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答题情况分析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9003095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答题情况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三一轮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答题情况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三一轮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答题情况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答题情况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答题情况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三一轮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答题情况分析本试卷主要依据考试说明 (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和课程标准 (从课改理念的角 度)命制。在考点的选材上主要体现出下列特点:第一,知识的基础性和历史性。考查历 史主干知识,要求学生用学科语言答题,做到史论统一。第二,考生的主体性。通过探究 性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品质。第三,试题的人文性。关注现实,从社会史的角 度切入,从现实问题中寻找研究历史问题的灵感,从平凡的历史事物中挖掘问题的本质, 考查学生在新的问题情景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II 卷各题的评分情况和揭示的问题如下: 第第 3333 题阅卷分析题阅卷分析 一、命题立意 本题以当前政府在应

2、对金融危机、稳定社会、关注民生、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等时政热 点,创设背景材料,分别考查古今中外政府职能的发挥、政治体制的探索,考查学生史政 结合、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其中第(1)问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组织公共事务” 方面的职能;第(2)问考查美国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的探索;第(3)问主要考 查苏联政府职能发挥的双重作用;第(4)问与第(1) 、第(3)小问衔接进一步考查政府 在“经济建设上的决策指导作用” ,上述均要求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二、本题得分 最高分 13 分,平均在 8-9 分左右,不同试卷差距较大。 三、做题主要优点 1、学生能够按照题干要求,结合史实论证、诠释材料

3、中的观点,做到史政结合。 2、创新答案也在试卷中呈现:如第(1)问,有的考生以专制主义集权在“组织文化 建设、经济建设、政权巩固建设、军事维护边疆稳定”等角度组织答案,条理清晰,不漏 要点。 3、在答题纸允许的范围内,多答要点,让阅卷老师圈点要点,也值得学习。 四、存在问题 第 1 问:一是侧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的概括;二是概述性的要点较多,缺 少史实做依托,如,大兴土木工程、兴修水库等。三是回答史实不全面,失分较严重。 第 2 问:一是侧重对材料前半部分的理解,忽视后半部分“政治体制的探索。二是 侧重国家结构形式的分析,尤其是对联邦制内容的叙述。三是个别学生不理解,联邦制和 三权分立

4、的民主共和制,认为中央“三权分立” 、地方推行联邦制。 第 3 问:评分标准作如下调整: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 发展(2 分)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前期加快苏联的发展,形成较完 整的工业体系,实现苏联工业化、工业产量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后居欧洲第一,世界第 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基础(2 分)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过度 扩大其职权,导致苏联经济发展不协调,最后加速苏联解体(2 分) ,但本题最高不超过 4 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忽视题干时间限制, “以苏联历史为例” ,因此有回答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的考生。二是侧重负面影响,尤

5、其是斯大林模式,考生仅侧重其负面的作用, 忽视前期的影响。三是结合史实分析,出现知识混淆现象,如组织答案出现“国家干预经 济” 、 “自由放任”政策等。 第 4 问:评分标准作如下调整:对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分,对外:加入 wto 等地区性或国际性的经济组织 2 分;若上述要点没有出现“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 分, 有效应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 1 分,其他言之有理的创新答案酌情给分,但本题最高不超过 4 分。 存在问题:一是忽视题干要求。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史实分析,过多考生从改革开 放以来史实入手组织答案。二是学生侧重对内改革的史实较多,淡化对外开放、参与地区 性或国家性的

6、组织活动等内容的概述。 五、教学建议。 1、学生:一是要关注审题环节,从材料的题干、全面领会出题人的意图。二是要规范2答题,尤其是要强化历史学科语言。 2、教师:一要关注概念教学;二要关注知识整合;三要适当学科渗透。 第第 3434 题阅卷分析题阅卷分析一、命题意图本题以热点问题切入考查主干知识。2010 年全国“”关注民生问题。本题以思想 禁锢到思想解放作为命题角度,体现社会越进步、人类越解放这一线索,且二者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一是考查早期东西方社会关注“焦点”差异的原因。二是考查中国封建社会统 治者束缚人的思想,扼杀人性的做法。三是考查到 18 世纪末西方为人类解放所做的努力。 四是考查

7、中国近代史上,各社会阶层为思想解放所做努力。五是考查从历史角度看破人类 获得解放的根本条件。二、得分情况最高分满分,得分区间 812 分。失分点主要分布于第(1) (3) (5)问。三、主要优点1、审题思路明确、清晰,答案质量较好。2、整合主干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3、答题基本规范。四、存在问题1、历史概念混淆。如,无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等阶层混淆;经济、思想、政 治角度混淆。2、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第(2)问“束缚人们思想的做法”答成“重农抑商” “闭关 锁国”等。3、答案不严谨。第(2)问中较多学生不按时间发生顺序组织答案,事件排序混乱; 第(4)问“中国社会各阶层”答成君主、学生、青

