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学设计(lihewu53…)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25312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lihewu5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lihewu5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lihewu5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lihewu5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滕王阁序》教学设计(lihewu5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滕王阁序教学设计李贺武20100916【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文学习把握骈文的文体知识特征。背诵第二段和第三段。掌握基本文意,能够积累15个以上的成语。2 过程与方法理解作者构思本文时原题目的纲领性作用(文章思路)教师从文题引导,在整体了解大意的前提下,逐段把握落实文言文实词的意义。学生从读入手,听读熟读朗读美读背诵。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王勃怀才不遇、报国无路的郁闷的情况下能够不坠青云之志的处世态度。【重点难点】1 难点:典故的使用(典故是事实,但是进入文章的材料之后,一般成为一个成语或者一个词语或者以个句子)2 重点:朗读与背诵课文。【时间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学通读

2、课文。第一步:熟读课文;第二步:识记字词,这一步必须落实。不搞两重皮。第三步:识记作者。少年奇才,15岁入世,写斗鸡檄文;28岁溺水惊死。第四步:理解骈文的特点:对偶、韵律、用典、藻饰。第五步:把握本文写作的背景情况:突出自告奋勇写作的积极性。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本节目标】巩固作者、骈文知识。第一二段理解【过程及要点】一、复习二、新课:从原文题目入手: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一)朗读第一段,尝试翻译。(二)讨论:问题:本段的核心词语是什么?问题: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个核心词语写作的?问题:这段文字是写题目哪一个词?(二)学习第二段,方法同上。作者是哪些方面来描写滕王阁的?分层解说。理解作者从不同的

3、角度来写的。仰视、俯视、远望等。一、 巩固:二、 作业。第三课时【本节目标】复习第一二段内容学习第三、四、五段内容【过程及要点】一、复习二、新课(一)第三段是从哪个角度写滕王阁的?(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赏析。(三)概括第一段和二三段分别从哪些角度写作的?第一段重点是写事,第二三段重点是写景。(四)第四五学习。问题:这两段与二三的写作的重点区别是什么?转为抒发作者的感情。第四课时【本节目标】学习第六七段内容。把握写作特色,背诵课文。【过程及要点】一、作业评述和复习。1作业同步学案一半同学认真细致。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评述一下, “课内基础”的第2题,出得怎么样?特别是“而” 、

4、“以”你是怎么处理的。能够出题了,你真的会了,有能力了。2复习。朗读1-4段。二、新课。(一)一生朗读第5-7段。请三个同学发表翻译这几段文字。第五段:问题一:分别说说这三段写的重点内容。问题二:主要方法是什么?第五段:积极入世。我们看这样的重点词语:时运不齐、命运多舛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达人知命这些词语是作者的表达观点词语。或者叫论点句子。他是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这些观点的呢?典故。问题三:请同学们来研究一下“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个成语,你知道它的出处吗?原来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东隅”日出的地方,隅,角落;“桑榆”日落的地方。桑榆,桑树和榆树,太阳落山前的余晖映照在这两种树上。这个成语意

5、思是: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出自后汉书冯异传 。可是王勃却没有这样的使用,而是略加改造变成“东隅已到逝桑榆非晚” 。意思是:早年的时光已经过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不晚。假如你要用这个成语表达你现在的志趣,也引用这个成语,你如何用?“东隅正起桑榆将逝” 。第六段:问题一:本段的关键词语是?一介书生、无路请缨、自惜、何惭?问题二:使用的主要方法是?用典。说说用了哪些典故?第七段:问题一:这一段写了什么?和题目的哪个词语照应?主要写作者对主人的知遇之恩的感谢,不胜荣幸。对盛宴的留恋。照应开头。呼应题目的“饯别” 。(二)写作特色的总结:1文思:运思谋篇紧扣题目第一段呼应“洪州” ;第二三段呼应“秋日” “登滕王阁” ;第四五段呼应“饯” ;第六七段呼应“别序” 。2写景:色彩变化;远近变化;上下变化;虚实变化;3抒情:命运多舛(消极)老当益壮(振作)大鹏之志(立志)(三)试背诵课文。(四)作业:对对联:王勃登滕王阁抒报国宏志|陶潜隐五柳庄拥自然怡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