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49247544 上传时间:2018-07-26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4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三单元三 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了解病虫害综合治理的含义,掌握各种防 治措施的基本内容熟悉当地常用农药的适 用范围和使用方法;能够制定作物病虫害 综合防治方案 第一节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概念 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理想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19世纪以来,人们对生物防治有了极大的兴趣。 20世纪40年代,人工合成有机杀虫剂和杀菌剂等 的出现,使化学防治成为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 。化学防治方法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便宜、效果 显著等优点。但是经过长期大量使用后,产生的 副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使病虫 害产生抗药性以及大量杀伤有益生物。人们终于 从历史的经验认识到依赖单一方法解决病虫害的 防治

2、问题是不完善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防治 有害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了“有害生 物综合治理”,简称IPM的防治策略。 一、综合治理的含义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每种方法 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依靠某一种措施往 往不能达到防治目的,我国确定了“预防为 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提出在综 合防治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因 时制宜,合理运用化学防治、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达到经济、 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的目的。 1986年11月中国植保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在成 都联合召开了第二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 提出综合防治的含义是:“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

3、行科 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 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 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 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即 以农业生态全局为出发点,以预防为主,强调利用自然界 对病虫的控制因素,达到控制病虫发生的目的;合理运用 各种防治方法,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在综合各种因素的 基础上,确定最佳防治方案,利用化学防治方法时,应尽 量避免杀伤天敌和污染环境;综合治理不是彻底干净消灭 病虫害,而是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综合治 理并不降低防治要求,而是把防治措施提高到安全、经济 、简便、有效的水平上。

4、 二、综合治理的原则 (1)从农业生态学观念出发认为植物、病原(害 虫)、天敌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它们同 在一个生态环境中,又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它们的发生和消长又与其共同所处的生态环境的 状态密切相关。综合治理就是在作物播种、育苗 、移栽和管理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调节生态系 统中某些组成部分,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及病害 天敌生存,不利于病虫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从 而预防或减少病虫的发生与危害。 (2)从安全的观念出发,认为生态系统的各 组成部分关系密切,要针对不同的防治对 象,又考虑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协调 选用一种或几种有效的防治措施。如栽培 管理、天敌的保护和利用、物理机械防

5、治 、药剂防治等措施。对不同的病虫害,采 用不同对策。各项措施协调运用,取长补 短,又要注意实施的时间和方法,以达到 最好的效果。同时将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不 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从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 病虫害的观念出发认为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要 从病虫害、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 发,科学的选择及合理的使用农药,特别要选择 高效、无毒或低毒、污染轻、有选择性的农药, 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 和利用天敌,不断增强自然控制力。 (4)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观念出发,认为防治病虫 害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虫害的危害,使其危害程 度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即经济允

6、许水平(经济阈 值)。根据经济允许水平确定防治指标,危害程度 低于防治指标,可不防治;否则要及时防治。 三、综合治理方案的制定 首先要调查作物病虫害种类,确定主要 防治对象和重要天敌类群;明确主要防治 对象的防治指标;熟悉主要防治对象、主 要天敌类群的发生规律、种群数量变动规 律、相互作用及与各种环境因子的关系; 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力求符合“安全、有 效、经济、简便”的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 综合治理方案。 第二节 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一、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是国家或地区由专门机构依据 有关法律法规对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和 处理,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等 人为的传人或传出,并防止

7、进一步扩散所 采取的植物保护措施。 (一)植物检疫的任务和植物检疫对象 1植物检疫的任务 禁止危险性病、虫及杂草随着植物及其产品由国外输 入或由国内输出;将国内局部地区已经发生的危险性病、 虫及杂草封锁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传人未发生地区,采 取措施消灭;当危险性病、虫及杂草传人新地区时,采取 紧急措施,就地消灭。 植物检疫分为对内植物检疫(国内检疫)和对外植物检疫( 国际检疫)。对内植物检疫是由县级以上农林业行政主管 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实施。其中农业植物检疫名单由 国家农业部制定,省(市、自治区)农业厅制定本省补充名 单,并报国家农业部备案;疫区、保护区的划定由省农业 厅提出,省政府批准,

8、并报国家农业部备案;对调运的种 子等植物繁殖材料和已列入检疫名单的植物、植物产品, 在运出发生疫情的县级行政区之前必须经过检疫;对无植 物检疫对象的种苗繁育基地实施产地检疫;从国外引进的 可能潜伏有危险性病虫的种子等繁殖材料必须进行隔离试 种。 对外植物检疫是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设在对 外港口、国际机场及国际交通要道的出入境检验 检疫机构实施。防止本国术发生或只在局部发生 的检疫性病虫草由人为途径传人或传出国境;禁 止植物病原物、害虫、土壤及植物疫情流行国家 、地区的有关植物、植物产品入境;经检疫发现 的含有检疫性病虫草的植物及植物产品做除害、 退回或销毁处理,其中处理合格的准予入境;输 入

9、植物需进行隔离检疫的在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 指定的场所检疫;对规定要进行检疫的出入境物 品实施检疫;对进出境的植物及其产品的生产、 加工、储藏过程实行检疫监督。 2植物检疫对象 : 确定植物检疫对象的原则,一是国内尚未发现或只在局 部地区发生;二是危险性大,一旦传人可能造成农林业重 大损失,且传人后难以防治的;三是能随植物及其产品、 包装材料等远距离传播的。 国家农业部1995年颁布的国内检疫性有害生物有32种 ,其中与农作物有关的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小麦腥黑穗 病、玉米霜霉病、马铃薯癌肿病、大豆疫病、棉花黄萎病 、烟草环斑病毒病和假高粱等。我国1992年颁布的入境植 物检疫危险性有害生物有84

