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9391992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2017-20182017-2018 学年度下华安一中高二年历史期末考试卷学年度下华安一中高二年历史期末考试卷考试时间:90 分钟; 一、单项选择(共一、单项选择(共 3030 小题,小题,6060 分)分) 1、据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 316 年) ,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 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的倒行逆施。这表明当时( ) A. 宗法秩序仍受到重视 B. 天子之位争夺激烈 C. 周王强化“共主”地位 D. 周王干涉他国内政 2、北宋时期一次科举取士达八百人,超过唐开元全盛期二十九年取士总数,而且在太学生 的录取上唐代规定须是五品以上公子孙

2、,但宋代则规定是“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 。 北宋采取与唐代不同的科考政策旨在 A. 推行重文轻武的战略 B.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C. 解除科考的品级限制 D. 适应理学的发展需要 3、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 、从“直接的帝国 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 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4、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 在汉朝崩溃

3、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 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 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 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 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 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D. “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5、 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 仁宗言:卿

4、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 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 ”这体现出: A. 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 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C. 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 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 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 标准。 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 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 ”这种制 度最有可能的是( ) A. 军功爵 B. 察举制 C. 世卿世禄制 D. 科举制 7、王夫之在

5、论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中说:“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因祚所以不长也; 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 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下列说法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A. 郡县制的推行是秦速亡的原因之一 B. 秦行郡县的目的是为了“行其大公”- 2 -C.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为害滋多” D. 反对实行君主制 8、明朝初期举行“乡饮酒礼”时,饮宴之前要先读律令,还宣读刑部颁布的其他有关文件, 并致训诫辞。有乡民若被全体与会者指摘为“顽民” ,按情节可呈明政府,充军边疆。这反 映明初 A. 政府注重宣传宗族自治的思想 B. 乡村管理追求民

6、主 C. 重视宣传法规以强化地方治理 D. 统治重心转向乡村 9、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 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由此可知当时出身时间宋太 祖宋太 宗宋真 宗宋仁 宗宋英 宗宋神 宗宋哲 宗宋徽 宗宋钦 宗武职出身 正职(人)366700000文职出身 正职(人)21622575105A. 边境战乱日趋减少 B. 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 C. 科举取士日渐盛行 D. 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 10、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 “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 种分权统御制也” , “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

7、与中央之隔阂; 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 。他认为行省制度在 元代 A. 导致了地方割据 B. 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C. 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11、有学者认为:“从 1901 年到 1937 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一个外国人享有 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 要原因是规定( ) A所有安分传教之人,均当一体矜恤保护,不可欺侮 B允准与众友国钦差前往京师,到彼居住,或久或暂 C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独由使馆管理 D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清国必须立时

8、弹压惩办 12、它“彻底暴露了清政府所推行的同光新政的实质,打破了国民妄自尊大的心理,激 发了中华民族的强烈危机感。 ”这材料中的“它” ( ) A促发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B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历程 C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D导致了清末“新政”推行- 3 -13、1901 年 2 月,流亡在西安的清朝政府发出上谕,宣布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还声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这体现 出清政府( ) A. 以主权换治权 B. 主动赔款割地 C. 甘心做傀儡 D. 失去民心民意 14、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

9、一扇门它的 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 ,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的财富,经济 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的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材料主 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15、晚清大学士徐桐撰联:“创千古未有奇闻,非左非邪,攻异端而正人心,忠孝节廉,只 此精诚未泯;为斯世少留佳话,一惊一喜,仗神威以寒夷胆,农工商贾,于今怨愤能消” 。 他评价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戊戌变法 16、 加试题 下表是对同一事件的

10、不同来源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最可信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邓管带英勇指挥,炮击日舰吉野,向它冲去,不料船尾中了 敌舰所放的鱼雷。邓管带见致远行将沉没,愤然投入海中。谷玉霖,来远舰炮手,1946 年 5 月 18 日口述“致远”驶出队列追击已经快要沉没的“赤诚” ,被日舰包 围攻击了 10 分钟,水密舱进水导致倾覆。芝罘快邮 (外商报刊) , 1894 年 10 月 1 日报道敌忽以鱼雷快船直攻“定远” ,尚未驶到, “致远”开足机轮 即将来船攻沉。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 ,旋亦沉没。大东沟战况析 ,李鸿章 1894 年 10 月 7 日报告A. 致远舰与敌舰吉野同归于尽 B. 致远舰因中敌舰

11、鱼雷而沉没 C. 致远舰冲向敌舰,最后沉没 D. 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 17、 在很多历史问题上,国家之间,甚至国家内部阶层之间的因为立场和角度的缘故,很 难取得一致意见,单就名称就会有不同的说法。比如 19371945 年中国与日本的那场战争, 名称有:中国称“抗日战争” 、日本称其为“日中战争” 、 “支那事变” ,西方国家称其为“第 二次中日战争” 。其中强调了历史认识中的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 抗日战争 B. 日中战争 C. 支那事变 D. 第二次中日战争 18、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时说:“从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到 1938 年 10 月武汉 失守这一时期

12、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经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19、1937 年 10 月,上海派遣军司令长官松井石根在会见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记者 时发表声明:“今天的事业,与其说是在教训支那人,更应该说是在提醒他们,应该好好考 虑如何全力去拯救四亿人民。当务之急是,如何将支那从共产主义势力中拯救出来。这不仅- 4 -是为了支那本国,也是为了整个东亚。 ”这一声明反映日本 A重视与英美国家友好关系 B认可西方媒体客观公正 C追求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

13、 D假借掩饰战争意图 20、在四川方言实景剧抓壮丁中,国民党官僚到处抓青壮男丁充军,鱼肉乡里;在“一 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口号的宣传下,青年学子慷慨激昂,投笔从戎。发生于同 一历史时期的两幕截然不同的场景反映了( ) A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B国民政府推行征兵制 C国民政府“围剿”红军D共产党影响逐步扩大 21、 (天国)认为与外国“彼此通商,理所当然”通过对外贸易,太平天国购进了大炮、 火药。和粮食等军需品,并大量出口丝茶不过为了获取军火武器,称外国人“尽是兄弟 之辈” ,准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以“保护”英国过往商船。以上材料突出反映了( ) A. 中国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

14、殖民地 B. 太平天国味于国际交往准则缺乏外交经验 C. 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采取“中立”政策 D. 太平天国借自由通商与列强发展友好关系 2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允许私人经营,允 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 ”这些主张大 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说明( ) A.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B. 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C. 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D.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得到继承和发展 23、 1859 年太平天国颁布洪仁玕所著的资政新篇 ,19 世纪 60 到 90 年代,晚清洋务派 发起

15、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 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B. 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D. 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24、 咸同年间,以湘淮系为主的地方军政大员的权势明显增强。清廷利用湘淮督抚内部的 矛盾进行分化制约,安排非湘淮人员牵制湘淮督抚,自如地调动包括湘淮督抚在内的各地督 抚。据此可推知( ) A. 重农抑商思想的改变 B. 湘淮督抚与朝廷分庭抗礼 C. 清廷以传统政策控驭各省 D. 清政府维持了对地方的控制权 25、正阳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垣的正中,原本专供龙车凤辇通行。近代一首竹枝词描述了正阳 门的变化:“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 ”出 现这一变化是因为发生了( ) 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26、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条政治的分界线,此后,帝王、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 人民的公敌,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 ”该 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 A彻底消除了人们心中的封建意识 B铲除了封建帝制存在的社会基础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使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得以贯彻 27、 “今之满洲和中国多事,长驱入关,来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奴隶满 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