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探索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49014635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探索_1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探索_1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探索_1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探索_1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探索_1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探索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探索_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环境教育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环境教育 的探索的探索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探索儋州市第二中学 谢文丽摘要:生物是所有学科中和环境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因此把环境教育渗透在生物教学中,在教学中实现教法的多样化,并延伸教材内容,做到课堂和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发现环境问题并将保护环境付之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探索一条中学教育中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环境教育渗透的教学方法。关键词:环境教育生物课堂教材探究评价 有效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环境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2、,所以,开展环境教育已成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中学生物课又与环境知识紧密相连,因此中学生物课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中学生环境意识的重任,提高中学生的环境素质,此来带动全社会,提高整个国民的环境意识。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中,新课程方案强调要培养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使学生通过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和实践,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1。为了落实新课程方案的这些要求,生物教师要正视生物课堂中开展环境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教育提高环境教育的有效性。1、影响生物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因素1.1

3、没有统一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及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必定导致环境教育这一模块在学科中没有系统的教程,再者,教师对环境教育的不重视亦将表现在课堂上对于环境这一小点知识的忽略,如此一来,学生对于环境知识的了解是片面的,教师虽然在课堂上渗透环境知识,但是都只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渗透,很多课后有关环境的小活动都没有完成,作为生物教学重要辅助手段的实验教学也只是为了满足应试而开展,学校更是很少开展各种环境教育课外活动。1.2教师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的挖掘的程度不够深入。作为生物教师,只是为了传授知识,应付考试,教师没有强烈环境保护的意识,没有能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影响学生。没有给学生

4、一种人格的渲染和带动的力量。1.3 教师忽视在环境教育中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环境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学生只有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更有效地培养热爱环境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态度。但因为学校制度和高考应试的原因,在课堂和实验教学中引导设计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方面结合具体实践活动存在一定局限性,不利于学校培养学生关心和参与解决有关的重大环境社会问题的积极态度和意向,同时也不利于养成学生关心生物的实际应用倾向和独立获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1.4,环境教育途径偏少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境污染调查方面等方面活动

5、较少,并且大部分学校没有特定的团体或者组织去进行环境保护,实践环境问题方面困难重重,学生在环境问题上只有在课堂上老师的轻描淡写与媒体上粗略领会,并不能深入了解环境污染根源、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等重要的实质性问题。1.5、评价的缺陷在环境教育过程中,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老师认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但对教育评价则十分简单,评价内容的片面化、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简单化,对学生的学习没有起着激励和督促的作用。2、课堂教学中有效进行环境教育的几点思考与建议2.1 充分挖掘教材,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相关的知识点。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由于教材中并没有专门列

6、项注明环境教育的内容要点,因此,要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解读课标,挖掘教材,把相应的环境内容做出总结,加强环境教育的目标、任务的宣传,结合环境教育大纲的学习,使教师明确本环境教育中的任务与作用。新课程生物教材,选取了动植物类群及其主要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知识,使学生能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但要注意的是在环境教育的渗透要注意适时、适量。所谓适时,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才渗透,也就是讲到相关要点时才渗透,并非每堂课都要渗透。适量也就是度的问题。生物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把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7、传授给学生。因此,渗透环境教育要适时、适量,不能本末倒置。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探索儋州市第二中学 谢文丽摘要:生物是所有学科中和环境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因此把环境教育渗透在生物教学中,在教学中实现教法的多样化,并延伸教材内容,做到课堂和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发现环境问题并将保护环境付之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探索一条中学教育中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环境教育渗透的教学方法。关键词:环境教育生物课堂教材探究评价 有效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环境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开展环境教育

8、已成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中学生物课又与环境知识紧密相连,因此中学生物课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中学生环境意识的重任,提高中学生的环境素质,此来带动全社会,提高整个国民的环境意识。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中,新课程方案强调要培养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使学生通过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和实践,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1。为了落实新课程方案的这些要求,生物教师要正视生物课堂中开展环境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教育提高环境教育的有效性。1、影响生物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因素1.1 没有统一的环境教育教

9、学大纲及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必定导致环境教育这一模块在学科中没有系统的教程,再者,教师对环境教育的不重视亦将表现在课堂上对于环境这一小点知识的忽略,如此一来,学生对于环境知识的了解是片面的,教师虽然在课堂上渗透环境知识,但是都只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渗透,很多课后有关环境的小活动都没有完成,作为生物教学重要辅助手段的实验教学也只是为了满足应试而开展,学校更是很少开展各种环境教育课外活动。1.2教师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的挖掘的程度不够深入。作为生物教师,只是为了传授知识,应付考试,教师没有强烈环境保护的意识,没有能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影响学生。没有给学生一种人格的渲染和带动

