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药物化学 教学课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9090746 上传时间:2018-07-23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8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药物化学 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13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药物化学 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13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药物化学 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13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药物化学 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13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药物化学 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药物化学 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抗菌药和抗病毒药 药物化学 教学课件(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定义抑制杀灭病源微生物 分类:喹诺酮类抗菌药 磺胺类抗菌药异喹啉类和硝基呋喃类抗菌药 抗结核药物 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关键词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Quinolones Antibacterial Agents)概 述 优点:抗菌谱广、抗菌力强;结构简单、给药方便;与其它常用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合成方法生产、疗效/价格比高。市场销售情况喹诺酮类药物的发现发展史 第一代:萘啶酸、吡咯酸 对G-有效,对G+菌和绿脓杆菌几乎无活性。抗菌谱 窄,易形成耐药性,作用时间短,中枢副作用较 大,现已少用。 第二代:西诺沙星、吡哌酸 仅对G-菌有效,但同时对绿脓杆菌有活性,

2、对第一 代喹诺酮类药物高度耐药菌株也有抑制作用,毒 副作用也有减少。 第三代: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抗菌谱更为广泛,不仅对G-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且对G+菌也显示出较强的活性。其综合临床疗 效对G-菌而言,已经超过了青霉素族,达到了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效果。 用表格 表达三、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u 选择性抑制细菌体内DNA螺旋酶(DNA gyrase)的活性 u 形成喹诺酮DNA螺旋酶三级复合物。 阻碍了螺旋酶的活动四、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1-位:可以是环丙基、乙基、乙基的生物电子等排 体,如:-NHCH3、-OCH3、-CH2CH2F等,但4-氟 苯基、2,4-二氟苯基,叔丁

3、基及某些其他基团可能使喹诺酮具有优秀活性。 2-位:一般无取代。 3-位:羧基必需。 4-位:羰基必需。 5-位:可以是H、NH2、CH3、F或小基团取代。6-位:F原子取代活性最佳。 7-位:带有或不带有低级烷烃的哌嗪,氨基吡咯烷 及其他氨基杂环以NC键与C7位相连。C8上可以连有H、F、Cl、OCH3或低级烃基,C8被 N原子代替成为萘啶酸类喹诺酮。1,8-位并环喹诺酮:喹诺酮母核1-位和8-位连接 成环,形成所谓三环喹诺酮。如氧氟沙星、芦氟 沙星。 代表药物 1诺氟沙星(Norfloxacin)又名氟哌酸化学名:1-乙基-6-氟-4-氧代-1, 4-二氢-7-(1-哌嗪基)-3-喹啉 羧

4、酸1-Ethyl-6-fluoro-4-oxo-1, 4-dihydro-7-(1- piperazinyl)-3-quinoline carboxylic acid 2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又名环丙氟哌酸化学名:1-环丙基-6-氟-1, 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 )-3-喹啉羧酸1-Cyclopropyl-6-fluoro-1,4-dihydro-4-oxo-7- (1-piperazi -nyl)3-quinolinecarboxylic acid)3. 氧氟沙星(Ofloxacin)化学名:(S)-(-)-9-氟-2,3-二氢-3-甲基-10-(4-甲基-1-

5、 哌嗪基)-7-氧代-7H-吡啶并1,2,3de1,4 苯并恶嗪-6-羧酸第二节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一、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和发展 1908年Gelmo合成对氨基苯磺酰胺 1932年,合成百浪多息,Domagk经药理研究发现 可使鼠、兔免受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感染。1935年,法国巴斯特研究所发现了磺胺类药 物的生效基团,并证明磺胺在体内外均有 抑菌作用。至1946年,共合成了5500余种磺胺类化合 物(20余种供临床使用),并建立作用机 理磺胺醋酰(SA) 磺胺噻唑(ST)磺胺嘧啶(SD) 1940年,由于青霉素的使用,磺胺类药物受到影响 ,但缺点的出现,磺胺类药物的研究再度受到重 视,并发现

