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钊在工程勘察大会上的发言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9204537 上传时间:2018-07-25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0.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大钊在工程勘察大会上的发言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大钊在工程勘察大会上的发言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大钊在工程勘察大会上的发言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大钊在工程勘察大会上的发言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大钊在工程勘察大会上的发言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大钊在工程勘察大会上的发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大钊在工程勘察大会上的发言(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程勘察改革工程勘察改革3030年回眸年回眸同济大学 高大钊 2010年8月 贵阳前前 言言l在工程勘察大会上谈一点对30年来工程勘察改 革的回顾,对工程勘察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供 业内人士参考。我并不是工程勘察的从业人员 ,仅是工程勘察界的朋友,因为我所从事的土 力学地基基础工作与工程勘察的关系太密切了 ,所以我一直非常关注工程勘察技术的发展与 工程勘察体制的改革。l由于我并不直接从事工程勘察工作,我 的一些看法可能不太切合实际,但也可 能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提出一些看 法,有助于工程勘察界的朋友们能听到 不同的声音。l30年前,当时建筑业工程勘察界的一些院长 和总工,在访问了加拿大和澳大利

2、亚以后, 从国外实行的太沙基岩土工程体制中得到启 发,回国后举办了一个54天的岩土工程研究 班,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岩土工程体制的建议 ,要求对工程勘察体制进行改革,得到了国 家计委的批准。l30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时,对于认识目前工 程勘察的状况与进一步的发展无疑是十分重 要的。l从1980年下半年到1981年初,在工程勘察期刊 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和工程勘察体制讨论意 见的综述,揭开了工程勘察改革的大幕,包括 撰文或参加讨论的有何祥、李明清、谷德振、 李仲春、卞昭庆、陈志德、罗新鸿、宋国栋和 漆富冬等先生。l与此同时,国家建筑工程总局于1980年7月印发 了总局设计局岩土工程研究班关于改革现行

3、工程地质勘察体制为岩土工程体制的建议, 使这项改革从一开始就带有政府推动的色彩。l这份建议提出了推行岩土工程体制在近几年内 实现的6个目标:l1. 建立一支能从事岩土工程的岩土技术队伍l2. 按岩土工程的要求,岩土技术人员不再是单 纯的资料提供者,而要进行工程分析,提出可 行方案l3. 岩土工程师提出基础工程方案和有关基准, 但不代替结构工程师作基础结构计算和设计l4. 岩土工程师要参加基础工程的施工和地基 改良的设计工作,但不代替具体的施工l5. 岩土工程单位要把监测作为自己的业务内 容之一l6. 从现有的勘察队伍改革过来的岩土工程单 位,经过实践锻炼和逐步补充力量,最后应该 发展成为岩土工

4、程咨询公司,至于承揽的项目 服务,不一定局限于建筑工程,可能时也应积 极地承担其他土木工程工作l经过了30年的改革实践,我们重温这个文件 ,进行如何深入改革的探讨,无疑是很有意 义的。l第1个目标:建立一支能从事岩土工程的岩土 技术队伍,这方面的进展是非常巨大的,相 对于其他五项目标,这一项可以说是已经基 本实现了的目标。30年前,国内开始了关于岩土工程体制改革的 讨论,同济大学俞调梅教授在各种场合对什么 是岩土工程和如何培养岩土工程人才发表了系 统的看法,经过多次的讨论和修改,形成了他 特有的思想体系,在1982年内部发表了“关于岩 土工程及其专业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这篇系统 叙述他的学术观

5、点和教育思想的论文。l在前言中说道:“工程勘察杂志上发表了几 篇关于工程地质、工程勘察和岩土工程的文章 ,引起了对岩土工程、岩土工程体制的重视。 为此,我们查阅了多年来的国际上具有代表性 、权威性的文章,并向国内外专家请教。根据 我们的体会写出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请关心这 一问题的同志们批评指教。”l在文章结束时,提出“根据我们廿多年来的实 践,对于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岩土工程师的途径 ,我们设想:(1)可办多样化的业余教学, 包括短训班、函授、电化教学等,这是主要的 。(2)可以为大学本科的土木工程专业、工 程地质专业试办岩土工程专门化(其中以土木 工程为主);不主张办岩土工程专业,因为三 十年来

6、的经验证明了,专业分工太细是不好的 。(3)还可以培养一些研究生。”l这篇论文系统地总结了同济大学在1960年代试 办地基基础专业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培养岩 土工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为了配合岩土工程 体制改革的需要,80年代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委 托同济大学办了十一期岩土工程师进修班,着 重于对在职工程师的培训,加强土力学的基础 知识和工程结构的专业知识。后来,很多进修 班的学员成为了各个单位的技术骨干,成为岩 土工程体制改革的积极推动者,但现在大多已 经退休。l后来教育部专业目录的修订,为拓宽学生的专 业面,提供了制度的保证。30年来,通过多种 方式培养岩土工程师,大量岩土工程人才的涌 现,实现

7、了“建议”的这一目标。l如果说,人才方面还有什么缺憾的话,那就是 岩土工程师下现场、到钻机工作的少了,到试 验室的机会少了。岩土工程师队伍中的,有些 同志的工程概念不强,力学基础比较差,设计 能力比较弱,与全过程服务的要求不匹配。计 算机能力虽然很强,但工程判断能力比较差, 将主要精力用在一些并非主要的技术问题上。l对第2个目标:按岩土工程的要求,岩土技术人 员不再是单纯的资料提供者,而要进行工程分 析,提出可行方案,这个目标虽然已经做到, 但可能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设置了第3和第4两 个目标的限制,(不代替结构工程师作基础结 构计算和设计)使这次改革并没有对勘察设计 体制的改变提出诉求,因而最