10、的力量。1.3 教师忽视在环境教育中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环境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学生只有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更有效地培养热爱环境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态度。但因为学校制度和高考应试的原因,在课堂和实验教学中引导设计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方面结合具体实践活动存在一定局限性,不利于学校培养学生关心和参与解决有关的重大环境社会问题的积极态度和意向,同时也不利于养成学生关心生物的实际应用倾向和独立获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1.4,环境教育途径偏少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境污染调查方面等方面活动较少,并且大部分学校

11、没有特定的团体或者组织去进行环境保护,实践环境问题方面困难重重,学生在环境问题上只有在课堂上老师的轻描淡写与媒体上粗略领会,并不能深入了解环境污染根源、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等重要的实质性问题。1.5、评价的缺陷在环境教育过程中,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老师认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但对教育评价则十分简单,评价内容的片面化、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简单化,对学生的学习没有起着激励和督促的作用。2、课堂教学中有效进行环境教育的几点思考与建议2.1 充分挖掘教材,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相关的知识点。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由于教材中并没有专门列项注明环境教育的内容

12、要点,因此,要明确环境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解读课标,挖掘教材,把相应的环境内容做出总结,加强环境教育的目标、任务的宣传,结合环境教育大纲的学习,使教师明确本环境教育中的任务与作用。新课程生物教材,选取了动植物类群及其主要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知识,使学生能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但要注意的是在环境教育的渗透要注意适时、适量。所谓适时,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才渗透,也就是讲到相关要点时才渗透,并非每堂课都要渗透。适量也就是度的问题。生物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把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渗

13、透环境教育要适时、适量,不能本末倒置。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探索儋州市第二中学 谢文丽摘要:生物是所有学科中和环境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因此把环境教育渗透在生物教学中,在教学中实现教法的多样化,并延伸教材内容,做到课堂和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发现环境问题并将保护环境付之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探索一条中学教育中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环境教育渗透的教学方法。关键词:环境教育生物课堂教材探究评价 有效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环境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开展环境教育已成为保护环境、实现

14、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中学生物课又与环境知识紧密相连,因此中学生物课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中学生环境意识的重任,提高中学生的环境素质,此来带动全社会,提高整个国民的环境意识。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中,新课程方案强调要培养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使学生通过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和实践,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1。为了落实新课程方案的这些要求,生物教师要正视生物课堂中开展环境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教育提高环境教育的有效性。1、影响生物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环境教育的因素1.1 没有统一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及教材没有统一

15、的教学大纲、教材必定导致环境教育这一模块在学科中没有系统的教程,再者,教师对环境教育的不重视亦将表现在课堂上对于环境这一小点知识的忽略,如此一来,学生对于环境知识的了解是片面的,教师虽然在课堂上渗透环境知识,但是都只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渗透,很多课后有关环境的小活动都没有完成,作为生物教学重要辅助手段的实验教学也只是为了满足应试而开展,学校更是很少开展各种环境教育课外活动。1.2教师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的挖掘的程度不够深入。作为生物教师,只是为了传授知识,应付考试,教师没有强烈环境保护的意识,没有能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影响学生。没有给学生一种人格的渲染和带动的力量。1.3 教师

16、忽视在环境教育中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环境教育应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学生只有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更有效地培养热爱环境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态度。但因为学校制度和高考应试的原因,在课堂和实验教学中引导设计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方面结合具体实践活动存在一定局限性,不利于学校培养学生关心和参与解决有关的重大环境社会问题的积极态度和意向,同时也不利于养成学生关心生物的实际应用倾向和独立获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1.4,环境教育途径偏少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环境污染调查方面等方面活动较少,并且大部分学校没有特定的团体或者组织去进行环境保护,实践环境问题方面困难重重,学生在环境问题上只有在课堂上老师的轻描淡写与媒体上粗略领会,并不能深入了解环境污染根源、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等重要的实质性问题。1.5、评价的缺陷在环境教育过程中,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老师认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但对教育评价则十分简单,评价内容的片面化、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简单化,对学生的学习没有起着激励和督促的作用。2、课堂教学中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