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经济结构的变化,鸦片战争前我国的经济结构?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是指什么?其特点是什么?解体的原因?,合作探究一,传统经济结构:小农经济占主导自然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③自给自足;……解体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②自然经济的落后性……,解体的含义?,,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农产品日益商品化,19世纪后期中国的洋布商铺,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难民,松、太(松江、太仓地区)利在梭布……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包世臣《安吴四种》,第二单元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但仍居主导地位) 开始解体:鸦片战争 解体原因:自身落后性、 外国资本主义、洋务企业、民族工业的冲击 解体表现: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农产品商品化 解体影响:有利于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1、1864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冲击下破产 B.松太地区棉纺织水平下降 C.手工棉纺织品当时需求量下降 D.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冲击,A,2、(2008·广东)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C,3、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特产茶叶行销海外,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但“外洋印度产茶日多,(武夷茶)行销日滞”,又因外商控制了价格,最终武夷“市疲山败”材料说明了①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要注意保护环境 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武夷茶叶失去海外市场 ④鸦片战争后,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D,第二单元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逐渐瓦解(但仍居主导地位) 2、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卷入……) 3、洋务企业出现(近代化企业) 4、民族工业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第二单元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经济结构的变化二、具体事件(一)洋务运动 1、背景:内忧外患、西学传播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目的:自强、求富,巩固统治 4、内容 (1)创办近代化企业:军事企业、民用企业 (2)筹备近代化海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第二单元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经济结构的变化二、具体事件(一)洋务运动 1、背景:内忧外患、西学传播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目的:自强、求富,巩固统治 4、内容 5、评价:未达到目的 促进现代化、抵制、刺激,4、(2011·海南卷)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
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B,5、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瓦解着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A,(2011·山东文综·29)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参见市二轮材料68-69页第3问)材料二 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据《张文襄公全集》(1)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答:减少了办厂的阻力; 便于对铁厂的管理和监督; 使铁厂的管理和经营带有封建性,影响铁厂的发展第二单元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经济结构的变化二、具体事件(一)洋务运动(二)民族工业 1、产生:19世纪70年代 (1)条件,,情境再现:19世纪70年代的新新人类,1845年第一个外洋船坞,洋务派引进大机器生产,,还是洋人会挣钱啊!,好高的利润,比收租强!,我也要买机器,建厂子,雇工人,自己投资,这利润不就是自己的了!,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地域特点?,,东南沿海地区,第二单元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经济结构的变化二、具体事件(一)洋务运动(二)民族工业 1、产生:19世纪70年代 (1)条件 (2)企业 (3)影响:诞生、壮大、现代化,第二单元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经济结构的变化二、具体事件(一)洋务运动(二)民族工业 1、产生:19世纪70年代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 (1)条件: (2)实业家: (3)影响:壮大、登台、运动,6、(2011·山东卷)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的是,A.2 B.31 C.73 D.193,D,第二单元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经济结构的变化二、具体事件(一)洋务运动(二)民族工业 1、产生:19世纪70年代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 3、黄金时期:1912-1937 (1)条件 (2)表现 (3)影响:壮大资产阶级…… 壮大无产阶级……,第二单元 经济结构的变化 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经济结构的变化二、具体事件(一)洋务运动(二)民族工业 1、产生:19世纪70年代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 3、黄金时期:1912-1937 4、沉重打击:抗战(日本、官僚资本、政府) 5、萎缩:解放战争 6、新的春天:建国初 7、被改造:1956年,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利、不利),(一)有利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2、政府的有利政策 3、人民群众的推动(二)不利 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政局动荡 3、三座大山的压迫 4、自身的局限性,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1、先进性:先进的经济,社会进步的动力2、依赖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依赖3、曲折性: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艰难发展4、先天不足:资本原始积累不足5、后天畸形:部门不协调、布局不合理,1、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主导;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鸦片战争后(1)自然经济逐渐瓦解(2)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3)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洋务企业、民族工业,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综合提升,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他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促成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1)根据材料1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不利: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有利: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材料2: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2)概括材料2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①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②荣氏企业抢抓机遇;③善用促销手段;④产品质量好材料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洋厂、洋货再次铺天而至,生意锐减,大量的华厂倒闭荣氏企业也从盈余转为亏损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措施的出台,荣氏企业再一次大放异彩1932年,荣氏兄弟控制下面粉、纺织系统在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纺织的比重,分别占30.7%,29.4%,“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两项光彩夺目的桂冠,再次落在兄弟俩的头上。
荣氏企业的发展创历史最高纪录3)据材料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发展状况:快速发展,并创历史最高记录主要原因: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材料4: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4)材料3中的“同根相煎”是何意?导致这一时期荣氏企业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又有哪些?,国民党发动内战, 社会政局动荡因素:①战争造成的破坏; ②美国的经济掠夺; ③通货膨胀等5)右图为荣德生1943年书写的对联,从中可以看出荣氏企业的经营理念这种理念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弘扬、借鉴的精神是什么?,答:诚信经营、诚实守信等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图,A、自然经济,B、洋务经济,C、外资经济,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E、官僚资本主义经济,7、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虽然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B.经济形态③对近代中国起到了“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C.经济形态②③④⑤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经济形态⑤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的主流,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