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肺胀病

上传人:0 文档编号:49012136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肺胀病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医内科学肺胀病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医内科学肺胀病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医内科学肺胀病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医内科学肺胀病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肺胀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肺胀病(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肺 胀概概 述述l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 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收敛的一 种病证。 l临床特征:l 胸部膨满 l 咳嗽痰多 l 喘息气急 历史沿革历史沿革l1、病名:首见于内经“肺胀者,虚 满而咳” (灵枢 胀论) l2、肺虚感寒,邪正相博,气聚于肺,肺 气胀满,气 逆而上。诸病源候论咳逆 候: “由肺虚感微寒 所成,寒搏于气 ,气不得宣,胃逆聚还肺,肺则胀满, 气逆不下,故为咳逆。” 历史沿革历史沿革l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 汗则 愈 ”l“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 脉大浮 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l“肺胀咳而

2、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 水气,小青 龙汤加石膏汤主之。”l张仲景明确提出肺胀的症状除了有胸满、喘咳 等症状外还 有烦躁、短气、面目浮肿、脉浮等 症状和体征。并针对临床证候提出了相应的治 法,如宣 肺利水法、解表化饮法等。历史沿革历史沿革l3、脾胃论认为肺胀为气虚冲脉之火 上逆所致,并对肺胀的临床证候做了发挥 ,认为动者气喘是其临床症状之一,治疗 以补气敛降为主,多用五味子,人参次之 ,麦门冬又次之,黄连少许 。l4、丹溪心法认为肺胀为痰夹淤血碍 气而病。治疗应养血以流动乎气,降火清 肝以清痰。用四物汤加桃仁、青皮、竹沥 、姜汁等。历史沿革历史沿革l5、外台秘要阐述肺胀饮食禁忌:生 葱、

3、羊肉等均属禁忌之列l6、症因脉治描述了肺胀各种脉象形 态、主病及其预后的关系。“肺胀之脉, 寸口独大,或见浮数,或见浮紧,浮数 伤热,浮紧伤寒,寸实肺壅,浮芤气脱 ,和缓易治,代散则绝”病因病机病因病机脾痰浊阻肺痰热壅肺肾阳虚水泛肺肾气虚心心肾阳虚心血瘀阻痰蒙神窍正虚喘脱外邪 反复乘袭久病肺虚肺 肺 失宣肃l病变部位:肺 累及脾、肾、心l病理因素:痰浊、水饮、淤血l病理性质:标实(发作期)本虚(缓解期)辨辨 证证 论论 治治辨证要点辨证要点l1、抓住主症:胸部膨满、咳嗽痰多、喘息气急l2、分析病位: l 咳嗽气喘,胸闷胀满,气短怕风在肺l 咳喘胸满,痰多脘痞,倦怠无力在脾l 咳喘气短,动则喘甚

4、,呼多吸少在肾l 咳逆上气,心慌气短,唇舌紫绀在心 l3、确定病性:本虚标实l 本虚肺脾肾心气虚、阴虚、阳虚l 标实水停痰凝,气滞血瘀l类证鉴别:肺胀与哮证、喘证l治疗原则:扶正祛邪l 发作时:标实为多,驱邪为主l (水饮、痰浊、气滞、血瘀 )l 缓解时:正虚为多,扶正为主l (气虚、阴虚、阳虚) 痰 浊 壅 肺痰 热 壅 肺痰 蒙 神 窍阳 虚 水 泛肺肾气虚发作期:缓解期:化热 肺 性 脑 病 心 衰 水 肿 喘脱 心 衰 重 症 肺胀(肺心病)发病过程辨证论治辨证论治l主证:肺部膨满,咳喘痰多l分型症状:l痰浊壅肺:主证+痰浊症l痰热壅肺:主证+痰热症l痰蒙神窍:主证+神志症状+痰的症状

5、l阳虚水泛:主证+(肾)阳虚症+水(肿)l肺肾气虚:主证+肺肾气虚症专方专药专方专药1、灵芝草:研末,每服l53克,一日三次。能滋补强壮,扶正固本,能提高机体的抗缺氧能力,有明 显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对 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的咳、痰,喘症状,特别是 喘有较好的远期疗效。2、紫河车:为健康人的胎盘。取新鲜胎盘洗净,花椒水中 略煮;及时捞出,沥尽水,拌黄酒蒸透,焙干研末。每服3 5克,一日23次。本品入肝、肺;肾三经,可补气、养 血、益精,疗诸虚百损,常服能增强抵抗力。对咳、痰、 喘、炎都有一定疗效。3、猕猴桃c每用3050克,煎汤内服。本晶滋阴强壮,还 有较好的祛

6、痰作用。灵芝草及紫河车适用于虚寒型,猕猴 桃适用于虚热型。 用于心衰水肿用于心衰水肿(1)鲜泽漆:取茎叶3060克,洗净切碎,加水500 毫升,放鸡蛋二只煮熟,剥去蛋壳。用针刺若干小 孔,再放入汤中煮几分钟,先吃鸡蛋后服汤。一日 一剂 (2)老茶树根,每天3060克,对改善肺心病症状 有一定效果,可连用12月。 (3)葶苈子:每用510克水煎服。 或研末36克 ,每天分三次饭后服。用药后34天尿量增加。浮 肿渐消,23周后心衰症状可显著减轻或消失。 (4)万年青根取鲜品1030克,水煎分三次服,食 欲增加,尿量增多,浮肿消退等现象。治肺胀古方治肺胀古方 皱肺丸皱肺丸l古方有皱肺丸方3方,皆制方

