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制度与管理》第四章薪酬的宏观环境

上传人:au****y 文档编号:49021452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4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薪酬制度与管理》第四章薪酬的宏观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薪酬制度与管理》第四章薪酬的宏观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薪酬制度与管理》第四章薪酬的宏观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薪酬制度与管理》第四章薪酬的宏观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薪酬制度与管理》第四章薪酬的宏观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薪酬制度与管理》第四章薪酬的宏观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薪酬制度与管理》第四章薪酬的宏观环境(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薪酬的宏观环境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与薪酬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薪酬的决定作用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社会经济中的薪酬是 包含了薪酬收入在内的社会成员的个人各类收入 的总和,如图41所示。个人收入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占据重要地 位,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国民经 济核算体系中的“个人收入” 指的是一个国家一 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工资 收入非工资性 劳动收入计时计件工资 奖金、津贴和补贴 加班加点工资 特殊支付工资非工资性劳动收入B(劳动或技术股、专利收 入、技术股分红等) 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收入(转移支付) 政府补贴、救济收入(转移支付) 居民银行存款利息、国债

2、利息收入 个人所得的土地、资本报酬部分 私人投资、经营收入 特殊收入(遗产、馈赠、中彩、商业保险赔偿等) 股份分红收入(个人股权利润分配)图41 个人收入的构成非工资性劳动收入A(农民、个体工商户收入等) 个人收入从一般原理上看,一个社会的薪酬水平在根 本上取决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社会薪酬水平的决定,集 中表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薪酬水平关系 上。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发展、财富的增加,主 要表现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社会劳 动生产率水平是衡量社会薪酬水平以及控制社会 薪酬水平的手段。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表明,薪酬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 的相互关系是:薪酬

3、水平随着社会 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增长而增长,但 薪酬水平的增长幅度应低于社会劳 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这是因为: (1)社会生产部门扩大再生产要求投入更 多的资金; (2)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薪酬水平也要提高 ; (3)如果薪酬水平增长过快,超过了社会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就会使薪酬所代表的 消费品缺乏物质保证,就会引发通货膨胀 。但是,薪酬水平的增长速度也不能过分低于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这是因为:(1)这会使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 补偿,影响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2)劳动者薪酬水平过低,就会减少自身发 展、人力资本的支出,不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3)这会使社会需求萎缩,商品滞销、积压

4、 ,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总体经济的运行。因 此,从总体看,薪酬水平的增长要与全社会劳动 生产率的增长保持合理的比例。 二、 薪酬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薪酬对消费的影响 1.薪酬是完成消费的主要因素。 2.薪酬水平过低,消费萎缩,对社会经济的不利影 响。 3.薪酬水平较高,社会消费不足,对社会经济的不 利影响。(二)薪酬对投资的影响1.薪酬水平自身的影响薪酬主要用于消费,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的提高,人们的薪酬收入在满足日常消费需求 后,通常还会有一定的结余。这个结余部分,可 以转化为投资。薪酬转化为投资的具体渠道主要 有三条:一是在银行进行储蓄,通过银行集中资金进行投资;二是购买债券(企

5、业债券、国家债券、股票),从而转化为经 济建设资金;三是个人直接进行投资,举办个体、私营、合伙制经济项目。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薪酬水平越高,劳动者 越富裕,薪酬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就可以越小,用于投资的 部分就越大。判断一个社会薪酬水平高低的标准,不是绝 对薪酬数额而是反映基本生活开支在全部开支中比例的恩 格尔系数。恩格尔定律表明,在工业发达国家,恩格尔系数在20 下为最富裕家庭,25为富裕家庭,30为小康之家, 50为勉强度日的贫困家庭。居民户厂商银行购买劳动 力、支付薪酬1000购买消费品 600储蓄 250 投资 250企业、国家、家庭直接投资 150 图图4-2 薪酬、投资资与宏观经

6、济观经济 循环环2.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在社会薪酬总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人们用于消费与 积累(投资)的份额还会受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当社 会经济形势不好时,物价上涨,企业不景气以至破产, 投资回报率下降,人们就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与投资; 当社会经济顺利发展时,物价稳定,企业有较高的成长 性,投资回报率上升,人们就愿意扩大储蓄与投资,适 当降低消费。(三)薪酬收入分配的比重对宏观经 济的影响总收入由各个生产要素的总体作用而形成的 ,总收入的分配中包括薪酬、利息、地租、利润 四个部分。在利息、地租一定的条件下,总收入 的分配就表现为薪酬与利润的关系。尽管薪酬中具有一定的投资比重,利润之中 具有一定的消

7、费比重,但从总体性质上看,薪酬 与利润的比例还是可以反映“消费”与“生产”的比 例。总结不同国家的经验,在社会经济发 展与薪酬的关系上,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方 面:(1)薪酬总额的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 相适应;(2)名义薪酬的增长应超过物价上涨 的幅度;(3)实际薪酬的增长必须低于劳动 生产率的增长;(4)价格改革时,要与薪酬改革协 调配套进行总之,要使薪酬改革与物价 改革既有利于促经国民经济稳定、持续 、健康地发展,又有利于居民生活的不 断改善。第二节 政府的薪酬政策与制度 一、体制转型期政府的薪酬调控政策 (一)“工效挂钩”模式及主要政策1.基本模式当年工资总额=当年挂钩的工资基数+当年新增工资

8、额, 其中:“工效挂钩”大体上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一是工资同价值量指标挂钩; 二是工资同实物量或工作量指标挂钩; 三是工资同二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合指标挂钩。2.主要政策规定 (1)在挂钩指标的选择上:国发198925号文规定和劳部发 1993161号文 (2)对考核指标的选择:劳部发1993161号文 (3)经济效益基数的核定上:劳部发1993161号 (4)对工资总额基数的核定和调整的规定 (5)对挂钩浮动的比例的规定 (6)提取工资总额的管理上的规定(二)“两低于”原则自定工资总额的办法所谓“两低于”原则自定工资总额是指企业在 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幅度 ,职工实际工资增长幅

