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18 爬行纲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9133424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7.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物学18 爬行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动物生物学18 爬行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动物生物学18 爬行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动物生物学18 爬行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动物生物学18 爬行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生物学18 爬行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物学18 爬行纲(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真正陆生的变温、羊膜动物爬行纲 (Reptilia)爬行动物是最先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的 脊椎动物,首次真正的征服陆地。爬行动物 也是所有后来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即鸟类 和哺乳动物的祖先。爬行动物曾经是地球历 史上最辉煌的一类生物,现在爬行动物的黄 金时期早已过去,但是爬行动物仍然是种类 繁多容易见到的一类,其种类仅次于鸟类而 居陆生脊椎动物的第二位。一、进化地位由石炭纪末期的古代两栖类进化而来,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成体结构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繁殖也脱离了水 的束缚,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动物。二、生物学特征1.体表被角质鳞片或盾片,皮肤干燥,缺少腺体,防止体内水分蒸发;2.五指

2、(趾)型四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和完善,指、趾端具爪,适于陆 地爬行;3.头骨有颞窝形成,出现次生腭;骨骼骨化程度较高,硬骨的比重增大 ;脊柱分化明显,出现了胸廓;4.肺呼吸进一步完善,呼吸面积增大5.大脑出现新脑皮;6.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 ; 7.后肾执行排泄功能,尿以尿酸为主; 8.体内受精,雄性具交配器,产羊膜卵。三、爬行类对陆生的进一步适应(一)羊膜卵的出现 1.结构:端黄卵,外包有卵黄膜,卵外包裹有蛋白、内外壳膜和卵壳;卵壳坚韧,石灰或纤维质,维持卵的形状、防止机械损伤和水 分蒸发,卵壳具通气性,不影响气体代谢。 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羊膜围成一腔, 腔中

3、充满羊水,胚胎就在相对稳定、特殊的水环境中发育。 尿囊:呼吸、排泄,容纳尿酸。 卵黄囊:储存营养物质羊膜革质的壳胚胎绒毛膜尿囊2.意义: 体内受精,可无需借助水作为介质;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完全摆脱了自然水环境对生殖的束缚,获得了陆地繁殖的能力。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大适应。(二)爬行纲的躯体结构1.外形v身体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v体被角质鳞片,前后肢五指(趾),末端具 爪;v有活动的眼睑。差异显著,一般分为:v蜥蜴型:尾长于体长v蛇型:四肢退化,尾短于体长v龟鳖型:躯体扁平,尾短

4、于体长2、覆以角质鳞的干燥的皮肤v皮肤干燥、皮肤腺不发达,表皮高度角质化;v体被表皮角质鳞(由表皮角质化形成,与鱼类骨质鳞的真皮 起源不同)或真皮骨板, 防止水分散失;v指趾端的爪也是表皮角质化的衍生物;v有些雄性蜥蜴具股腺,位于大腿基部内侧,与繁殖有关;v脱皮:蜥蜴和蛇表皮具有双层角质层,其外层在定期蜕皮时 脱落;v发达的色素细胞:爬行动物真皮薄,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 构成,在真皮的上层,有发达的色素细胞,形成鲜艳的体色 。色素细胞可曲的铰合部皮肤骨化3、骨骼支持和肌肉系统骨骼 (1) 头骨 脑颅具单一的枕髁。脑颅顶壁隆起,属于高颅型,优于两栖类的 平颅型。头骨两侧具有颞窝:眼眶后颞部膜性硬

5、骨缩小或消失所形成 的穿洞。颞窝的出现与咬肌的发达密切相关,咬肌收缩时其膨 大的肌腹可自颞窝突出,加强了摄食和消化机能。 是咬肌附着 的部位,并为其收缩提供足够的空间。分为3类:无颞窝:龟鳖类;合(单)颞窝:头骨每侧只有一个颞窝, 如哺乳类;双颞窝:每侧有上下2个颞窝,但出现不 少变化,如鸟类和多数爬行类。(2)咽颅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腭骨和翼骨愈合而成雏形的次生腭,使内鼻孔后移至口腔后端,口腔 和鼻腔分开,解决了动物同时进行摄食和呼吸的矛 盾。次生腭(次生硬腭):羊膜动物所具有颅骨底部,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水平突出)和腭骨本身等突起构成的水平隔。硬腭出现将 口腔和鼻腔分开,内鼻孔位置

6、后移,呼吸和食物在 咽头处交叉。 (2)脊柱、胸骨和肋骨脊柱: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第1、2枚颈椎分别为寰椎和枢椎,寰椎与头骨的 枕髁相关节,又与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突上转动,使 头部有了更大的活动性,是陆栖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 。胸骨:1块,开始出现肋骨,形成胸廓,胸廓:胸椎、肋骨及胸骨借关节、韧带连接;作用:保护内脏;加强肺的呼吸运动(肋间肌的收缩,使胸廓体积 扩张和缩小)。(3) 带骨和肢骨肩带:锁间骨(十字形的上胸骨),在龟鳖类中转化为腹甲的内板。腰带:髂骨与荐椎联结;左右坐骨在腹中线联合,耻骨在腹中线联合。(4)四肢骨:指趾端出现角质的爪。肌肉系统:出现了肋间肌和皮肤肌(羊膜动物特有)

