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地方政府的形成和演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133515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2.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 地方政府的形成和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第二讲 地方政府的形成和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第二讲 地方政府的形成和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第二讲 地方政府的形成和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第二讲 地方政府的形成和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 地方政府的形成和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地方政府的形成和演变(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LOGO第二讲 地方政府的形成和演变仅供本专业同学参考 个人知识产权不得随意外传 张志胜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 离娄上郑樵在通志中称:“三皇伏羲但称氏, 神农始称帝,尧舜始称国”。 一、早期的地域性政府大禹治水之后,夏启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涂山大会 会稽诛风 (一)夏朝的方国 公元前2050-前1600特点: 1、方国与王朝关系已由氏族组 织之间的自由组合关系演变为 臣服关系。 2、方国实质上还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地域性组织。 3、权利义务,权力固有,定期朝贡 中国论中国论部落部落部落联盟部落联盟方国方国方国方国夏王国夏

2、王国建立在血缘关系 基础上的地域性 组织(二)商代的方国与封国并立的封国 对血亲“赐土授民” 形成一种新的地域性政治 实体,史称“封国”。形成了方国与封国并存的 国家结构形态。 1、目的,以分封血亲的方式来达到拱卫王廷的 作用; 2、权力来源,王朝授予,保持相对独立处置权 ; 3、对王朝义务,朝贡之外,需要服从商王朝对 封国军队的调动,帮助天子实现征伐。 为什么不自己治理? 战争所得土地战争所得土地封国封国方国方国商王朝商王朝权力源于商王朝授 予,负担额外义务 ,商王是其宗主。赐土授民赐土授民周王朝周王朝封国封国封国封国封国封国采邑采邑采邑采邑采邑采邑封土封土封土封土血亲和功臣封国内的卿大夫卿

3、大夫的士(三)西周的封国采邑制1、诸侯等级爵制。封国被分为公、侯、 伯、子、男五等及附庸。 2、多级分封。王室封国卿大夫士 商一层 3、分封制的分配方式宗法制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 来的家国一体的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是 :大宗承位,小宗分封。影响各王朝。 诸侯的爵位等级等级 爵位 法定面积 举例 一 公国 50平方公里 齐、鲁 二 侯国 35平方公里 晋 三 伯国 35平方公里 申 四 子国 25平方公里 黄、罗、祝、邾 五 男国 25平方公里 许 六 附庸 不足25平方公里 萧早期的地域性政府:西方篇1.雅典 正如恩格斯所说:“雅典人国家的产生乃是 一般国家形成的一种非常典型的例子

4、”。全国分100个自治区称德莫,公民选出区长及 30法官,德莫特大会是德莫的最高权力机关。 10个德莫构成一个地区部落每个地区部落 选出50名代表组成雅典议事会,作为全国人民大 会的执行机关,管理全国事务。 2.古埃及前王朝 由许多村社联合组成的州,是最初形成国家的雏 型。每个州有自己的图腾和州神,有自己的军队 和代表州的旗帜。全埃及40个州的州长职位世袭 ,每个州就是一个小王国。3.分封体制下的地域性政府大约公元481年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西方开始进入封 建社会。实行分封采邑制,以土地的层级分封为前 提形成了从国王直到骑士的等级制。 中西方早期地域性政府的特点方国:权力固有,已是国家但结构松散

5、。封国:封土授民,权源于王朝,国家结构严密化 。 分封采邑制:层层分封与宗法制结合形成较严密 国家结构。西方早期地域性政府西方早期的国家形态是由氏族部落联盟演变形成 奴隶制民主制。中世纪后与西周的分封采邑制同 。从国家形成之初东西方就走上了不同的路径。东西方早期的地域性政府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 都拥有对管辖地域范围内的事务的独立处置权, 国家政府不予干涉。这也是早期地域性政府与真 正意义上的地方政府的区别所在。 二、地方政府产生的历史背景(一)中国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地方政府是萌于春秋,生 于战国,全面推行于秦朝。背景: 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 提高,劳有余力; 2、开垦私田,实力

6、增长,对抗中央,拒不 交税,井田制瓦解; 3、土地私有,兼并其他诸侯,不再分封, 设郡县(保存实力)。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 ,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 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 奴隶主使用。奴隶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 ,还要交一定的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集 体耕种井田,无偿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二)西方西方各国真正地消除地方封建割据,真正 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民族国家,使 国家机器完备起来,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胜利以后实现的。三、秦至清的中国地方政府政区秦 郡县制 汉 刺史部(州)、郡、县 隋 州(郡)县二

7、级制唐 郡的消失 道、府的出现 宋 路元 行省明 布政司民国 市v秦朝(the system of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郡县制的产生)秦地方官制机构内史郡都尉内史廪牺令 铁官长 都官长监御史郡守丞(长史)、卒史、主簿郡尉丞、士史、尉史(都尉)县县令(长 )县丞县尉主吏、狱 椽、令史 、司御、 仓吏、狱 吏乡三老有秩(蔷夫)游徼亭长 里里典什主伍主秦初分封与郡县之争 分封:优点,以血亲拱卫中央;利于多民 族大国的形成与治理。 缺点,军权政权财权统一,人事独立,易 造成割据。郡县,军政分离,财权统一,人事统一。传统中的封建郡县之争1.郡县派:王夫之、柳宗元、苏轼、

