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离骚》word教案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9354601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二《离骚》word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必修二《离骚》word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必修二《离骚》word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必修二《离骚》word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必修二《离骚》word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二《离骚》word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离骚》word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离骚离骚教案教案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 ,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 “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 ,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

2、生爱国忧民的思 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 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3、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 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 ,“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 诗 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诗经 楚 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 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

4、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 ,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 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 、 “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 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 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 品有屈原的离骚 九歌 天问

5、,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 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 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 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 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 任之。 ”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 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 中的顽固派不断

6、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 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 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 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 “骚”并 称,用“风”来概括诗经 ,用“骚”来概括楚辞 。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 和不屈的斗争。 “离”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 句是屈原的思想结

7、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 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 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

8、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 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 “哀民生之多艰” ,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 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余虽

9、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 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 “谣诼” ) ;君王“不察” ,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 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 。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 ,振兴楚国的政治理 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 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

10、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 ,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 “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 ,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 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

11、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

12、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 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 ,“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 诗 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诗经 楚 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 词。古代帝

13、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 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 ,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 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 、 “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 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 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 品有屈原的离骚 九歌 天问 ,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

14、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 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 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 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 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 任之。 ”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 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 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

15、能得到实 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 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 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资源免费下载,无须注册!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http:/ 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 “骚”并 称,用“风”来概括诗经 ,用“骚”来概括楚辞 。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 和不屈的斗争。 “离”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 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 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