6、了长效磺胺药1962年磺胺甲噁唑问世,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磺胺二甲氧嘧啶 (周效磺胺)磺胺甲噁唑(SMZ )二、磺胺类药物的分类按作用时间和作用部位分p短效磺胺 t1/210h p中效磺胺 10ht1/224hp长效磺胺 t1/224h p肠道磺胺 p局部用磺胺 磺胺醋酰钠SA用于眼部感染 磺胺嘧啶银SD-A 用于烧伤、烫伤三、作用机制(Wood-Fields学说)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须的对氨基 苯甲酸(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干扰 了细菌酶系统对PABA的利用。 磺胺类药物与PABA分子的形状、大小及 电荷分布十分相似,可以取代PABA与酶 结合,使细菌不能合成二氢叶酸导致细 菌生

7、长受阻,而产生抑菌作用。 四、代表药物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化学名:4-氨基-N-2-嘧啶基-苯磺酰胺 作用:抗菌作用和疗效均较好,是治疗和预防流脑的 首选药物 性质:1、酸性,酸性弱于碳酸2、鉴别反应 小火加热熔融,显红棕色,产生SO2及白色2-氨基 嘧啶升华物 钠盐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青绿色铜盐,放置后为紫灰 色具芳伯氨基,可进行重氮化偶合反应磺胺甲噁唑(SMZ) 新诺明化学名:4-氨基-N-(5-甲基-3-异噁唑基)-苯磺酰胺 作用:抗菌谱与磺胺嘧啶相似,但抗菌作用更强;与 抗菌增效剂TMP合用,称为复方新诺明。长期服 用时应与NaHCO3同服。性质:钠盐与硫酸铜反应生成

8、青绿色铜盐沉淀具芳伯氨基,可进行重氮化偶合反应生成橙红色 沉淀 五、抗菌增效剂定义:与抗菌药配伍使用后,能显著增强抗菌疗 效的药物分类:1、本身具有抗菌活性,与抗菌药合用增强抗菌 作用甲氧苄氨嘧啶(TMP)可逆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 叶酸的过程受阻,影响辅酶F的形成,从而影响微 生物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使其生长繁殖 受到抑制。若与磺胺类药物使用,可以对细菌的辅 酶F的合成形成双重的阻断,达到更好的抑菌作用 。2、本身不具有活性或活性很弱,与抗菌药合用 增强抗菌作用棒酸(克拉维酸)抑制内酰酰胺酶的作用,显显著增强内 酰酰胺类类抗生素的作用3、本身不具有活性,与抗菌药

9、合用时影响其代 谢而增强抗菌作用丙磺舒抑制有机酸类抗菌药从肾脏中的排泄,提 高其在血中的浓度,增强其抗菌作用。第三节 抗结核药物 (Antitubercular Agents) 一、概述结核病是由分枝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以肺 部病变最常见,又称肺结核。1930年前,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疗效不及 25%19301950年,治疗以医疗加休养为主, 疗效仅40%二、抗结核药物的发展1944年,Waksmann从链霉菌培养液中分离出链 霉素,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结核药物。1946年,发现对氨基水杨酸对结核杆菌有选择性抑 制作用1952年,发现作用更强的异烟肼1962年,在研究1,2-亚乙胺衍生物时,

10、发现盐酸 乙胺丁醇1957年,从链霉菌中提取到利福霉素,对G+和结核 杆菌有较强杀菌作用。1962年,第一个半合成的利福霉素-SV用于临床。1966年,利福平问世。三、抗生素类抗结核药物硫酸链霉素(Streptomycin Sulfate)结构中有三个碱性中心,与硫酸成盐供药用。副作用:引起过敏和耳聋,对肾脏也有一定毒性 。利福平,又称甲哌利福霉素作用机制:选择性抑制细菌的DNA依赖性 RNA聚合酶,从而影响RNA的合成。 三、合成抗结核药物 异烟肼(Isoniazid)又名雷米封化学名:4-吡啶甲酰肼作用:是一线抗结核病药,疗效好,用量小,易 口服,可用于结核性脑膜炎。性质 在酸、碱条件下,

11、会水解成异烟酸和游离 肼,光、重金属、温度可加速分解。 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弱氧化剂在酸性条件 下能氧化它,生成异烟酸并释放N2,此反 应可用于含量测定。可与铜离子、铁离子、锌离子的 金属离子螯合,形成有色螯合物。盐酸乙胺丁醇化学名:(2R,2R)-(+)-2,2-(1,2-乙二亚氨基)双-1- 丁醇二 盐酸盐右旋体活性是内消旋体的12倍,左旋体的200500 倍 作用:是二线抗结核药物,作用机理可能是与二 价金属离子络合(Mg2+),干扰多胺及金属离子 的功能,从而抑制细菌 RNA的合成。对氨基水杨酸钠化学名:4-氨基-2-羟基苯甲酸钠二水合物性质:酸性时易脱羧,中性或偏碱性时脱羧较慢。温 度