8、杨慎“汉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唐有叛将而无 叛州”(柳宗元) 2.封建派:朱熹、叶适、罗泌“自天子以外无尺寸之权,一尊京师而威服天下不旋踵 而败亡”(叶适) 3.调和派:黄宗羲、顾炎武“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 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顾炎武认为郡县制最大的问题“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 上”,而封建制下天子与诸侯贵族“非绝世之贵”,天子“ 不敢肆于民上而自尊,不敢厚取于民而自厚”。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根本上反映的是集权与分权的两难。 对郡县制的批判更多源自大一统集权的切肤之痛,并不能彻 底抹杀郡县制的历史价值。(一)县 秦-清县始终作为一级行政组

9、织保留至今,表现 出了超高的稳定性其稳定性表现在三个方 面:一是建制稳定,数量波动不大;二是 机构稳定,官员组织变动不大;三是名称 变化不大。 (二)县以上地方政府 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秦朝至隋初,地方政府层级由 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汉州第二个时期是隋朝至清朝,大体上以府州领 县,但在府州之上又有上级地方政府,名目 历代各有不同,一朝之中也常有变更。 1.秦汉时期的郡县二级制到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州郡县三级制秦郡县二实 前106汉武帝设州(虚)、郡、县一虚 二实 188东汉灵帝改州刺史为州牧,州变成 了一级正式的地方政府,实三级。 魏晋南北朝承汉制州郡县三级v汉朝(Th

10、e System of Enfeoffment as well as the System of Prefectures and Countries )(1)刘邦-刘彻(分封到削藩)“海内新定,同姓寡小 ”,“大封同姓,以填天下”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 ,其反迟,祸大。” “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 (2)汉武-东汉后期(刺史产生)“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 维之意也。”(3)东汉后期-灭亡(州、郡、县三级体制产生) 为镇压黄巾起义,刺史成为了地方最高的军政长官欲求天下之治安,必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西汉 贾

11、宜:治安策v魏晋南北朝(分封为辅,郡县为主 )(1)三国(州郡县三级体制与“遥领”)(2)曹魏-西晋(分封制再度复兴与消亡)“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 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为匹夫”“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宗庶杂居,而定维城之业”“兄弟倪墙,友悌相间于斧钺”(3)南北朝(州郡县三级体制“侨置”)2.隋唐时期的州(郡)县二级制到宋辽 金的道州县三级制隋唐一虚二实 玄宗安禄山之变设方镇即道州县 宋以方镇割据为鉴虚道 一虚二实 v隋朝(三省六部制出现与郡县制)“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 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

12、稠岁减 ,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勋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v唐朝(1)唐初至安史之乱(州县制与道的出现)(2)安史之乱-唐亡(道州县三级体制与“节镇”)“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于是方 镇之势日强。安禄山以节度使起兵,几覆天下。及安史既平,武夫战将 ,以功起行阵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犹兼三四, 所属文武官悉自置署,未尝请命于朝,力大势盛,遂成尾大不掉之势 迨至末年,天下尽分裂于方镇 ”。 北宋与南宋(君主集权与地方无权)“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一

13、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百 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3.元代的多级复合制到明清的省、州府、县三 级制元灭辽、南宋,沿袭原制多级复合,开始设 省,二三四五,三四为主。 省路府州县。最简单的则 是二级制,如省路、省府或省 州。 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 、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 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 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 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 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 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 ,来无所堵,去无所侦,

14、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 ,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清】储大文 v明清(1)明朝省府县制度(三司机构设置与户贴 制)“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 ,以振扬 风纪,而澄清其吏治” “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2)清朝省府县制度(总督巡抚)明朝设置布政使司为最高地方政府层 级,取消五级制,改路为府,把州分成直 隶州与府州两种,形成了布政使司府 州县、布政使司府县和布政使司 直隶州县三种构成方式清康熙皇帝又将明朝的15个省分拆为 18省,雍正期间则进一步将明朝复式的三 级、四级政区层次完全简化为单式的省

15、 府县三级制。明朝地方机构中央内地:布 政司(省 )边地:都指 挥使司府州(直隶州 )卫土司州(散州 )县 所道(分巡、分守)卫所万户所招讨使司行都司万户所招讨使司行都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清代地方建制中 央内地:省府州县厅 道直隶厅直隶州县东三省:将军都统 旗佐府州县中央外蒙古:将军盟旗内蒙古 :将军都统盟旗青海:办事大臣旗新 疆将军都统领队大臣办事大臣参赞大臣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阿奇木伯克伊什罕伯克伯克西藏:办事大臣葛夏营省道总督巡抚提学布政使理问 照磨 经历 库仓大 使按察使经历 照磨 司狱守道参政 参议 巡道副使 佥事 专业道粮道 河道 驿传 盐法、兵备等 道 府:知府同知通判直隶厅:同知 通判直隶州:知州州同州判县州厅官属如 直隶州 厅(三)县以下地方单位:乡1、自然形成乡村自治时期夏商时期,即“邻朋里邑都”等五级;其管理 幅度和组织规模以8户为邻、3邻为朋、3朋为里、5里为 邑、10邑为都,每都(“乡”)的组织规模为3600户; 据帝王世纪记载,当时全国总人口为1350多万人、 约相当于280多万户;因而当时的全国大致可以分为11.7 万个朋、3.8万个里、7700多个邑、770个都(尚书 )。西周时期,乡村社会的治理层次,实行六级管理体制, 即“比闾族党州乡”等六级;其管理幅度和 组织规模以5户为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