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理念与实施策略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9191195 上传时间:2018-07-25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理念与实施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理念与实施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理念与实施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理念与实施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理念与实施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理念与实施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理念与实施策略(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 基本理念与实施策略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辛继湘 教授一、基本理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 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 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 领域,与研究性学习共同构成高中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 (一)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 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 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 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 ,履行公民的义务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 健

2、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 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 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 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 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取得成功的四种重要品质: 1、取得最后成功的坚持力 2、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的能力 3、自信和克服自卑的能力 4、多方面的情感和适应能力认知能力 1、批判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 3、解决问题的能力 4、研究的能力 5、决策的能力情感能力 1、对自己和他人的容忍和宽恕 2、有益地运用幽默 3、承担与人不同的结果 4、区分现实和理想的不同 5、利用高度的敏感接受自己的强项和感兴趣的领域内的高难度学 习的挑战

3、接受探索新领域的挑战接受交叉学科的机遇之挑战体验提升对人的价值系统的认识的挑战接受同龄人的切磋挑战接受思辨活动的挑战接受发散性思维成果的挑战接受现实世界的解决难题的挑战实现完整人格的基本条件: (1)自由是存在的基础,是人格健全的基 本条件。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是真正自 由的,他才具有创造性意愿,他的自我 潜能才能得到发展,他才能自由并负责 任地选择其行为方式。(2)个体性是健康人格的必要条件。每个 人的自我都是不同的,他必须认识到自 己独特的“生命形式”。如果一个人不 能接受自我,不能发展自己的个体性, 他也就丧失了自我,就会出现心理疾病 。(3)社会整合是完整人格的条件。社会整合指 一个人在

4、保持个体性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生 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对社会产生积极 的个人影响。一个真正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并不 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他懂得他的存在受社会 各方面的影响,只有在与社会和他人的互助合 作中,个体才能发现和创造适合于自我实现的 最佳社会环境,从而充实和实现他的存在。 课程改革的方向: 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 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 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 合性的课程结构。 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 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

5、间扩展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把学生的发 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生活更广大的社会背景 中,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 至整个 社会,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健康充实的生活 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三)参与实践活动,丰富个人体验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认 知为主的生活与体验为主的生活结合起 来,让学生自主而创造性地参与活动并 由此产生深刻体验,使学生的学习生活 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 性。 体验的特征:本体性。体验是和生命共生的,和生命 有着一种共生性。也就是说,体验是和生命不 可分离的,当我们说一个人在体验着的时候, 也就意味着说他在体验着生

6、命。如果说体验是 一种经历,那也是一种生命经历,其间包含了 一种不可调换、不可替代的与主体生命整体的 关联。体验是被溶化在生命运动的整体中,而 且持续不断地伴随着这种生命运动。 亲历性。体验作为一种和生命、生 存密切相关的行为,总是和主体自身的 经历联系着。当我们说一个人对某种生 活有了体验的时候,并不意味着他是从 外在的旁观的角度了解了或认知了此种 生活,而是指他曾经亲身经历过这种生 活,并且在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对人生 、生命的深切理解和感受。 情感性。体验虽非单一的情感活动,却是 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动。在体验的整个 过程中,情感总是相伴相随。体验的产生离不 开情感,而通过体验又能生发

7、更深厚、更具意 义的情感。当一个人体验着的时候,他的内心 深处必定充盈着绵绵不断的情感,这种情感的 升华,又使他获得对生命存在的真切感悟。整体性。体验是基于个体已有的认 知与情感,投入个体的整个身心,对体 验对象的总体把握。体验的过程并非只 有认知在起作用,而是包括认知在内的 多种心理因素整体发挥作用。体验的结 果不只是形成认知、观念,而且还产生 情感、态度乃至人的素质与精神。 生成性。体验的生成性不仅表现在 主体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时通过想象、 移情、神思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交融、互 汇,使外部世界在主体心灵中被激活、 唤醒,生出新的意义,而且表现在主体 自我生命感的增强及精神力量的超越与 提升。

8、 自主性。体验是主体自己去体验,在体验 中获得的感受、领悟、情感和意义,都是主体 通过自主的活动自觉地产生的,而不是靠谁督 促、逼迫、强制而产生的。体验的自主性要求 给予体验以足够的自由。主体只有在自由的状 态下,自然而然地发自内心深处的体验,才是 真正的体验。体验只能去唤醒、去激活、去感 动,而不能去传授、去指教、去命令。个体性。由于体验是和个体生命联系在一 起的,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 、不可重复的,因而体验也是个体性的。体验 总是与每个体验者独有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 、价值取向、人生经历发生联系,因此,即使 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体 验。如果以为不同的人会获得