12、越高脱羧越快。水溶液不稳定,露置或遇热时,色渐变深。重氮化偶合反应,生成腥红色沉淀。与铁、铜等金属离子结合,分别生成紫色或绿 色络合物 第四节 异喹啉类和硝基呋喃类抗菌药一、异喹啉类抗菌药氯化小檗碱 又名:盐酸黄连素 药理作用:抗菌活性强、毒性低、副作用小、 应用广 。用于菌痢及胃肠炎。 鉴别反应与热NaOH溶液作用,转变为黄连素的季 铵型及其互变异构体显红色,进一步与丙 酮作用生成黄色的丙酮黄连素沉淀。 加热至220左右,分解转化为小檗红碱 。 被碱性KMnO4氧化,生成小檗酸、小檗醛 和去氢小檗碱。 其他反应:与多种生物碱沉淀试剂反应 二、硝基呋喃类抗菌药 1呋喃妥因 又名呋喃坦啶化学名:

13、1-(5-硝基-2-呋喃)亚甲基氨基-2,4- 咪唑烷二酮特征反应黄色银盐沉淀呋喃西林与呋喃唑酮不发生此沉淀反应。必需基团2呋喃唑酮 又名痢特灵化学名:1-(5-硝基-2-呋喃)亚甲基氨 基-2-恶唑烷酮 必需基团抗真菌药 (Antifungals)一、概述真菌病:真菌引起的皮肤、粘膜、皮下 组织和内脏的感染。 二 、分类浅表真菌病表皮、毛发和指甲等真菌感染深部真菌病皮下组织和内脏的真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与代表药物抗生素类抗真菌药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菌霉素(用于深部真菌病 )非多烯类:灰黄霉素(对浅表真菌有效 ) 合成抗真菌药 氮唑类 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三氮唑类:氟康唑,伊曲

14、康唑烯丙胺类:特比萘芬其他类:氟胞嘧啶,托萘酯,阿莫罗芬,环吡司胺合成抗真菌药1氮唑类作用机制:在低浓度时抑制真菌细胞内麦角固 醇的生物合成高浓度迅速杀菌克霉唑咪康唑 又名达克宁作用?益康唑(Econazole) 酮康唑(Miconazole)作用?氟康唑(Fluconazole)作用?抗病毒药物和抗艾滋病药物 (Antiviral Agents and Anti-AIDS Agents)一、 概 述l 病毒是一类体积很小,无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由核酸(DNA/R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l 病毒引起的疾病占人类传染病的6065%,如 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小儿麻痹症、艾滋病 等。理想的抗病

15、毒药物应只干扰病毒的复制而不影 响正常细胞的代谢。 抗病毒药物分类阻止病毒在细胞上吸附:丙种球蛋白阻止病毒穿入细胞:金刚烷胺抑制病毒核酸复制:碘苷、阿昔洛韦、利巴韦林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美替沙腙干扰素及其诱导剂代表药阿昔洛韦 又名:无环鸟苷利巴韦林 又名:三氮唑核苷、病毒唑是广谱抗病毒药物,对DNA和 RNA病毒都有作用。1下列性质与多数磺胺类药物不符的是 A具酸性 B具铜盐反应 C具银镜反应 D具碱性 E具重氮化偶合反应2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是 A对羟基苯磺酰胺 B对甲基苯磺酰胺 C对氨基苯磺酰胺 D对氨基苯甲酰胺 E苯磺酰胺3甲氧苄啶的作用机制为 A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B抑制内酰胺酶 C参与DNA的合成 D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E抗代谢作用4下列有关对氨基水杨酸钠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溶液露置日光中遇热时颜色变深 B与三氯化铁反应生成紫红色的配合物 C有重氮化偶合反应 D水溶液显钠盐反应 E可发生银镜反应5异烟肼的水解产物中,毒性较大的是 A异烟酸 B肼 C氮气 D吡啶 E吡嗪酰胺A磺胺甲恶唑 B甲氧苄啶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21可溶于稀酸中 22可溶于稀碱中 23铜盐反应呈草绿色沉淀 24白色结品性粉末,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