8、后的一个目标( 应该发展成为岩土工程咨询公司,至于承揽的 项目服务,不一定局限于建筑工程,可能时也 应积极地承担其他土木工程工作)就难以实现 了。l工程勘察经历了30年的改革与变化,对比30 年的前后,我们会感到变化是巨大的,但对 照当年改革的初衷,如何将改革进行下去的 任务依旧是非常艰巨的。l当初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主要的改革诉求是 发展成为岩土工程咨询公司,也就是发展市 场经济国家的岩土工程体制,其主要特点是 什么?主要特点有两个:一个是岩土工程的 全过程服务,一个是岩土工程为土木工程全 行业服务。l几十年来,我国工程管理体制的特点是勘察 与设计分离,土木工程各个专业(例如建筑 、公路、铁路

9、、水利、港口等不同的专业) 的勘察工作的分离。在不同的专业中,勘察 、设计都是分别由不同的勘察、设计单位来 完成的,每个单位只能承担其中某一个专业 的勘察工作或设计工作。l按照我国的工程管理体制,勘察、设计由两个 不同单位、两种不同的工程师群体来完成,用 勘察报告作为勘察阶段的成果提供给设计,设 计人员必须按勘察报告的结论设计,设计人员 无权修改勘察报告的结论。l勘察在先,设计在后,因此作勘察方案时需 要收集基础类型、埋置深度和基底荷载等资 料,但由于设计尚未进行,这些信息都是估 计的。在提供勘察报告以后的设计过程中, 还可能有很大的变化。勘察工作就是在上部 结构设计信息极其不完备的情况下进行

10、的, 很多的问题便由此产生。l在市场经济国家,岩土工程师接手时,上部结构 设计已经进行到一定的深度,柱和墙的尺寸和内 力都已经确定,对地基基础设计的要求都已明确 ,岩土工程师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为了地基基础的 设计而筹划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岩土工程师对于 分包出去的钻探、原位测试等工作都有监管之责 ,布置勘察工作量的目的性明确,对资料的分析 整理之后,无须交接,就由岩土工程师着手进行 地基基础的设计工作。l当年虽然国家计委批准了岩土工程体制的改革 ,但是并没有从勘察设计的管理体制上着手。 现在看来,在不改变勘察设计总体框架体制的 前提下,是不可能建立起上面所说的太沙基岩 土工程咨询体制的。30年前的

11、那份建议中的第 6个目标便不可能实现,没有条件建立服务于 整个土木工程的岩土工程咨询业,甚至连仅对 建筑业的岩土工程咨询公司也缺乏条件,依然 徘徊在工程勘察工作的范围内。l而有些技术标准已经按照咨询体制的要求提 出了许多技术规定,但在目前的实际条件下 ,又无法执行这些规定,或者勉强执行这些 规定而并不能提高勘察工作的质量。l当年的改革是在我国建筑业勘察单位的基础上 开始的,将钻探工作等劳务比较强的工作切割 剥离,增加技术人员的比例,扩展单位的业务 范围(上部结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和监 测等),在勘察报告中增加了定量分析计算的 要求、提供基础方案和地基处理方案的建议等 。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勘

12、察单位的素质,贴近 了工程设计,改变了勘察的面貌。但这些改革 在最核心问题上,距离太沙基岩土工程咨询体 制的要求甚远。l一些勘察单位将劳务剥离以后,大多由民工承 包钻探施工,编录人员缺乏地质学的基本知识 ,队伍良莠不齐。钻探成为技术控制非常薄弱 的纯劳务的工作,取土质量无从控制,岩土工 程师与勘探施工之间的联系薄弱,这种状况很 难保证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技术资料的质量。l增加定量分析计算的要求本身没有错,但它仅 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能为了计算而计 算。但不能否认,目前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 着一些过度定量计算的倾向,包括有些规范提 出了一些不合适的要求,有的审图人员对勘察 报告的内容提出了一些

13、不恰当的强制性要求, 使勘察报告的评价与结论偏离了设计工作的基 本要求,失去了评价的目的。l例如,要求对勘探深度范围内的每个土层, 都要分层提供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管土层 的埋藏深度多么深。将几十米埋藏深度的土 层拿到地面来按照浅基础的条件计算得到是 什么概念的承载力?这种做法正确吗?要求 在勘察报告提供的单桩承载力中对液化层的 侧摩阻力必须乘以折减系数,要求扣除液化 层的负摩阻力,这种要求合适吗?l又如,要求在勘察报告中验算软弱下卧层强 度,勘察阶段能验算下卧层强度吗?再如要 求在勘察报告中计算不均匀沉降,勘察阶段 有没有条件计算不均匀沉降?如此等等,不 胜枚举。这种计算要求已经明显超过了勘察 阶段的实际可能性,所计算的结果不仅没有 任何的用处,而且还可能是有害的。l现在令人担忧是开展岩土工程咨询、参与地基 基础设计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太大的进展,但有 些单位把工程勘察最为基础的野外勘探工作又 丢得差不多了,有点两头落空之感。当然,各 个单位面临的问题并不相同,但我认为,就整 个工程勘察业来说,是否存在这样的危机,值 得大家深思。l以上意见供大家参考!l发 言 结 束l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