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主观题题答题技巧解密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9136743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4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鉴赏主观题题答题技巧解密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古诗鉴赏主观题题答题技巧解密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古诗鉴赏主观题题答题技巧解密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古诗鉴赏主观题题答题技巧解密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古诗鉴赏主观题题答题技巧解密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鉴赏主观题题答题技巧解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鉴赏主观题题答题技巧解密(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古诗鉴赏主观题题答 题技巧解密古诗阅读鉴赏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设题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 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 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思路: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 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要求:(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 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

2、要用自 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 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 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主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 要答 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 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例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 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题: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 普

3、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 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 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 心境(步骤三)。例二:(05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 答问题。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题: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 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 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 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v答

4、: “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 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 ,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步 骤一)v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 )v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v“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 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 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 二字则无此意趣。v“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 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

5、不多,进 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 能道出此意。v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v设题方式:v(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手法?v(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解答分析: 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它分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篇章结构三大类。 v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两大类。v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v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虚实结合、对比、粗笔勾勒、 白描、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 哀、哀景写乐 v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

6、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化用、设问、反 问、借代、对偶、互文、反复 。v篇章结构主要有:层层渲染、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小见大、 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答题的一般思路是: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感情。v其表达的格式是: v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技法,v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v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v起到了(某某)作用。例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题:此诗主要

7、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 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 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例四:(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 自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 岳阳而作此诗。(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 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v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比拟的手法,(步骤一)v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步骤二)v这

8、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 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 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步骤三) (2)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 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v答: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步骤一)v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 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 (步骤二)v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型设题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 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 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9、能用 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 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思路: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格式是:总体评价+结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内容上 的艺术效果+所表现的诗人的感情例五:(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 明。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步骤一) 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 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生活。“马策

10、”即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 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步骤二 )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 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 上。(步骤三)(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 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1、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2、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3、怨气候酷寒。4、怨景色单调。第四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设题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 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 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 的把握程度。答题思路: (1)

1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例六:(02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唐诗,完成下面的 题目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题:“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 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第五种模式 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

12、品味 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 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 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 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例七: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 ,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 法吗?为什么?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 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 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步骤三)。题目: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西园在作者永州 愚溪住宅以西。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