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案的基础型课程管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49008993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学案的基础型课程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基于学案的基础型课程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基于学案的基础型课程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基于学案的基础型课程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基于学案的基础型课程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学案的基础型课程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学案的基础型课程管理(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9月23日一是生源相对以前整体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扩大。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方法出现了显著的差异。二是教师队伍总体较为成熟(高级教师占学校一线教师65以上),对学生的急剧变化缺乏思想准备,不认真研究学情和课程标准,过分相信已有的成功经验(老师总会说我以前怎样做的,硬要学生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以不变应万变),难以走出发展高原期,对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缺乏认真领会和具体认识,只是抱怨学生和耗费师生体力而平添了许多焦躁(已有经验无效心里没底)和无序(急中生乱)。 三是我校坚持“负担不重,质量较高,素质全面,扬长发展”的难度在增加。老师借口其他部分学校占用寒暑假、周六周日

2、进行大面积整班补课,且每周超过40课时,而要求学校减少拓展型、研究型课程课时,用于增加基础型课时,以此保障基础型课程的实施质量。四是教师之间差异比较大,且各自为政,集体备课易于走过场,刚从高三下来的老师和新任教师都不能够准确把握每一节课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滥用社会上的教辅材料,不自觉地追求一步达到高三要求,学习远离学科本质要求,出现过多的无效劳动,就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持底线质量。当前学校课程管理最关心的问题是基础型课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如何保证高质量地达到国家课程标准,同时能坚持我们“负担不重、质量较高”教学特色? 减负增效是课程标准下的减负增效,只有增效才能减负,一定要从课程管理、教学研究

3、上下功夫。 管理改进目标:一是促进学生进行“学习的自我管理”,实现初高中之间的顺利过渡,学会学习,高效能学习;二是推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明确教的有效性集中体现在学生的有效学性上,正确处理好学业达标和高考选拔的关系;三是凝聚学科组、备课组力量,传承并分享有效经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形成良好的教研修一体的教研氛围。 策略:强化对教学内容的管理,减少对教学方法的管理(八条基本经验事实)。重点:学生“有效学”、教师“有序教”。学生“有效学”指让学生明确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责任,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适合自己的良好学习方法

4、和学习习惯,总的来说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有序教”的有序体现在一要尊重学生差异和实际水平,二要按照学习规律来开展学科教学,三是不随意拔高教学难度,四是不随意打破思维序列,五要依据学习过程和结果评估指导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管理。以此提高教学运行的底线水平,反复实践形成学校健康运行的教学机制,制定明确的教学规范,着力点不在教的表面形式而在学生的学习掌握、习惯形成,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进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载体:通过反复调研,我们以学案为载体,依据基础型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管理。我们要求备课组必须明确每课堂“学习要求”(用行为动词、知识技能点、达成量等词语进一步明确表述,以便可操作

5、、可检测)、核心知识(核心概念与规律)并遵循一定的思维序列展开(不得随意提前和滞后)、学习的自我评估。许多学校(至07年12月底,国内文献198篇发表论文、18篇硕士论文)将“学案”定位在导学上,而我们进一步明确定位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上。 第一,我们系统总结了学校五年来的基础型课程教学经验。将学校连续五届毕业生的每次单元考以及期中、期末考的近80万个数据输入电脑进行多因素分析,总结出八条基本经验或事实,明确了管理改进的策略,而2009年的高考结果又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对八条基本经验的认识。第二,以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为试点,逐步推广“学案”,并在校内先行出版。先行编制数学三个年级,物理高一、

6、高二、化学高一、高二的“学案”。并在3年内,根据具体实施反馈和经验每年完成1轮修改工作,并在校内出版。 第三,通过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多层面的“学案”研 究与实施,合作共享,形成三个层面的实施与研究经验。分 阶段开展校内外的交流、展示与研讨活动、教研组“学案” 实施意见的形成,“学案”实施经验集的出版,和对“学案 ”的修改完善等。 第四,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学案”的改进、落实、反馈 机制。围绕“学案”,形成以学生调查反馈、备课组主备课 研讨、教师个性化设计、教师课堂“学案”实施、备课组“ 学案”实施经验交流与改进、“学案”与学生评价整合、教 研组“学案”研究与实施成果传承与共享等基本环节的学科

