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支循环的现状问题和展望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087103 上传时间:2018-07-23 格式:PPTX 页数:45 大小:6.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侧支循环的现状问题和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侧支循环的现状问题和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侧支循环的现状问题和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侧支循环的现状问题和展望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侧支循环的现状问题和展望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侧支循环的现状问题和展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侧支循环的现状问题和展望(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侧支循环的现状、问题和展望侧支循环的现状、问题和展望南华医院神经内科 张平目 录侧支循环概述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侧支循环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治疗中的价值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意义侧支循环的问题与展望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恢复或改善缺血组织的灌注成为治疗 脑梗死的重心,应贯彻于全过程。 ASA/ESO指南均将改善脑血流灌注做为脑梗死治疗的主要策略。改善流变学建立新通道抗血小板/抗凝/降纤 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开启侧支循环溶栓侧支循环是改善脑血流灌注的一条重要途径打开堵塞通道脑侧支循环的定义及解剖结构 脑侧支循环定义:脑侧支循环是指当大脑的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血流通 过其他

2、血管(侧支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到达缺血区,从而使缺血组织得到不同程度 的灌注代偿。它是决定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最终梗死体积和缺血半暗带的主要因素abab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 4(2): 72-74.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9, 9(2): 177-179.侧支循环实现血管未通血流再通侧支循环丰富可避免缺血坏死- Lancet Neurol 2011,10:909-92左侧MCA侧支循环差,缺血病变范围大,接受血管再通后出血转化- stroke 2014;45:2036-2040左侧MCA闭塞,侧支循环丰富,溶栓后灌注完全,临床预后好- st

3、roke 2014;45:2036-2040关注侧支循环Curr Opin Neurol, 2010,23(1):36-45.Lancet neurology, 2011,10:909-921.CNS Neurosci Ther. 2014;20(3):202-208.侧支循环的关注点在于缺血区血流的恢复,而不仅是导致血管闭塞的栓子或斑块;侧支循环可增加脑缺血中心区域周围的血供,使干预药物最大限度地抵达缺血区,提高治疗效果,开启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思路和方向。目 录侧支循环概述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侧支循环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治疗中的价值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意义侧支循环的问

4、题与展望 侧支循环影像学评估方法DSACTAMR ATCD间接评估措施ASLMR灌 注FLAI RCT灌 注直接评估措施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经颅多普勒; CTA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 ASL 动脉质子自旋标记;FLAI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DSA是迄今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DSA被认为是评估侧支循环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各种侧支循环的解 剖结构和代偿供血的范围,准确发现脑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在判断 软脑膜侧支的开放程度方面也有着明显优势Stroke,2008,39 (12):3248-3254BG:基底神经节;C1-3:放射冠; A1-2:大脑前动

5、脉;M1-6:大脑中动脉, P1-2:大脑后动脉DSA显示血管分布区DSA评估侧支循环金标准ASITN/SIR评分系统grade 0 :没有侧枝血流到缺血区域grade 1 :缓慢的侧枝血流到缺血周边区域,伴持续的灌注缺损 grade 2 :快速的侧枝血流到缺血周边区域,伴持续的灌注缺损,仅有部分到缺血区域 grade 3 :静脉晚期可见缓慢但是完全的血流到缺血区域 grade 4 :通过逆行灌注血流快速而完全的灌注到整个缺血区域DSA评估侧支循环的局限性无法定量评估不同类型代偿模式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在检查时需要采用高压注射器和一定剂量的对比剂,可能因 压力作用而出现血流逆向充盈,导致产生假阳性

6、造影结果DSA为有创性检查,且价格较为昂贵Stroke. 2008; 39: 3003-3008. Stroke. 2000; 31: 128-132.MRA评估侧支循环 MRA 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 查手段有了快速的发展, 其能清楚地显示Willis环的 交通动脉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10月第5卷第5期MR评估侧支循环常用序列:MR平扫评估侧支循环T2*出现明显的流空影或低信号可提示侧支循环的情况Flair序列出现血管高信号与较好的侧枝循环和预后相关MRA评估侧支循环的局限性 基于MRA的成像原理,MRA可能不能真实地反映侧 支循环的情况,其假阳性率较高, 分辨率有限, 不 能显示血管充盈

7、的动态过程, 而这正是判断侧支血 流的重要信息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10月第5卷第5期CTA评估侧支循环F.Miteff, et al.Brain.2009:132;2231-2238.CTA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手段可从不同角度显示两侧总动脉、颈内动 脉的颅内及颅外段、椎-基底动脉全程能显示血管和骨性结构的关系增强CT评估侧支循环增强CT上可以看到软脑膜血管影,可对比双侧大脑血管分布进行大致观察。动态CTA不完全闭塞(顺行血流) or 绝对侧支(逆行血流)?以DSA作为金标准, 动态CTA灵敏度100%,特异度97.9%;常规CTA灵敏度40%,特异度87.2%。CTA评估Willis环的解

8、剖变异时,准确性较高Acta Radiol. 2011; 52: 889-893.动脉段敏感性 (%)特异性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 (%)精确度 (%)先天缺如97.992.579.899.393.8发育不全52.698.275.995.193.9发育正常96.610010093.497.7CTA诊断性评估Willis环CTA可高度准确地评估Willis环的解剖变异CTA评估侧支循环的局限性分辨率有限,无法识别穿支动脉病变与DSA相似,需要注射对比剂不能动态显示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对脑膜动脉等小血管的显示 也不够理想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10月第5卷第5期TCD评估侧支循环中国

