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故乡》教学设计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49389714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故乡》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故乡》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故乡》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故乡》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故乡》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故乡》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故乡》教学设计(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故故 乡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2、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 、 “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二、能力目标1、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2、能模拟运用“重复” 、 “对比”手法进行写作。三、情感目标1、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2、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2、 “重复” 、 “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教学难点:1、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2

2、、 “重复” 、 “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月是故乡明” ,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 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起走进小说故乡 ,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二、资料助读1、 呐喊 ,

3、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成集于 1923 年。集里收有孔乙己 狂人日记 药故乡 阿 Q 正传等著名小说。这部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着重揭露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的革命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战斗声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正是从农民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要求,以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2、写作背景。小说写于 1921 年 1 月。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各地军阀自设关卡

4、,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 故乡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图景,写出了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灾难。三、研读,理解文意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疏解下列字词。(1)注音阴晦(hu) 脚踝(hui) 潮汛(xn) 髀骨(b)嗤笑(ch) 瑟索(s) 惘然(wng) 恣睢(zsu)(2)释义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无端:无缘无故。如许:这么些。鄙夷;看不起。愕然:吃惊的样子。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展转:同“辗转” 。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

5、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恣睢:放纵、放任。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思考:(1)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郁悒满怀。那诵读故乡 ,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2)小说以“我”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情节,哪些语句能揭示出这次故乡之行给我的感受和体验?(3)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体会到的不是激动、喜悦。而是悲哀,究其缘由是故乡景、故乡人的变化。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列一个人物表。在这些人物中,哪些又着墨较多?(4)归纳二十年后的闰土、杨二嫂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呢?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明确:(1)整个故乡的色调,是昏暗、阴冷、

6、低沉的。其中唯一欢快的语调出现在对儿时回忆的描写中,但无论就谋篇布局,还是就语言特色而言,笼罩着的是一种忧郁和感伤。(2) “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3)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 “我”、 “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4)闰土: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杨二嫂:外貌的变化、行为放纵卑下、语言尖刻泼辣。3、学生

7、精读,把握人物形象。合作探究:闰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那么,作品是从哪几方面来进行对照的?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学生合作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1)外貌对照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2)动作、对话对照少年闰土:雪

8、地捕鸟。月夜刺猹, “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一凄凉一恭敬” ;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3)对“我” 、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对我: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 “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 ,要水生“给老爷磕头” ,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对生活: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天真

9、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鲁迅在这个人物的前后对比中,不仅从经济上、政治上刻画了闰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从精神上揭示了闰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识给他加上精神枷锁,尊卑观念愚弄淳朴的农民。见“我”时,强自按熄霎时间闪现出来的真挚友谊的火光;见面时,一系列精神变化细致人微地刻画了尊卑观念给闰土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对香炉和炉台细节的描写;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他虔诚地渴望神灵的赐福,摆脱贫困与苦难。这样描写,可清楚地看到:闰土对苦难根源有直觉,但不理解;希望

10、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他憧憬未来,却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4、学生速读全文,筛选信息,为文中的主要人物写一个小结。教师指导、点拨,并提供参考示例:杨二嫂小结:20 年前,杨二嫂开了一家豆腐店,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在店里坐着,凭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生意非常好。20 多年过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她的家境已难以维持原来的殷实,在种种艰辛的磨砺中,

11、为了生存,她变得泼悍、放肆、尖刻、自私。当她见到在外 20 多年现在回到故乡的迅哥儿时,就虚假吹捧,尖刻嘲讽;趁迅哥儿一家搬家的混乱之际,中伤闰土,还顺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东西。5、个性化阅读,评价人物。教师引领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然后请学生用一两句生动的话评价人物。对交流过程中闪耀着创新光芒的见解,要予以鼓励。教师归结学生的评价:闰土(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时间这块砺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闰土(2):一声“老爷” ,就把自己与儿时的好友隔在了无形的厚障壁的两边;带回家去的香炉、烛台何尝不是在增加这厚障壁的高度呢!杨二嫂:一个被社会

12、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 ,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我”: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我”母亲:慈祥、宽容、厚道地对待所有的人,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却没有给她以公平:变卖农产,告别家园,跟儿子去外地谋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水生:一个 20 年前的闰土,20 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四、情感体验,探讨主题1、请

13、学生听读全文,结合人物分析,合作研讨小说主题。归结:有关小说主题,也即作品表现的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态度,主要看法有:(1) “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封建社会所扼杀。(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 “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对作品主旨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你是如何看待下列理解的,请阐说自己的见解。(1)茅盾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2)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

14、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3)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五、布置作业1、课下收集有关研究本文的资料,与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参照,加深理解课文的效果。2、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教师抽查完成情况,并适当予以点评。二、品味情感,赏析景物描写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那么,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处?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有:(1)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 ;(2)记忆中的“神异的图画” ;(3) “蒙咙中”想象到的图

15、景。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不同,反映了故乡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贫困。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朦胧憧憬。2、学生仔细研读文中三处景物描写,互相质疑问难,小组内交流研讨。思考:(1)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句中“萧索的荒村”前用了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横” ,请体会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活气”改为“生气”可以吗?(2) “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

16、原因”句中“瓦楞上”的枯草的断茎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3) “月下西瓜地”一节的绘景奇异在何处?教师明确:(1) “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 “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 “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敝和沉寂,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 “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2)句中的“枯草” “断茎” “寒风” “老屋”渲染的凄凉景象突出的是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此时故乡的颓败、荒芜、冷落更增加了惆怅、悲凉的情绪。这与上(3)明丽的色彩: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颇为神奇的传说:项带银圈的英俊少年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3、学生有感情诵读并积累文中精彩的写景语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三、研讨探究,深层理解文意1、教师有感情范读小说结尾的三个语段,请学生小组内交流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