7、“学案”运行机制。 第五,以“实验班”为试点,初步建立电子“学案”和相应课堂教学信息化反馈平台(定量、定性问题的反馈),并形成与之对应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第六,在理科成功的基础上,探索文科“学本”的建设(与北京11学校合作)。探索“文科”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习,学会学习”,关键是在给提供学生学习的机会、学习的资源上。 第一阶段(2008年9月):学习与反思 工作流程第一,召开全校教工大会,由华师大课程专家就“新课程理念”、“课程执行力”作专题报告。第二,开展学生生源调查,就学生来源与结构进行研究,形成分析报告。并以此为主题召开全校教工大会,报告研究数据与结果。第三,召开教代会,就学校新一轮发展规

8、划进行讨论,听取教师意见,达成共识。第四,教师撰写学习与反思体会文章,促进教师通过反思内化前期学习内容。 第二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5月):第一轮“学案”编制研究与实践。第一,召开教研组组长会议,讲解学校本轮工作计划,安排部署教研组工作。第二,由教研组制定本学科“学案”编制计划。第三,由教研组召开学科教研组活动,讨论和研究本学科“学案”设计板块与整体要求。明确学案的构成板块;明确学案的知识与能力序列;明确学案在课堂内外使用的原则与要求。第四,由教研组召开学科教研组活动,分年段安排备课组“学案”工作要求。第五,以备课组为单位,按年段编制“学案”,备课组活动中讨论具体每篇“学案”的编制和

9、使用。第六,教师在分析本班具体情况基础上,对学案进行个性化设计,并在课堂上实施。第七,在备课组范围内,教师就个人实践情况进行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并修改“学案”。第八,禁止老师要求学生购买校外教辅资料,出版第一版“学案”。 第三阶段(2009年6月2009年8月):第一轮“学案”编制与使用的经验交流与反思再修改,形成第二轮“学案”。第一,召集学生座谈以及全体学生学案使用情况与意见问卷调查,由教导处做分析,反馈给各个教研组。第二,在教研组组织下,以备课组为单位总结“学案”使用经验和学生反馈意见,重点是“学会学习”,系统掌握核心知识,把握与促进学生发展水平的提高。并在次基础上修改学案。第三,以教研

10、组为单位召开园区、八校教学联合体、市区等不同范围的展示与研讨。期间以“学案”的使用开设公开课,以“学案”经验交流分教师层面、备课组层面、教研组层面分别作报告交流。第四,在全校教工大会上各学科派代表“学案”使用经验做主题报告。第五,利用教师假期修炼,各备课组就“学案”进行再次修改与补充,并形成本学科“学案”使用指导意见。第六,出版第二版“学案”,形成“学案”使用与学生“有效学习”经验集。 第四阶段(2009年9月2010年9月):第二轮“学案”的实施、试点电子化“学案”、探索文科“学本”建设。工作流程:第一,学校安排骨干教师“留级”专门负责“学案”使用经验的传承工作。(我校两位特级教师陈颂基、桂

11、思铭连续三年停留在高一、高二年级,保障实施经验的传承)第二,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学科开始按“理科”成功经验,结合本学科特点,部署“学本”的研制工作(相关工作环节与理科相同,不再重复)。第三,备课组分析新的学生情况并根据学生具体变化,结合“学案”使用实际,和使用情况反馈,对“学案”进行针对性调整,保证“学案”能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相匹配。第四,以实验班为试点,联系软硬件商,尝试电子“学案”平台的建设。第五,“实验班”教师团队成立实践与攻坚小组。在电子“学案”平台的基础上实践与研究基于电子“学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第六,以备课组为单位,修改形成第三轮“学案”和第二轮“学本”。第七,

12、在学校阶段测试与考试中,整合“学案”内容与要求,保证“学案”的落实。第八,学校课程推进咨询委员会和学科教学顾问的参与和支持下,“实验班”教师实践与攻坚团队总结电子“学案”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初步提炼出相应教学模式。并在全校范围内报告实践情况与经验,逐步在全校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实施。 通过学案实施,确实实现了学校教学的逐步转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横向比较我们达到了“负担不重、质量较高”的效果。“学案”是对学生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设计与支撑,解决“有效学”的问题,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另一个方面“学案”编制的过程就是教师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学生特点和学习规律,围绕学生的学来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并形成学科合力,解决“有序教”的问题,显著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水平。 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实践时间不够长,教师投入精力比较大,“学案”编制上还显粗糙,即使安排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留在原来工作年级改进学案,仍然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一是要给更富有个性的优秀教师留有教学空间,二是要给学生思维留有想象和发展空间,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得益。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2009年9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