9、度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增 长的前提下自主确定的工资总额。具体内容:(1)在实施的第一年,由劳动部门核定工资总额 基数,平均工资基数,财政部门核定经济效益基数, 以后每年由企业自行结算确定,即将上年的结算数作 为当年的基数。(2)工资总额增长低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系数和 实际平均工资增长低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系数由企业自 主确定;(3)企业经济效益用实现税利计算,劳动生产率用 净产值计算。在实现税利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时, 平均工资的增长按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原则确定;在劳动 生产率增长超过实现税利增长时,工资总额增长按低于 实现税利增长的原则确定。1.平均工资基数的确定2.劳动生产率基数的确定 二、

10、最低工资制度 (一)最低工资的构成简单来说,最低工资就是工人维持生存和延 续后代费用的价格。其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劳动者个人劳动基本生活消费品费用;劳动者接 受社会生产必需的最低水平的教育培训费用;劳 动者平均赡养人口的基本生活消费品费用。1.国际劳工组织对最低工资的规定1970年第五十四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第131号公 约特别参照发展中国家情况确定最低工资公约列举了 在决定最低工资水平时要考虑的因素是: (1)工人及其家庭的必须品 (2)经济因素。公约还要求制定或维持一项规定最低工资的办法 ,并不是予以调整。 2.我国最低工资的构成按照我国的统计口径,工资一般由以下几 个部分组成:计时工

11、资、计件工资(包括计件 超额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 资、其他工资。其中,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一 般称为基本工资。从理论上来看,按照“正常劳动”的解释,最 低工资只应包括制度工作时间内完成定额劳动所得 的基本报酬,而不应包括作为超额劳动报酬的奖金 、延长工作时间应得的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条件下 劳动所得的津贴以及国家规定的保险福利待遇。企业最低工资规定和关于实施最低工资保 障制度的通知中将下列收入排除在最低工资组成 之外:加班加点工资:中班、夜班、高温、低温、 井下、有毒有害等特种作业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劳动者保险、福利等待 遇;用人单位通过补贴伙食、住房等支

12、付给劳动者 的非货币性收入等。除此之外,非经常性奖金也不 应作为最低工资的组成部分。(二) 最低工资的适用范围最低工资的使用范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 最低工资适用的产业,二是指最低工资适用的劳 动者的范围。根据国际通行的作法,一般把公务员排除在 最低工资适用范围之外。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根据劳动法规定 ,我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主要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境内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各种联营企业、 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个体 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 、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 者也要参照有关规定执行。为了避免引起争议,有关规定中没有明确列

13、出适用(或不适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劳动者 具体范围。尽管如此,我们考虑以下两类人应排 除在外:一类是实行租赁经营的承租人;第二类 人员主要包括:处于见习期、熟练期、学徒期的 劳动者和利用假期临时就业的学生;各类残疾人 等。乡镇企业职工是否适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企业最低工资规定规定,由各省、市、自治 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三)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与调整1.最低工资标准确定与调整的依据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31号公约中规定:“各国 在确定最低工资时,要在国内惯例和现实状况允许 的情况下做到两点:(1)考虑劳动者及其家属的基 本生活需要和国内工资的一般水平、生活费水平、 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等因素;(

14、2)满足经济发展的需 要,维持较高的生产率水平和较高的雇佣水平等” 。我国劳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确 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l)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 费用;(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劳动生 产率;(4)就业状况;(5)地区之间经济发 展水平的差异。” 此外,社会救济金和失业 救济金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工资指导线制度 (一)工资指导线制度的内涵与特征所谓工资指导线,也称为工资增长指导线 ,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为保证宏观经济 目标的实现,通过提供信息、建议等措施引导 企业合理增长工资的一种宏观调控措施。工资指导线的特点1.指导性顾名思义,工资指

15、导线是指导性的,而非强 制性的,体现的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意图,要靠企 业主动和自觉的行为来实施。2.直观和灵活性它直接表现为工资增长率,易于理解和操作 。其基准线、上线、下线三条工资增长线构成的 区间,为企业工资增长提供了弹性,使企业可根 据自己的经济效益等实际状况确定工资增长的具 体幅度。3.宏观和微观有机结合一方面,工资指导线是政府指导企业工资分配 的一种宏观调控办法;另一方面,由于它的直观性 和易操作性,使其可直接应用于企业的微观分配。 (二)工资指导线的目标和作用 目标 (1)使工资增长与经济效益增长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 (2)合理调控失业率,保持社会稳定; (3)提高分配效率,促进生产

16、发展; (4)保持合理分配格局,避免因工资过快增长而影响资 本收益,吸引更多的投资,保持国家整体经济实力; (5)避免由于工资的过快增长,导致人工成本的增加, 影响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6)促进公平分配。作用 (1)为企业集体协商谈判确定工资水平提供客观依据并 起指导作用,并指导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工资增长 率。 (2)监测工资水平、工资总量适度增长,促进工资增长 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3)指导和控制人工成本过快增长,增强企业经济竞争 能力,保持我国人工成本优势。 (4)完善国家工资宏观调控体系。 (三)工资指导线的基本内容、制定原则与方 法1.工资指导线的基本内容(1)经济形势分析,包括:国家整个经济形势分析 及其对本地区的影响;本地区经济运行的评估及当年经 济增长情况预测;本地区工资增长情况的历史分析及其 与相关经济指标的比例关系分析;周边地区经济形势及 其发展趋势预测,并同本地区经济形势进行相互比较; 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