9、完全一致的体验 ,那么此时的“体验”已经不是体验了。关照生命的整体性 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 体验与素质生成素质的生成不仅需要知识、经验、 能力,而且需要情感、态度、志趣乃至 信念,不但有认知系统的参与,而且有 非认知系统的投入。素质的生成无疑是 需要知识的,但知识本身并不等同于素 质,不能说一个人拥有了多少知识,就 一定形成了多高的素质。 知识必须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人的复杂的 心理系统才能对人的素质生成产生影响。人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感性的、理性的知 识,获得关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知识,这些 知识必须通过人的心理系统,包括认知系统和 非认知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内化为自身心

10、理结 构的一部分才能转化为素质。在这一转化过程 中,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中所包含的各种知识,只有通 过个体自身的体验才能真正走进个体内 在的精神世界而生成素质。可以说,没 有个体对知识的内在体验,知识就很难 被内化,个体的素质也就很难生成。教学中有了体验,重视了非认知的 参与,对知识的学习就不会停留在知识 的习得、认知能力的发展上,还能将蕴 涵于知识中的情感、精神纳入自身的内 心深处,融合在自身的情感、态度之中 ,使知识成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体验与创造性的发展有心理学家将创造与知识之间的关 系概括为这样两句相互矛盾的话:“首 先,一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多,他越 有可能对新问题有创见性;

11、其次,一个 人过去获得的知识越少,他的创见性就 越大。” 如果教学只注重知识的量而无视知 识的质,那么那些知识也许会成为学生 创造性的羁绊。知识的质通常指知识结 构的合理性程度。合理的知识结构至少具备以下特点: (1)具有高度准确、着眼于联系的概念; (2)具有按照逻辑关系建立的微观结构和 宏观结构; (3)具有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 (4)具有大量程序性而不是事实性知识。 创造活动不仅需要认知的参与,而 且需要好奇心、求知欲、独立性、批判 性、坚韧性等非认知心理因素的投入, 需要知、情、意多种因素聚合着发挥作 用。这种包含着强烈情意成分的创造力 单凭对知识的认知、接受是无法形成的 ,比较好的

12、方式是让学生参与到探究、 发现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获得。(四)形成服务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对他 人、对集体、对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 务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奉献精神 ,同时强化学校与社会互动的气氛,为 创立并维持一个真正的学习化社区做出 贡献。 教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学生完整人 格的发展; 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而且是情感活动;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且是 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二、实施策略 (一)课程目标有所侧重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服从于综合实践活 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更为注重学

13、生的 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 任感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 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 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 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发展兴趣与专长。(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不仅需要充分挖掘利用学校内 部各种课程资源,更要从社会生活中寻 找课程资源。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关注 点和重心指向社会生活,因此其更为重 要的课程资源来自学校以外,来自社会 生活。学校需要与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员进 行深入的沟通,宣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 践活动,争取家长及有关人员对综合实 践活动的理解和支持。校外课程资源的利用必须因地制宜 ,应考虑是否具有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考虑

14、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可行性、 可操作性。(三)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根据本课程的目标和特点自主选择 教学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 教学方法,学校和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 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应利用各种条件,通过多种途 径为学生提供实践情境,拓宽学习的空 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 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 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 、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探究问题、与 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军训、参观和 郊游、社会调查、德育基地活动、学工 、学农、科技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社区服务活动包括:社区科技文化

15、 教育活动、社区环境建设活动、志愿者 活动、参加助残帮困活动、拥军拥属活 动、植树节活动、参加社区建设活动等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 生有更多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 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 、服务的充实,获得并增强使命感、责 任感和生活体验。学校各学科教师共同协作,学校教 师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 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相互配合,学校、 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协同完成教学任 务。学校应善于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 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发挥作用。增强安全意识。在组织活动时,要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 的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加强与学生家庭 、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

16、联系,在确保 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活动。 (四)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包括学生在活 动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要 关注学生的优点与特长,促进学生情感、态度 及合作意识的协调发展;倡导档案袋评价、展示性评价、研讨式评 价等多种表现性评价方式;不能过于强调评价主体的权威性, 让多种主体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中来,特别倡导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评 价中反思,在反思中评价,促进学生监 控自己的活动过程,学会对自己的活动 结果承担责任。评价方案的设计符合实用性、可行 性、正当性与准确性等四个标准,避免 过于形式化、繁琐或随意的做法,避免 把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填表活动”。(五)课时安排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 ,高中3年,学生必须完成每学年一周、共6 学分的社会实践,不少于10个工作日、2学分 的社区服务。可视实际情况分散或集中安排。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活动都 是综合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个部 分的侧重点不同,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 及组织方式上都有差异,不能相互替代和归并 。谢 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