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高》件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9133893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7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登高》件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登高》件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登高》件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登高》件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中语文《登高》件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登高》件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登高》件人教版必修3(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登高【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 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 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 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杜甫出生在“奉儒 守官”并有文学传 统的家庭中,是著 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 扬名。20岁以后可 分4个时期。(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 ),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 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 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

2、年秋分手, 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 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二)、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 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 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 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 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 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 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 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 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 ),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 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

3、 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 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 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 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 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 、“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 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 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 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 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 船上,年58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

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 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 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 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 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 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 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 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 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

5、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 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 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 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 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 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 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

6、一只 ,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 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 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 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 ,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 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 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 ,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 ,“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 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把这 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 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 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 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 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 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 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 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 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 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 荡、胸襟开阔。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8、“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 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 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 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 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 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 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9、,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 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 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 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 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 ,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 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 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 ,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 的更多

10、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 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 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 济天下。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 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 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 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 。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

11、酒。但是老人 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 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 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 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情感蕴藏:首联 哀婉孤独颔联 沉郁 高昂颈联 愁苦沉痛尾联 忧愤 无奈比较赏析 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 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 年),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 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 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 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

12、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 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 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 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 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 “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 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 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 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 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秋兴其一是八首中的第一首。诗的首联,开门见山, 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 依托,因秋景而起兴,

13、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 ”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 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 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 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 ,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滞 留夔州已有两年,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 涌。“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作者漂泊在外,有家难归,寄 身孤舟,故园之思,一心长系。 作者在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登岳阳楼中有诗句“老 病有孤舟”,可见“孤舟”成为作者漂泊流浪的意象物,有家 难归,魂系孤舟,其惨苦又有谁人知(大历五年公元77

14、0 年作者卒于湘江孤舟中)。尾联“催刀尺”即赶制寒衣,强 调天已寒冷,“急暮砧”即黄昏时急促地捣衣声。结尾两句 紧承上联,用“催刀尺”“急暮砧”这两个声动相连的词组作 铺张,把作者想回家的焦急心情进一步烘托出来。此外, 诗中用字处处对仗而双关,“波浪”、“风云”、“两开”、“一 系 ”、“催”、“急”等,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忽近忽远, 忽高忽低,犹如巫峡治水,时而盘旋回落,时而奔腾向前 ,与杜甫自己的澎湃思潮汇合在一起,诗意十分缠绵感人 。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 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 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 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 在字里行

15、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 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 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其一 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 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 ,“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颔联“无 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 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 台”。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 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 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 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 ”“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 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 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丹 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 。”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