10、种,其中严格禁止进境的有3 种,严格限制进境的有51种。此外,还有368种列为潜在 危险性有害生物。其中与农作物有关的有小麦矮腥黑穗病 、玉米细菌性枯萎病、大豆疫病、烟草霜霉病及水稻茎线 虫病、毒麦、菟丝子、列当和假高梁等。 (二)植物检疫检验的方法 植物检疫检验的方法很多,其中随种子、苗木及植物产品 运输传播的病、虫、杂草,如有明显的症状和容易辨认的 形态特征的,可用直接检验法;对在作物种子或其他粮食 中混有菌核、菌瘿、虫体、虫瘿、杂草种子的,多采用过 筛检验法;种子、苗木及植物产品,无明显病虫危害症状 的,多采用解剖检验法。此外,常用的检疫检验方法还有 种子发芽检验、隔离试种检验、分离培养

11、检验、比重检验 、漏斗分离检验、洗涤检验、荧光反应检验、染色检验、 噬菌体检验、血清检验、生物化学反应检验、电镜检验、 DNA探针检验等。 二、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在全面分析植物、有害生物与环境因 素三者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农业措施, 压低有害生物的数量,提高植物抗性,创造有利 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有害生物发生的农田生 态环境,直接或间接地消灭或抑制有害生物发生 与危害的方法。是最经济、最基本的防治方法。 但这种防治方法效果有局限性,当有害生物大发 生时,还必须采用其他防治措施。 (一)选用抗病虫的作物品种 理想的作物品种应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 又对病虫害、不良环境条件有综合抗性。 具

12、有抗 (耐)病(虫)性的品种在有害生物的综 合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抗病、抗 虫品种的方法有 系统选育、杂交育种、辐射育种、化学诱 变、单倍体育种和转基因育种等。 (二)使用无病虫害的繁殖材料 生产和使用无病虫害种子、秧苗、种薯以及其他繁殖材 料,执行无病种子繁育制度,在无病或轻病地区建立种子 生产基地和各级种子田生产无病虫害种子、秧苗、种薯以 及其他繁殖材料。并采取严格的防病和检验措施,可以有 效地防止病虫害传播和压低病、虫源基数。如马铃薯种薯 生产基地应设置在气温较低的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生长 期注意治蚜防病毒病,及时拔除病株、杂株和劣株。 播种前要进行选种,用机械筛选、风选或用盐水、

13、泥水 漂选等方法汰除种子间混杂的菌核、菌瘿、粒线虫虫瘿、 植物病残体、病秕粒和虫卵。对种子表面和内部带菌的要 进行种子处理,如温汤浸种或选用杀菌剂处理。 (三)加强栽培管理 1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 单一的种植模式为病虫害提供了稳定的生态环境,容易导致病虫害 猖獗。合理轮作有利于作物生长,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又能恶化某些 病虫害的生存环境,达到减轻病虫危害的目的。轮作是防治土传病害 和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的关键措施,如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小 麦全蚀病和麦类根腐病、马铃薯环腐病、豆科作物的线虫病、地老虎 、金龟甲、蝼蛄等。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使病虫处 于“饥饿”状态而削弱致病力或减少病

14、原及害虫的基数。轮作方式及年 限因病虫害种类而异。对一些地下害虫实行水旱12年轮作,土传病 害轮作年限再长一些,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合理的间套种能明显 抑制某些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如麦棉套种,麦收后能增加棉田的瓢 甲数量,减轻棉蚜为害。 2中耕和深耕 适时中耕和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不仅可 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有利于作物的生 长发育,提高抗性,还可以恶化在土壤中 越冬的病原菌和害虫的生存环境,达到减 少初侵染源和害虫虫源的目的。深耕可将 病虫暴露于表土或深埋土壤中,机械损伤 害虫,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3覆盖技术 通过地膜覆盖,达到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促进作 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作物抗病虫

15、害的目的。地膜覆盖栽培可 以控制某些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将高脂膜加水稀释后喷 到植物体表,形成一层很薄的膜层,膜层允许氧和二氧化 碳通过,真菌不能在植物组织内扩展,从而控制了病害。 高脂膜稀释后还可喷洒在土壤表面,抑制土壤中的病原物 ,减少发病的几率。 4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密度过大,造成田间郁 蔽,通风透光不良,作物徒长,抗性降低,有利于病虫害 发生危害。如水稻过度密植,有利于稻飞虱、稻叶蝉等大 量发生。作物种植密度过大易使田间湿度增大,有利于病 害发生。 5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可以改善作物生长发育条件,又能有 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合理施肥和追肥有利于作 物生长,提高作物

16、抗病虫能力。如果氮肥施用过 多,作物徒长,有利于病虫害发生。灌水量过大 和灌水方式不当,不仅使田间湿度增大,有利于 病害发生,而且流水还能传播病害。中耕除草, 既可疏松土壤、增温保墒,又可清除杂草,恶化 病虫的滋生条件,还能直接消灭部分病虫。清洁 田园能减少病虫基数,减轻下一季作物病虫害的 发生。 人类防治植物的有害生物,经历了由主要依靠自然控制和简单的人为 干预,到施用农药防治为主的彻底消灭阶段,再到实行“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方针阶段,强调多种防治措施的综合运用。随着人们对有 害生物管理认识的提高,开始寻求综合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环境与生物 资源,实施可持续性的,以自然调控为主、人为干预为辅的长期稳定 的生态控制,所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