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复习学案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9009102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复习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复习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复习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复习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复习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复习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复习学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第三四单元复习学案复习学案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史实。 2、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3、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4、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知道与了解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和表现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条件和表现31927-1936 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的条件和表现4南京国民 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5抗日战

2、争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摧残的原因和表现 61945-1949 年,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的原因和表现 理解与运用1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能真正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2近代中国人追求工业化的历程十分艰难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是先进的经济成分,有利于社会进步4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 【基础知识梳理基础知识梳理】 第第 9 9 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 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解体原因2 表现:(1) “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2)丝茶

3、生产服从国际市场 3 影响:(1)提供劳动力、资金、市场等,促进 商品经济发展(2)瓦解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2、洋务运动1 背景:内忧外患2 目的:利用西方的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3 代表人物: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4 内容:主要活动口号主要成就兴办近代军事工 业自强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曾国 藩、李鸿章) 福州船 政局(左宗棠)天津机 器制造局(崇厚)兴办民用工业求富轮船招商局(上海) 、开平煤 矿(李鸿章)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武汉、张之 洞)建成三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海军创办新学堂、 派遣留学生京师同文馆;詹天佑、唐国安

4、 等5、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6 影响:(1)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 本主义的发展。(2)它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 背景:(1)列强入侵使自然经济开始瓦解。(2)外商企业的刺激。(3)洋务运动的诱导(4)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 创办人物:官僚、地主、商人 3 产生:(1)时间:19 世纪六七十年代(2)地域:东南沿海地区(3)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 磨坊 第 10 课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阶段

5、时间原因主要史实初步发展甲午战争以后 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解体加速;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短暂春天19121919年辛亥革命的推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鼓励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规模投资扩大;面粉业、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迅速萧条19191927年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较快发展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棉纺织业、面粉业,新兴工业部门发展很快等等;残酷打击19371945年沦陷区:日本的经济掠夺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官僚资本垄断压制

6、沦陷区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国统区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陷入绝境19451949年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垄断挤压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通货膨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等纷纷倒闭第 11 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 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2)过程:三年时间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 一五计划: (1)背景: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 (2)时间:19531957 (3)概况: 优先发展重工业: A 成就:1975 年,大部分指标超额完成 B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

7、了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A 时间:19531956B 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C: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 探索与失误1 中共八大: (1)时间:1956 年 (2)内容: 国情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 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吧我国尽快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正确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分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正确探索。 2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指导思想:

8、总路线 (2)表现: 大跃进: A 内容:a 工业:高指标 b 农业:高估计 B 评价: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 A 目的:向共产主义过渡 B:措施(略) (3)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经济出现困难。 (4)调整 原因:经济困难 措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结果:1962 年1965 年任务完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 原因:文革 2 表现:好的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 失超过一千亿元 3 调整 (1)周恩来:1971 年至 1973 年经济出现复苏 (2)邓小平:全面整顿

9、第 12 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战略决策一伟大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2 、时间:1978 年 12 月 3、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3)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4)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二经济体制改革 1、 农村 (1)内容: 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

10、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设乡、镇政府;撤销 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2)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 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2、城市(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2)内容: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 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上,变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意义: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

11、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 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 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 背景: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改革进入关键时期。2 过程:(1)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3)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确立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19

12、97 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了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5)到 21 世纪,我国已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 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3 意义: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 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 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 目标跨进。 第 13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创办(1)1980 年 深圳 、珠海 、 汕头 、 厦门 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

13、特区。(2) 1988 年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作用(1)特区在发展 外向型经济 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深圳 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2)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 探索 和 示范 作用。(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开放: 1984 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 上海 、福州、 广州 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2)目的:加快 利用外资 、 引进技术 的步伐。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开辟: 1985 年以后, 长江三角洲 、 珠江三角洲 、 闽东南地

14、区 和 环渤海地 区 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2)结果:到 1992 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一 片,形成了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意义: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内地的开发。 3、经济技术开发区(1)建立:在 沿海和其他地区 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 以 引进外资 ,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 知识密集 的特点; 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时间:1990 年。 2、目的:以 浦东

15、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 上海 建成国际经 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飞跃。 3、条件: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 势和产业优势。4、影响: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 点,成为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格局: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 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 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巩固练习巩固练习】1.(09 年上海卷)29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 赛会之区,秘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 。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 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 )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2.(09 年山东卷)10. 16 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 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州当时该地 ( ) 农业经济衰退 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商品经济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