教案设计了一些逆向

2、思维的题目,引导学生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推断物体数量的多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转换,初步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 个不透明的袋子、糖果若干学生准备:1 个盒子、10 个红球、3 个黄球、红棋子若干、绿棋子若干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0 分钟)1.组织活动:有一袋糖果,有草莓味的、葡萄味的、薄荷味的(草莓味的最多)。(1)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喜欢吃哪种口味的糖果。(2)指导学生操作:摸一摸,看能不能摸出自己喜欢的口味的糖果。(摸出后再放回去)(3)组织学生汇报统计结果。2.引导学生质疑:从刚才的统计数据中你能发现什么?为什

3、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1.(1)表达自己的意愿,说出自己喜欢吃哪种口味的糖果。(2)小组同学到台前的袋子里摸糖果,每人一块,做好记录。(3)汇报,发现摸出草莓味糖果的次数最多。2.发表自己的见解。1.涂一涂。(1)摸出的可能性大。(2)摸出的可能性大。(3)摸出的一定是。二、实践活动,探究新知。(15 分钟)1.根据摸出的每种糖果的次数推断糖果的数量。(1)引导学生思考:从摸出草莓味糖果的次数最多可以推断出什么?(2)指导学生验证。(3)引导学生发现规律。2.加深对事件发生规律的理解。(1)指导学生观察例 3 情境图,并搜集信息。(2)小组进行摸球活动。(3)组织汇报,填写表格。(4)指导学生观

4、察表格:你能猜出盒子里是红球多还是黄球多吗?说出你的理由。(5)组织学生打开盒子验证一下。(6)师生共同探究其中的规律:物体的多少影响着可能性的大小,反过来,可能性的大小也能说明物体的多少。可能性大,说明这种物体多;可能性小,说明这种物体少。1.(1)小组讨论、猜测:这些糖果中,草莓味的糖果可能最多。(2)验证,确定自己的猜测结果是正确的。(3)小组讨论其中蕴涵的规律,得出:摸出的次数越多,被摸出的可能性越大,数量就有可能相对多些。2.(1)读题,获取信息,明确活动要求。(2)小组进行摸球试验,做好记录。(3)各组汇报摸球次数。(4)观察表格,小组之间交流,得出结论:红球多。(5)打开盒子,验

5、证确实红球多。(6)小组之间交流,探究其中的规律,理解其中的道理。2.填一填。(1)把一个正方体的 3 个面涂成蓝色,2 个面涂成黄色,1 个面涂成黑色,任意抛一次,( )色面朝上的可能性最大,( )色面朝上的可能性最小。(2)袋子里装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方块,任意摸一个,要使摸出红方块的可能性最大,摸出蓝方块的可能性最小,袋子里至少应放( )个红方块,( )个黄方块,( )个蓝方块。(3)小明手里有 9 张红桃,1 张黑桃,任意抽出一张,可能是( ),也可能是( ),抽出( )的可能性大些。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0 分钟)1.袋子里放了 10 块奶糖,10 块水果糖,任意摸出一块,摸

6、出哪种糖的可能性大些?如果要使摸出水果糖的可能性大些,应该怎么办?2.按要求在盒子里放棋子。(1)盒子里共放 8 个棋子,任意摸出 2 个,一定能摸出 2 个红棋子。(2)盒子里共放 8 个棋子,任意摸出 2 个,可能是2 个红棋子,也可能是一个红棋子和一个绿棋子。1.分组讨论,选代表汇报答案:(1)摸出奶糖和水果糖的可能性相等。(2)如果要使摸出水果糖的可能性大些,应该增加水果糖的数量或减少奶糖的数量。2.操作学具,探究问题的答案,交流各自的想法,共同订正答案。3.有 20 张数字卡片,如下表。数字 23 张数字 89 张数字 56 张数字 62 张导学案设计 课题可能性(二)课型新授课设计

7、说明1.从熟悉的生活中开始。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在新课的导入阶段,设计了分糖果这一情境,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进来,顺理成章地完成学习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物体的多少决定着可能性的大小,然后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更易接受。2.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已学的知识,本教案设计了一些逆向思维的题目,引导学生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推断物体数量的多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转换,初步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

8、 个不透明的袋子、糖果若干学生准备:1 个盒子、10 个红球、3 个黄球、红棋子若干、绿棋子若干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0 分钟)1.组织活动:有一袋糖果,有草莓味的、葡萄味的、薄荷味的(草莓味的最多)。(1)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喜欢吃哪种口味的糖果。(2)指导学生操作:摸一摸,看能不能摸出自己喜欢的口味的糖果。(摸出后再放回去)(3)组织学生汇报统计结果。2.引导学生质疑:从刚才的统计数据中你能发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1.(1)表达自己的意愿,说出自己喜欢吃哪种口味的糖果。(2)小组同学到台前的袋子里摸糖果,每人一块,做好记录。(3)汇报,发

9、现摸出草莓味糖果的次数最多。2.发表自己的见解。1.涂一涂。(1)摸出的可能性大。(2)摸出的可能性大。(3)摸出的一定是。二、实践活动,探究新知。(15 分钟)1.根据摸出的每种糖果的次数推断糖果的数量。(1)引导学生思考:从摸出草莓味糖果的次数最多可以推断出什么?(2)指导学生验证。(3)引导学生发现规律。2.加深对事件发生规律的理解。(1)指导学生观察例 3 情境图,并搜集信息。(2)小组进行摸球活动。(3)组织汇报,填写表格。(4)指导学生观察表格:你能猜出盒子里是红球多还是黄球多吗?说出你的理由。(5)组织学生打开盒子验证一下。(6)师生共同探究其中的规律:物体的多少影响着可能性的大

