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25366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赵许宽新课程标准认为,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最终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总的来说,在数学教学中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数学课堂的效率。那么,数学教师应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因为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现主体性教育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课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

2、度有效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1、 把微笑带进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用微笑的形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励,从而更加相信教师,给予教师以积极主动反馈。这样,能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学困生2能消除畏惧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相反,如果教师把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不良情绪带进课堂的话,会严重地影响同学们的学习状态,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2 、把竞争带进课堂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非智力因素和情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老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

3、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比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设计这样的环节。出示几道习题,看谁算得有对又快。小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现欲比较强,善于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中树立竞争意识,无疑会提高教学的效果。3、 把鼓励带进课堂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既不言过其实,又能到“火候”,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鼓励的作用,即鼓励了学生本身,又对其它同学以一种激励上进的作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时有一个“度”的把握。其次,鼓励要因人

4、而异,因材施教,即对象不同鼓励也要有所不同。如知识程度不同的学生鼓励的方式就要不同,同一个问题优等生回答上来可能就不需要鼓励,中等生回答上来了也许就要鼓励一下;同一个问题中等生回答上来3了可能就不需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上来了可能就需要鼓励。同一个学生,难度一般的问题解决了可能就不需要鼓励,难度大一些的问题解决了可能就需要鼓励。对于性格不同的人也要采取不同的鼓励策略,有时同一个问题的解决,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可能不需要鼓励,而内向型的学生可能就需要鼓励。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要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比如:“好”、“对”、“不要着急”、“慢慢说”、“有进步”、“真了不起”等;作业批改时写一些激

5、励性评语,如:加油!继续努力!课余时间有学生完成书上带 *的习题或思考题,课堂上全班通告表扬鼓励。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1.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数学课堂上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充当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独特的个体,现代科学的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他们都有不同的长处和潜能。都有其与别的同学不一样的闪光之处,而小学生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又有展示和表现自己的强烈的欲望,为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根据学习内容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行设计学习情景,课堂自主活动,直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并能展示自己,这样就

6、能激发他们创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体性。比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比例尺这节课时,就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让学生画出 5 厘米和 10 厘米的线段,学生很容易就画4出来了,然后我让他们画出一条 10 米长的线段,学生迟疑了。觉得作业本没有那么长,画不出来那么长的线段。此时,产生了一个数学问题,面对问题,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很高,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甚至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的与自己的同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学生说可以任意画一条线段,用来表示 10 米长的线段,也有一些学生说可以把 10 米长的线段按一定的倍数缩小,然后在画在本子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全体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比

7、例尺概念的探索。例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时,利用课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景:小红的爸爸开着小轿车去上班,在路上,小轿车的玻璃不小心被撞碎了,然后爸爸让小红去配一块玻璃。然后教师就问,你们能够帮助小红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都非常愿意,这样就拉近了这一情境跟同学们的联系。紧接着问题就出现了,小红要配一块什么形状的玻璃?要根据玻璃的大小付钱,怎么才能求出玻璃的面积?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出要探究的问题梯形的面积。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当的高,主动性得到了有效地发挥。2.尝试猜想、合理推导,进行研究性学习数学学习的本质原本是一个观察、实验、归纳、猜测的探究过程。因此

8、,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传教授业解惑”去获得。让学生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自觉思考,5主动地对学习的对象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否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呢?(1)猜想:如果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否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怎么来算呢?(2)用你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你的猜想。让学生动手把一张课前准备平行四边形沿着一条高将它剪拼成已学过的长方形实验。(3)提问并讨论:剪拼后的长

9、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剪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从而推测得出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来的。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亲身实践中探索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大胆猜想,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合情推理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进而获得相应的数学知识、方法和技能,体验将一些简单的实际相应的数学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应用的价值,体会到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三、重视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1、勤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让学

10、生只做“配角”,教师要启发性地“教”,让学生探索性地“学”,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因此,作为教师,教学中要尽力做到: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要由教师给出;凡是能由学生解决的例题和习题就不要由教师去悉心导出。这些措施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效避免了学生在教学中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知6识。老师要放开手,提供机会让学生“动”起来,鼓励学生大胆地、主动地参与到创造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认识比例尺一课时,我把探索比例尺的意义的这一过程就交给了学生自己。课堂中创设的问题是 10 米长的线段怎么画在本子上。学生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于是就主动地思考,学

11、生之间相互交流得出了一个办法,也就是把 10 米长的线段缩小一定的倍数,画在本子上。有的学生把 10 米长的线段缩小 100 倍,用 10厘米表示;有的是把 10 米长的线段缩小 200 倍,用 5 厘米表示,等等。此时,我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 10 米长的线段画在你们的本子上会长短不一?学生很轻松的告诉我是由于每个人缩小的倍数不一样,所以画出来的长度就不一样。也就是说每个人画图的标准不一样。然后我让他们分别写出自己画的图上的长度与实际长度的比,再把它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 10 厘米:10 米=10 厘米:1000厘米=1:100,5 厘米:10 米=5 厘米:1000 厘米=1:200

12、等。进而告诉学生画图时的这个标准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比例尺。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安排这一环节,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我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叫做比例尺,学生可能就把这句话记住了,但是不能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这样我们只是把知识教给了学生,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只有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学习。2、善于运用师生讨论法所谓师生讨论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对一些有思维含量和富有争论性的问题,通过师生一起讨论的方式来掌握数学知识的一种主体性教育方法。通过讨论,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7动性,活跃了学生的思想,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了主体性。另一方面形成了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反馈、互相尊重的和谐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民主精神和团结互助精神,从而创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和谐气氛,并构建了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技术指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