8、年、工人等。五、改进建议1、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本题基础上可进一步设问:古代中外先哲在社会人与个 性人的主张比较;中外思想解放运动的方式、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等。 2、强化规范化训练。 3、指导学生如何整合历史主干知识网络。 4、注意长效热点与历史主干知识的融汇。 第第 3535 题阅卷分析题阅卷分析一、命题意图本题通过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史上教育问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 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贴近时代和学生生活世界。二、答题及得分本题满分 15 分,最高分 15 分,平均分 10 分左右。三、主要优点1、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2、审题比较认真。四、存在问题1

9、、整体来看很多学生字迹潦草,卷面安排不规范。2、部分学生不在规定的题号后面答题,擅改题号。 3、存在严重的错别字现象,如留学生写成流学生。 4、语言表述不简洁,不能用学科术语答题。 5、有些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差。如“书院兴起”原因,分析角度狭窄;“人才培养目 标”和“书院教育变化”往往照抄材料。 6、答题技巧尚有欠缺。第(5)问不能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史实加以阐述, 存在着史论不符的现象。 五、改进建议 1、准确记忆主干知识。32、强化规范化训练(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在指定区域内答题等) 3、要求学生用历史学科语言答题,保证语言的简洁、准确。 第第 3636 题阅卷分析题阅卷分析一、命题意

10、图 本题以孝文帝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深层次、多角度分析、比 较、概括历史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从高考考查的角度看,体现了对高考尚未考查知识点的关注,具有实际意义。二、得分与答题本题学生总体得分偏低,多集中于 36 分的区间。第(1)问“两次改革如何处理难题” ,一般只能答出“迁都洛阳” “赎买土地”两个要 点,且对后者的表述往往不够准确、具体。有的学生把两次改革的措施全部罗列出来,不 符合题目要求。第(2)问,一般不能上升到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法” “尊儒重孝”的高度加以理解, 或者答成“对孝文帝的纪念” ;或者把“孝”理解为姓氏

11、,错答成“改汉姓” ;或者泛泛作 答,脱离了孝文帝改革向汉族学习制度和礼法这一主题。三、主要优点1、规范化答题方面有所提高,多数学生能做到要点化、序号化,书写较规整,卷面较 整洁。2、部分学生能灵活地对选修题目进行“有利”选择。四、主要缺点1、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准确、扎实,如部分学生将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混为一谈,把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错答成梭伦改革,从而出现“六一汉” “解负令”等表述。部分学生存在 知识盲区,如不知道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前的舆论准备。2、对历史问题的特点、特征、性质等把握不清,不能形成完整、准确的历史概念。3、审题不清。如本题第(1)问,题中明确提示的“改革前后的措施” ,没有引起

12、学生 的足够重视,多数学生仅仅着眼于改革措施来回答。4、语言表述不规范,随意性、口语化,含混不清的情况较为常见。5、解决常规问题尚能应付,遇到新情境新问题则无所适从。6、语言大而无当、空泛,缺乏史实支撑,不能做到史论结合。五、改进建议1、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扫盲” ,尽量避免知识的盲区和死角。2、注意对历史特征、历史概念的把握和理解。3、注意对学生答题技巧及答题规范化的训练。引导学生从领悟命题意图、把握题目主 旨、深入分析问题等方面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第第 3737 题阅卷分析题阅卷分析一、命题意图本题契合了当今“中美关系”的热点,以奥巴马访华切入,考查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二、

13、答题与得分本题答题情况较好,最高分满分 10 分,多数学生得分在 68 分区间。由于本题所涉 材料明白清晰,设问指向明确,多数学生不存在审题困难,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多为学科 主干知识,因而学生得分较高。三、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审题出现失误,主要表现有两个:一是对材料的审视,忽视了图片中“二战 中” “越战期间” “从越南南方滚出去”等信息,导致对图片所涉内容的背景理解有误;二 是对设问的理解,如第(1)问“两幅画反映了中美关系处于何种特征” ,应该分别总结两 幅画反映的中美关系的特征,很多学生答成中美关系发展的趋势或所反映的“共同”特征。四、教学建议4加强审题训练。指导学生科学选择选做题,不一定完全学什么选什么一定完全学什么选什么,要根据试题的 难易程度,遵循“有利”的原则,做出正确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