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29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9334896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29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国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29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国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29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国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29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国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29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29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五单元古代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29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学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2929 讲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与教育文化与教育考纲要求考情分析命题趋势1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2017全国卷,312016北京卷,372016浙江卷,192015全国卷,31分值:210 分侧重于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基本政策和措施,试题的解答角度是结合这些举措的时间,明确当时新中国国家建设的基本需要和国家发展的基本方向,把握这些举措

2、对新中国和人民的教育、生产、生活的内在关系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 “两弹一星”(1)目的: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2)成就21964 年,中国第一颗_原子弹_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1964 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 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东方红一号_”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3)意义:打破了美、苏两国_核垄断_及对中国的核威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中国国防。2载人航天(1)决策:1992 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2)成就:2003 年 10 月 15 日, “_神舟五号_

3、”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3)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果:1973 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_南优 2 号_。(2)评价: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_水稻杂交_优势的第一人;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4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成就:1983 年,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_银河号_”计算机。地位:中国高性能_巨型计算机_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意义:加速了国家_信息化_发展。(2)生物技术1965 年,人工合成_结晶牛胰岛素_在中国首次实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

4、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我国政府最终确定每年 4 月 24 日为中国航天日,是因为( B B )A1964 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1970 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C1980 年的这一天,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D2003 年的这一天,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解析 1970 年 4 月 24 日我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空间技术,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故 B 项正确;1964 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使我国进入核国家行列,与航天事业无关,故 A 项错误

5、;我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与“航天日”不符,故 C 项错误;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是航天技术成就,但晚于 B 项,故 D 项错误。3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和条件1制度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4主观因素(1)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以及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2)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例题

6、】 1964 年 10 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 ”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C C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故 A 项错误;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为中国进入联合国提供了可能,但并非主要条件,故 B 项错误;据材料“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可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故 C

7、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且与史实不符,故 D 项错误。1在 1958 年夏天,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提出把蛋白质人工合成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在上海和北京的几次科技展览会上,党中央和上海市委都希望其加速实现该项目,在研究所内部,青年同志也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对象(1965 年最终合成)。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A )A冒进的风气客观上助推了科技发展B科学“大跃进”在全国掀起高潮C新中国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青年D “大跃进”时政府加大了科研投入4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1958 年夏天,党中央和上海市委都希望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加速实现蛋白质人工合成项目,研

8、究所内部青年同志也要求提前进行该项目,这体现了“大跃进”时期的“冒进” , “1965 年最终合成” ,反映了冒进的风气客观上助推了科技发展,故选 A 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全国科技发展情况,故 B 项排除;青年在科技研究中发挥作用,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新中国的科研力量主要是青年,故 C 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府的科研投入,故 D 项排除。21970 年 4 月 28 日,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 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 ”新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就”( D D )A说明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B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

9、业的伟大开端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了核国家行列D使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解析 1970 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选 D 项。考点二 “双百”方针与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见学生用书 P150)1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1)提出背景:1956 年初,_三大改造_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出:1956 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内涵:艺术问题上“_百花齐放_” ;学术问题上“_百家争鸣_” 。硕果:出现了一系列贯彻“双百”

10、方针的出色作品。(2)曲折的年代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_文化大革命_” 。表现: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3)文艺的春天背景: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党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表现: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五讲” “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出5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_反思_文学” “_伤痕_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2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人民教育的奠基建立人民教育: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11、,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_社会主义_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教育方针: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制度:在发展_全日制_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国民教育_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动乱中的教育表现: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1966 年,_高考制度_被废止;20 世纪 70 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_工农兵学员_” 。影响: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_文化素质_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3)教育的复兴“文革”

12、结束后,邓小平整顿教学秩序,恢复_高考制度_,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提出“_科教兴国_”发展战略。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_义务教育法_ ;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增设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20 世纪 90 年代,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 工程”计划。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启动了“_希望工程_” 。 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

13、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B B )A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符合中国国情实际C攻坚重点始终不变 D受苏联模式影响较大解析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出来的,由于国情与时代不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有自己的特点,改革开放前重点发展国防科技,目的是巩固新生政权,6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科技重点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综合国力服务,为持续性发展服务等。(见学生用书 P151)一 对“双百”方针的全面认识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 “

14、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2从背景来看, “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3从基本精神来看, “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的。4从受挫原因看, “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5从历史经验教训来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

15、;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 。只要“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就能兴旺发达。【例题 1】 毛泽东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B B )A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自由讨论B在学术问题上允许发表不同意见C在宪法范围之内允许任何争鸣意见D社会科学的争鸣要在宪法范围内解析 毛泽东的意思是让学术探讨实现自由。A 项仅是列举形式;C、D 两项是大前提,且学术一般不涉及政治问题,即使涉及也是言论方式的争鸣,不是主观目的,不是敌我矛盾。所以 A、C、D 三项都没有

16、反映这段话的实质。故选 B 项。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领域出现的两次发展高潮、原因及启示1两次高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1978 年改革开放后。2主要原因(1)政治上,党和政府积极支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和发展教育。在“文化大革命”后,实施了“863 计划” ,提出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施“211 工程”计划,加大支持教育事7业的力度。(2)经济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 1966 年,要求科学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如“两弹一星” ,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搞好经济建设。此外, “双百”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文化大革命”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