10、小,反过来,可能性的大小也能说明物体的多少。可能性大,说明这种物体多;可能性小,说明这种物体少。1.(1)小组讨论、猜测:这些糖果中,草莓味的糖果可能最多。(2)验证,确定自己的猜测结果是正确的。(3)小组讨论其中蕴涵的规律,得出:摸出的次数越多,被摸出的可能性越大,数量就有可能相对多些。2.(1)读题,获取信息,明确活动要求。(2)小组进行摸球试验,做好记录。(3)各组汇报摸球次数。(4)观察表格,小组之间交流,得出结论:红球多。(5)打开盒子,验证确实红球多。(6)小组之间交流,探究其中的规律,理解其中的道理。2.填一填。(1)把一个正方体的 3 个面涂成蓝色,2 个面涂成黄色,1 个面涂

11、成黑色,任意抛一次,( )色面朝上的可能性最大,( )色面朝上的可能性最小。(2)袋子里装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方块,任意摸一个,要使摸出红方块的可能性最大,摸出蓝方块的可能性最小,袋子里至少应放( )个红方块,( )个黄方块,( )个蓝方块。(3)小明手里有 9 张红桃,1 张黑桃,任意抽出一张,可能是( ),也可能是( ),抽出( )的可能性大些。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0 分钟)1.袋子里放了 10 块奶糖,10 块水果糖,任意摸出一块,摸出哪种糖的可能性大些?如果要使摸出水果糖的可能性大些,应该怎么办?2.按要求在盒子里放棋子。(1)盒子里共放 8 个棋子,任意摸出 2 个,一定能

12、摸出 2 个红棋子。(2)盒子里共放 8 个棋子,任意摸出 2 个,可能是2 个红棋子,也可能是一个红棋子和一个绿棋子。1.分组讨论,选代表汇报答案:(1)摸出奶糖和水果糖的可能性相等。(2)如果要使摸出水果糖的可能性大些,应该增加水果糖的数量或减少奶糖的数量。2.操作学具,探究问题的答案,交流各自的想法,共同订正答案。3.有 20 张数字卡片,如下表。数字 23 张数字 89 张数字 56 张数字 62 张导学案设计 课题可能性(二)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1.从熟悉的生活中开始。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在新课的导入阶段,设计了分糖果

13、这一情境,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进来,顺理成章地完成学习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物体的多少决定着可能性的大小,然后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更易接受。2.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已学的知识,本教案设计了一些逆向思维的题目,引导学生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推断物体数量的多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转换,初步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 个不透明的袋子、糖果若干学生准备:1 个盒子、10 个红球、3 个黄球、红棋子若干、绿棋子若干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创设情

14、境,激发兴趣。(10 分钟)1.组织活动:有一袋糖果,有草莓味的、葡萄味的、薄荷味的(草莓味的最多)。(1)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喜欢吃哪种口味的糖果。(2)指导学生操作:摸一摸,看能不能摸出自己喜欢的口味的糖果。(摸出后再放回去)(3)组织学生汇报统计结果。2.引导学生质疑:从刚才的统计数据中你能发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1.(1)表达自己的意愿,说出自己喜欢吃哪种口味的糖果。(2)小组同学到台前的袋子里摸糖果,每人一块,做好记录。(3)汇报,发现摸出草莓味糖果的次数最多。2.发表自己的见解。1.涂一涂。(1)摸出的可能性大。(2)摸出的可能性大。(3)摸出的一定是。二、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15、。(15 分钟)1.根据摸出的每种糖果的次数推断糖果的数量。(1)引导学生思考:从摸出草莓味糖果的次数最多可以推断出什么?(2)指导学生验证。(3)引导学生发现规律。2.加深对事件发生规律的理解。(1)指导学生观察例 3 情境图,并搜集信息。(2)小组进行摸球活动。(3)组织汇报,填写表格。(4)指导学生观察表格:你能猜出盒子里是红球多还是黄球多吗?说出你的理由。(5)组织学生打开盒子验证一下。(6)师生共同探究其中的规律:物体的多少影响着可能性的大小,反过来,可能性的大小也能说明物体的多少。可能性大,说明这种物体多;可能性小,说明这种物体少。1.(1)小组讨论、猜测:这些糖果中,草莓味的糖果

16、可能最多。(2)验证,确定自己的猜测结果是正确的。(3)小组讨论其中蕴涵的规律,得出:摸出的次数越多,被摸出的可能性越大,数量就有可能相对多些。2.(1)读题,获取信息,明确活动要求。(2)小组进行摸球试验,做好记录。(3)各组汇报摸球次数。(4)观察表格,小组之间交流,得出结论:红球多。(5)打开盒子,验证确实红球多。(6)小组之间交流,探究其中的规律,理解其中的道理。2.填一填。(1)把一个正方体的 3 个面涂成蓝色,2 个面涂成黄色,1 个面涂成黑色,任意抛一次,( )色面朝上的可能性最大,( )色面朝上的可能性最小。(2)袋子里装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方块,任意摸一个,要使摸出红方块的可能性最大,摸出蓝方块的可能性最小,袋子里至少应放( )个红方块,( )个黄方块,( )个蓝方块。(3)小明手里有 9 张红桃,1 张黑桃,任意抽出一张,可能是( ),也可能是( ),抽出( )的可能性大些。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0 分钟)1.袋子里放了 10 块奶糖,10 块水果糖,任意摸出一块,摸出哪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