7、。v皮肌:起自躯干肌、附肢肌或咽部肌肉止于皮肤,皮肌收缩可引起皮肤及其附属的鳞片产生活动。v肋间肌:分外肋间肌和内肋间肌。能调节肋骨升降,控制胸腹腔的体积变化,协助腹壁肌肉完成呼吸运动。v咬肌:始于颞部及上颌后部而止于下颌的颞肌和咬肌。v躯干肌:不发达,背部为最长肌。v附肢肌:肌肉粗大。 4、消化道进一步复杂化 (1)口腔与咽分界明显(由于次生腭出现) ;(2)牙齿一般为同型齿,均呈一致的圆锥形(可再生 ) ;根据着生部位不同可分为:端生齿:颌骨顶面:喙头蜥,最原始的类型;侧生齿:颌骨边缘内侧,蜥蜴、蛇;槽生齿:颌骨齿槽内:鳄,人;龟鳖无齿而具角质鞘。(3)首次出现了盲肠(适于消化纤维):小、

8、大肠的交界处。(4)口腔腺发达:毒蛇的毒腺是由上唇腺转化而来,而毒蜥的则是变态的舌下腺。 (5)肌肉质舌发达:避役(变色龙)的舌几乎与身体等长,粘捕昆虫。蛇的舌尖分叉,具化学感受体。v 毒蛇在其上颌的牙齿中,有数齿(一般是两个 )变形成为具有沟(沟牙)或管(管牙)的毒牙,与 毒腺相通。毒牙后面常有后备齿,当前面的毒牙失 掉时,后备齿就递补上去。5、肺呼吸进一步完善组成:内鼻孔、气管、支气管(从爬行类才开始出现的)和肺(仍属囊状肺);呼吸方式:主要以胸廓的运动完成呼吸,也有些种类同时保留了咽式呼吸。呼吸过程: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廓扩张,空气被吸入;肋间内肌收缩时,肋骨下降,胸廓缩小,将空气

9、呼出。水栖龟鳖类以咽壁和突出在泄殖腔两侧的副膀胱(肛囊)为辅助呼吸器官 。蝾螈蜥蜴6、血液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不完全双循环v心脏具2心房和1心室,但心室已具有不完全的分隔 。静脉窦不发达,一部分被并入右心房,动脉圆锥 已退化消失。v1对肺动脉和1对体动脉直接由心室发出(不再经过 动脉圆锥),而颈(总)动脉则由右体动脉(1条) 离心后分出。v鳄类具有完整的室间隔,仅在左、右体动脉的基部 留有一个沟通2个心室的潘氏孔。v血压增高,静脉窦和肾门静脉趋于退化。7、具有羊膜动物式的排泄器官肾脏v肾脏(后肾)紧贴于身体后半部的背壁,左右各一。v肾脏内的肾单位数目远远多于两栖类,泌尿能力大为增强,有输尿管通入

10、泄殖腔。v除鳄类和蛇类外,泄殖腔的腹面均有膀胱,由胚胎期的尿囊基部扩大形成,故称尿囊膀胱。尿液中的含氮废物主要是尿酸和尿酸盐,比尿素难溶于水,沉淀成白色半固态物质。通过泄殖腔随粪便排出,而水分被输尿导管、大肠和膀胱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内,用于再产生尿和沉淀。对于干早地区生活的爬行动物减少体液丧失和保持肾内不致形成高于血浆的渗透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适应意义v有的种类具盐腺(头部,肾外排泄器官)。v通过盐腺分泌物将血液中多余的盐分带出体外。v海龟:位于眼后上方;v海鬣蜥:位于鼻部嗅囊外,分泌的含盐液体经小管 流入鼻道,并形成氯化钠或氯化钾的结晶;v海蛇:位于舌下;v鳄类:舌腺位于舌中部及其两侧。8、体

11、内受精、产羊膜卵生殖系统: 雌性:v卵巢一对,输卵管为牟勒氏管(两端开口); 雄性:v精巢一对,中肾形成付睾,泄殖腔腹面有12个盲 囊状交接器。 多为卵生,少数有卵胎生。9、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神经系统 神经中枢向大脑转移,具新脑皮(神经细胞开始聚集成层,灰质),原脑皮的功能是嗅觉中枢,而新脑皮则为高级的神经活动中枢。但爬行类的新脑皮尚处于萌芽状态;底墙(纹状体)加厚。开始具有12对脑神经;中、小脑较两栖发达,中脑视叶仍为高级中枢。(2)感觉器官 视觉:具可活动的上下眼睑和瞬膜。后眼角出现真正的泪腺 。已能略微改变晶体的凸度。眼房内具锥状突,有营养眼 球的作用。听觉:耳:(1)外耳:鼓膜