9、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6月18日第7卷第6期294-297. TCD是一种无创、经济、简便的检查方 法。可以提供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血流 动力学信息TCD通过血流速度、血流方向、频谱改变 及配合压颈试验,对侧支循环的评估具有 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TCD在应用中受到骨窗穿透不良的限制 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会对监测结果有较 大的影响 压颈试验有可能导致不稳定斑块脱落,导 致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年10月第5卷第5期2012年一项系统性回顾 对近年来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进行总结 目前评估软脑膜侧支血流(LMF)的影像学方法和评分系统还很不一致 传统血管造影术如DSA目前仍然

10、是最好的测量LMF范围和数量的方法 CTA有良好的观察者间信度,是在大规模病例中评估LMF的可靠方法 MRA和TCD较少被用于评估LMF系统回顾分析综合了多个国际数据库,纳入了81项研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2; 33 :57682.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 侧支循环评估的建议TCD或TCCD(经颅彩色双功能超声)可用于对卒中患者侧支循 环初步的评估与诊断各级侧支循环评价的金标准为DSA,在不适于或无条件进行此 项检查情况下,CTA可用于评估软脑膜侧支,MRA可用于评 估Willis环目前,针对各项检查的优劣及检查时机与侧支循

11、环的状况的关 系,仍缺乏大规模的对照研究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4月 第8卷 第4期287目 录侧支循环概述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侧支循环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治疗中的价值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意义侧支循环的问题与展望 潜在的治疗目标侧支循环Shuaib A, et al. Lancet Neurol, 2011, 10: 909-921.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原因是急性动脉闭塞导致局部血流灌注不足侧支血管和侧支血流能缓解动脉闭塞对血流灌注的影响大脑和血管成像已经表明,在大脑主要动脉闭塞时,侧支循环 可以代偿性维持数小时的脑组织活动促进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是一个潜在的治疗目标侧支循环可改

12、善颅内AS患者卒中风险该研究对国际著名的WASID实验的287例患者的DSA进行侧支循环评价研究发现:患者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与狭窄血管供血区的卒中密切相关对于狭窄程度达70%-99%的患者,丰富的侧支循环减少患者的卒中风险Liebeskind DS, et al. Ann Neurol. 2011; 69: 963-974.卒中预估发生率(%)随访时间(年)侧支循环无较差 较好脑侧支循环情况与卒中的介入治疗效果密切相关Bang OY, et al. Stroke. 2011; 42: 693-699.侧支循环越好的患者经介入治疗后血管再通率越高血管再通患者比例(%)目 录侧支循环概述侧支循环的

13、影像学评估侧支循环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治疗中的价值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意义侧支循环的问题与展望 侧支循环对患者预后的重要性Khatri P, et al. Int J Stroke. 2008;3(2):130-7 Saver JL, et al. Lancet. 2012;380(9849):1241-9 Nogueira RG, et al. Lancet. 2012 Oct 6;380(9849):1231-40. 侧支循环提供缺血区大脑的残余灌注, 在临床恢复和出血性转换中起到决定性 作用 第一个48小时内临床缺血症状的改善与 侧支循环的存在密不可分2013天坛会:

14、 对血管闭塞或血管内狭窄而言, 侧支循环越好,预后越好侧支循环程度决定血运重建后梗死面积随着侧支循环的开放级别的升高,脑梗死的数量和容积显著减少梗死面积(ml)血运重建 侧支循环较差血运重建 侧支循环较好血运重建最少 侧支循环较好侧支循 环较差侧支循环较好侧支循环较差良性血量减少 扩散灌注不匹配 DWI (弥散加权成像)Houkin K et al. Stroke 1996;27:1342-1346侧支循 环较好良好侧支循环患者梗死面积小于无侧支循环者平均梗死面积(cm3)越有利的侧支循环,患者脑梗面积越小,越利于预后侧支循环评分Christoforidis GA, et al. AJNR A

15、m J Neuroradiol. 2005; 26:1789-1797.侧支循环对于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的 预后具有指导作用中华医学杂志2011年3月22日第91卷第11期766-768Rankin评分2分患者比例P0.01研究显示:脑梗死急性期侧支血流代偿良好患者病情较轻,反之 则病情严重,且侧支代偿良好患者3个月的预后较好侧支代偿组无代偿组目 录侧支循环概述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侧支循环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治疗中的价值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意义侧支循环的问题与展望 侧支循环的问题临床医生对侧支循环的认识和关注度仍有待提高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侧支循环的临床干预仍

16、有待更多的循证证据特征保护血管结构恢复或扩张侧支循环管径迅速促进侧支血管的再生安全,不良反应少维持缺血后脑血管结构的完整促进侧支代偿降低再灌损伤,保护神经元预防梗死后继发水肿、出血。目的理想改善侧支循环药物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推荐用药7.其他改善脑血循环药物:(1)丁基苯酞:丁基苯酞是近年国内开发 的I类新药,主要作用机制为改善脑缺血区 的微循环,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增加缺血 区脑血流47-49。几项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 口服丁基苯酞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 对照试验50-52显示:丁基苯酞治疗组神经 功能缺损和生活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 善,安全性好。 推荐意见:在临床工作中,依据随机对照试 验结果,个体化应用丁基苯酞(II级推荐, B级证据)。丁苯酞(恩必普)开放二级侧支-促进血管新生 增加三级血管数量Neurochem Res. 2012.37:911-919鸡 胚 绒 毛 尿 囊 膜 模 型丁苯酞给 药组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