7、精妙,用药配伍,符合肺胀病的治疗原则。丸称皱肺,绝非偶 然,皱即收敛,顾名思义,皱肺就是能使肺胀 复敛之意,由此推想古人当时对本病已有较为 深刻认识,专为针对肺胀治疗而设,且有成效 ,乃定此名。皱肺丸(皱肺丸(百一选方百一选方)l五味子 人参 桂枝(去皮) 款冬花 紫菀 白石英(微 带青色者) l上等份为末。羊肺1具,去皮尖杏仁半斤,水 同煮,以肺烂为度,去筋膜沫,与杏仁同研 极细,和众药成丸如梧桐子大小,阴干。每 服五七十丸至百丸不妨,糯米 饭饮下,食后 临卧服。 l五味子:酸收敛肺纳气,人参:大补肺 中元气,二味相辅,对肺胀的治疗,可 谓大体已备。l桂枝:温阳化饮,l紫菀:宣肺祛痰,款冬:

8、润肺止咳,l石英:温降肺气,止咳逆上气,l杏仁:宣肺降气,除风治咳,l羊肺:通肺气,止 咳嗽,利小便,退肿 。l综观上方,本方对治疗肺胀“虚满而喘咳 ”主症的用药组成,完全符合治疗原则。医医 案案 一一 钱XX,男,76岁。有吸烟史近50年,30年前曾有左上肺结核史 ,并经正规抗痨治疗后病灶钙化自20年前开始 经常反复咳嗽、咯痰,甚则气促难续,每年发 作34次,每次持续23个月。近4年来动则气 喘,喘息不止,两侧胸膺部膨满,咳嗽痰多, 痰呈白色泡沫,咯吐不爽。一星期前不慎着凉 后患者喘息加剧,胸部憋闷如塞,口唇青紫, 心悸,面浮,下肢浮肿,脘痞,纳差,尿少, 怕冷。舌质暗体胖,苔白滑,脉沉细。

9、第一步:诊断是什么证第一步:诊断是什么证1、根据患者20年前开始经常反复咳嗽、 咯痰,甚则气促难续,每年发作34次 ,每次持续23个月。说明次病是一个 慢性疾病。2、动则气喘,喘息不止,两侧胸膺部膨 满,咳嗽痰多,痰呈白色泡沫,咯吐不 爽。(有肺胀的三大主症)所以可以诊断为肺胀。第二步:辨证分型第二步:辨证分型钱XX,男,76岁。有吸烟史近50年,30年前曾有左上肺结核史 并经正规抗痨治疗后病灶钙化。自20年前开始 经常反复咳嗽、咯痰,甚则气促难续,每年发 作34次,每次持续23个月。近4年来动则 气喘,喘息不止,两侧胸膺部膨满,咳嗽痰多 ,痰呈白色泡沫,咯吐不爽。一星期前不慎着 凉后患者喘息

10、加剧,胸部憋闷如塞,口唇青紫 ,心悸,面浮,下肢浮肿,脘痞,纳差,尿少 ,怕冷。舌质暗体胖,苔白滑,脉沉细。辨证分型辨证分型肺胀阳虚水泛 1、动则气喘,喘息不止,两侧胸膺部膨满 ,咳嗽痰多,痰呈白色泡沫,咯吐不爽 。(有肺胀的三大主症) 2、胸部憋闷如塞,口唇青紫,心悸,面浮 ,下肢浮肿,怕冷。(有阳虚水泛症)第三步:治疗原则第三步:治疗原则病机:肾阳虚命门火衰,以致心气心阳衰竭水饮内停,凌心射肺。治则: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第四步:处方用药第四步:处方用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熟附子10g 猪茯苓各15g 炒白术12g 赤芍12g 桂枝10g 丹参30干姜4.5g 葶苈子10g 益母草15泽兰泻(

11、各)15g 医医 案案 二二赵XX,女,65岁,退休教师。患者曾有“支气管哮喘”病史40余年,近10年来呼吸浅短,声低气怯,动则喘甚,甚至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咯痰色白,胸膺膨满,胸闷心慌,形虚自汗,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无力。第一步:诊断是什么证第一步:诊断是什么证1、根据患者曾有“支气管哮喘”病史40余 年,近10年来加重(呼吸浅短,声低气 怯,动则喘甚,甚至张口抬肩,倚息不 能平卧)2、呼吸浅短,动则喘甚,咳嗽,咯痰色 白,胸膺膨满,胸闷心慌。(有肺胀的 三大主症)所以可以诊断为肺胀第二步:辨证分型第二步:辨证分型赵XX,女,65岁,退休教师。患者曾有“支气管哮喘”病史40余年

12、,近10年来呼吸浅短,声低气怯,动则喘甚,甚至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咯痰色白,胸膺膨满,胸闷心慌,形虚自汗,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无力。辨证分型辨证分型肺胀 肺肾气虚 1、根据患者有呼吸浅短,动则喘甚,甚至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咯痰色白,胸膺膨满。(有肺胀三大主症)2、有呼吸浅短,声低气怯,形虚自汗,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有肺肾气虚 )第三步:治疗原则第三步:治疗原则病机:哮病史40余年,日久耗伤肺气,肺气亏损 日久,母病及子,而致肺肾两虚。肾气亏虚而见形虚,小便清长。肺气亏虚 ,卫外不固,而见自汗。治疗原则: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第四步:处方用药第四步:处方用药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党参15g 坎脐2条 五味子9g 紫菀10g 姜半夏10g 陈皮9g炙 黄芪10g 熟地10g 沉香(后下)10g 炙甘草3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