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01849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十大常用课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着国家、地方和学校都无法以章、节的形式提出课程的内容,而只能从活动的类型、涉及的领域对其做出相对的规定。具体实施中,在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同时,应从课程目标、内容、活动过程等方面综合权衡,有所侧重,灵活地借鉴下列几种便于操作的基本课型。 、选题指导型。“问题即课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搜集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当然,在该课程的实施初期,也可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或学生提出,教师指导,通过多种途径让学

2、生自主拟定出“有趣、新奇、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老师在热情参与全程中,要适时调控、合理引领。 、方案设计型。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精明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拟定方案应统筹兼顾活动资源分布与学生的爱好特长之间的关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实施过程、条件准备、时间安排、预期效果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计划书式等。具体的设计要充分发扬民主,形成集体合力,应从内容到形式力求方便操作,动态调整,使其能服务于活动,指导于活动。 、知识普及型。知识只有通过主体自主建构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引导学生对

3、综合知识自主建构和运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向,然后以构建知识模块的形式进行,在建构中一般应沿着“自主定向- 自主搜集- 自主整合 -自主运用-自主评价”的方向循序推进。 、自我发展型。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中心环节,“发展自我”也是该课程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这个领域,一般可引导学生围绕“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合作”等公众关注的活动主题,采取“个体、小组、班级活动”,“校内、校外活动”,“课内、课外活动”等基本形式,通过“事件评析、角色扮演、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专题研讨型。在一段时间内,学生群体会对生活、学习中某一倾向性的问题特别感兴趣,经

4、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形成集体共同关注的主题后,就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开展专题实践性研究。在研究中还要切实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最好能以小课题的面目出现,在专题研讨活动中除了要利用好教师的特长外,还要突出发挥好家庭及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作用。 、设计制作型。“人人动手制作,个个动脑创造”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学生劳动体验的获得、技术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课堂内外的反复演练,许多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科技小制作、小设计、小发明及文化、艺术等动手与动脑的创意实践中度过的。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其中的个性张扬和深度的探索体验。 、网络探究型。信息时代让人们在“地球村”里沟通无

5、限,网络探究也让小学生乐此不疲。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下,网络探究活动在扩展实践时空的同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实现和外部世界、网络世界的沟通,使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但其必须“有基础、有主题、有规则、有督检”。 、家庭体验型。有些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地点是在家庭中,对主题活动涉及到的某些知识和技术给学生讲解后,要自觉寻求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家庭体验型的主题活动经常以“小课题,长作业”等形式有机融入到家庭生活中,要通过教师的跟踪指导、家长的热情服务、学生的自主努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社区实践型。以社会考察和社会参与为任务取向的实

6、践活动主要在学生熟悉的社区进行,在参观、考察、访问、生产劳动和社区服务等活动中,使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社会阅历,积淀文化内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该类活动一般沿着“在尝试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深入实践”这一轨迹进行。 、成果交流型。“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该课程的中心任务。”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可以对前一阶段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交流、成果展示。要有物化成果的交流,更要有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交流。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是学生活动后所取得的比物化成果更重要的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无论那一种类型,其实施都必须引导学生经

7、历完整的活动过程。以上所列举的类课型,我们在选用时要注意扬长避短,凸显实践,切实让学生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真正做到融“综合性、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于一体。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研究”课题方案望月湖一小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它的有效及常态化实施,从宏观上说,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必须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保证必要的课时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有一支专兼结合

8、的学科教师队伍有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体系从微观角度来看,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型以及实施相应的指导策略,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提高本课程教学效益不可忽视的方面。2、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少专家一般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了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并且对这三个阶段的指导策略都有所研究。但是,对具体课型的指导缺乏深度的探究,因此每种课型在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活动单一、能力培养不全面等现象,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举步维艰。近几年来,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没有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评价标准,课程制度、指导规范等方面都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所以

9、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一线教师对综合实践的理解比较片面或有所偏差,教师的指导方式、指导行为往往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偏重活动过程与阶段,忽略活动的具体落实程度等。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活动过程中不但存在,而且非常普遍。3、我校从 2003 年开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到现在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由于上述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功能和优势,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全面提高。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确定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研究” 的课题研究。二、理论依据1、马

10、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强调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毛泽东同志说:“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让学生从小参加实践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获得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直接经验。2、苏霍姆林斯基的“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的理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的人应当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

11、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保护者、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3、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前提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带来教师角色的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为支援者、参与者,但这一阶段小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教师还是应该给予切实可行的指导,而且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指导力度,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指导策略。4、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前提。松

12、散、无序、缺乏基本规范的教师指导,容易使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处于盲目的、无知的、无序的自发状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实践学习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实践学习总是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相伴随的。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5、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在加德纳看来,人脑至少有言语的智力、逻辑的智力、视觉空间的智力、身体动觉的智力、音乐的智力、人际交往的智力以及自我反省的智力七个不同的智力中心。这七种智力

13、基本上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存在的,只是由于遗传等方面的原因,各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不同。个体在获取信息时可能主要使用某一种智力,但在做每一件事时,其它智力都要共同参与。在课程开发主体、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则更强调、注重多元化,真正发展多元智能。三、研究目标1、课题主要探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结构,改进教师的指导策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效率,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功能和优势。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四、研究内容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结构的研究。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14、课型的教师指导策略研究。3、根据中年级、高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及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分别从主题、课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指导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研究开发一套适合学校、老师、学生的系统的校本教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一览表目标任务 课型 指导策略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选题指导型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2、引导学生搜集、分析、材料3、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提出感兴题转化成活动主题的能力 趣问题4、归纳、整理,确定活动主题培养学生在主题确定后,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意愿 ,把主题具体的细化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子课题的能力。 主题分

15、解型1、指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入手,分解主题2、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切入,分解主题3、引导学生向其他课程拓展,分解主题提高学生具体、细致地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养成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的好习惯,培养实践能力。 方案设计型1、指导学生活动方案撰写的要求、格式等2、提供具体的可供参考的活动方案,让学生借鉴、学习3、帮助学生分析活动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修改完善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自我发展型1、指导学生根据活动主题,采取不同的方式,如“ 事件评析 ”、“角色扮演”、“实践体验”等发展自我、成就自我2、采用激励式评价等方式指导学生参与活动,促其自我发展

16、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感兴趣的或有争议性的问题开展专题实践性研究。 专题研讨型1、引导学生聆听,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观点2、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进行实地调查。3、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展开专题讨论,得出结论。指导学生学会调查、访问、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采访记录、观察日记等活动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劳动技术与信息技术素养。 方法指导型1、教师提供可供参考的样本,让学生直观学习2、了解调查、访问的基本要素,明确调查、访问的基本要求及步骤3、教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如查阅图书的小窍门、上网的方法、如何取舍资料等4、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掌握几种记录的方法。5、指导学生养成保存资料、及时总结的好习惯。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实践体验,进行深度的探索,张扬学生的个性,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设计制作型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生活中需要改进的问题;2、指导学生制定计划、设计方案并进行制作;3、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