12、稍内陷,出现雏形的外耳道,有利于保护 鼓膜。(2)中耳:基本同两栖类。(3)内耳:从球状囊分出的瓶状囊更加明显,囊壁上出现 一新的听斑,称基乳突。嗅觉:鼻:出现了鼻甲骨;犁鼻器 听觉器官组成:内耳+中耳。蜥蜴类鼓膜内陷成雏形的外耳道。蛇类中耳退化,但耳柱骨仍保留。蛇类声波传导途径:地面震动声波 下颌骨方骨 耳柱骨 内耳。红外线感受器:爬行类特有的热能感受器。红外线感受器颊窝和唇窝:敏感的热感受器,如腹蛇的颊窝,位于鼻孔和眼间,开口斜向前,窝内充满线粒体,并有三叉神经末梢分布,能感知外界辐射热很微弱的变化。四、现生爬行动物的分类 全世界现生爬行动物约有6300多种,分为4个目。喙头目(Rhync

13、hocephalia)龟鳖目(Chelonia)有鳞目(Squamata)蜥蜴亚目(Lacertilia或Sauria)蛇亚目(Ophidia或Sauria)鳄目(Crocodilia)喙头目(Rhynchocephalia)古老的类群,迄今只留下珍贵的“活化石”新西兰产的楔齿蜥,它具有原始的骨骼特征,从外形上看可能是蜥蜴的祖先。楔齿蜥科 现存最原始的爬行动物,分布于新西兰北岛海岸附近的一些岛屿,而几个世 纪以前则主要分布于新西兰本岛,后由于人类的活动而消失。楔齿蜥最著名的特 征是在颅顶上具有第三只眼,幼年的时候能感光,而成年后基本失去作用。这种 颅顶眼是从早期脊椎动物遗留下来的特征,在爬行动

14、物中,某些蜥蜴也有此特征 ,但是都没有楔齿蜥的第三只眼著名。楔齿蜥寿命很长,卵的孵化期也很长,通 常需要超过一年。楔齿蜥食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常与海鸟居住在共同的洞穴中。 龟鳖目(Chelonia)身体在背甲和腹甲合成真皮性龟板的骨 质壳内;颌无齿代以角质喙;椎骨和肋骨与 龟甲愈合,肩带位于肋骨的腹面,这是脊椎 动物中绝无仅有的现象; 无胸骨,也不形成 完整的胸廓,舌无伸缩性;泄殖孔纵裂或圆 形。平胸龟科龟科象龟四爪陆龟金龟乌龟黄缘闭壳龟黄喉水龟海龟科玳瑁棱皮龟科鳖科鳖斑鼋有鳞目(Squamata)皮肤被以表皮性角质鳞或甲,会蜕掉; 齿固着于颌骨,方骨自由活动;背椎骨大都 前凹;肛孔横裂。 v蜥

15、蜴亚目(Lacertilia或Sauria)v蛇亚目(Ophidia或Sauria)壁虎科无蹼壁虎鬣蜥科巨蜥蛇蜥毒蜥大壁虎Gekko gecko 原尾蜥虎Hemidactylus bowringii 丽棘蜥Acanthosoura lepidogaster 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 斑飞蜥Draco maculates 长鬣蜥Physignathus cocincinus 物种特征:识别特征个体大,头体长150 mm,尾长300 mm以上。体背橄 榄棕色或灰色或浅棕黑色,可随环境及光线强弱改变体色,通常具有灰色 或浅黄镶黑边的斑点以及三条断续的纵纹。头小体侧扁;背鳞很小,大

16、小 一致,起棱,鳞尖朝后上方;喉区鳞片椭圆;颈鬣与背鬣相连续,前段鬣 鳞着生在皮肤褶上;雄蜥鬣鳞较雌者长,呈矛形或镰刀形;背鬣与尾鬣略 为分开;趾侧具齿样栉状鳞。尾强烈侧扁,被小鳞,尾下鳞较尾背侧者大 而起强棱。 分布 云南(河口)、广西、广东。国外分布于中南半岛。 估计数量 稀有 生物学 生活在热带低海拔湿热河谷之树、灌丛上。垂直 分布范围:海拔80200 m。 驯养繁殖现状 国内未进行养殖尝试。 现 有保护措施 未列入国家动物保护名录。各省(区)是否列为省级保护动 物,情况不明。建议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长鬣蜥Physignathus cocincinus 鳄蜥Shnisaurus crocodilurus 鳄蜥是爬行动物中比较古老的一类, 体长1530厘米,尾长23厘米左右,体 重50100克,身体可以分为头部、颈 部、躯干部、四肢、尾5个部分。头部 较高,头部和体形与蜥蜴相似,颈部以 下的部分,特别是侧扁的尾巴,既有棱 嵴状的鳞片,又有许多黑色的宽横纹, 则又很象扬子鳄,所以被称为鳄蜥。 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