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观摩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48967435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观摩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观摩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观摩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观摩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中语文观摩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观摩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观摩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观摩课初中语文观摩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案教案知识目标: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重点:朗读训练。体味诗歌的内涵,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难点:品味语言,理解诗中词句的含义。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1、经典回顾。2、作者介绍。二、解题。1、题目。

2、2、背景。安史之乱时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 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三诗歌朗读1、范读(多媒体配乐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个别朗读。4、朗读指导(1)节拍正确,不读破句: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

3、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 。(2)韵脚要响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3)语调和停顿: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4)重音要合理:如卷、飞、洒 、挂 、飘、转、沉这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绘出风吹茅草,漫天飞舞,四处飘散的惨状。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四、自主学习。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2、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并尝试给每一小节加一个小标题。3、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

4、了作者的什么情怀?五、合作探究:读了这首诗歌,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哪些词语或句子用得好,好在哪里,找出来赏析一下。四人一组合作交流从以下三个方面陈述喜欢的原因,边赏析边读。1、 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如:() 、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 ,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三”是虚数, “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铁”表示、很凉、很硬(天寒冷) ;、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穷) 。换成“冰”只能表

5、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2、 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如:() 、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 , “叹息”的含义是什么?、叹息天公无情毁屋。、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 “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朗读体会语言的美。如: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 。其中: “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

6、力,并且拖长音。六、延伸像这首诗一样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文还有很多,请看大屏幕。 (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学生齐读)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七、练习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罥 怒号 三重茅 长林梢塘坳 布衾 大 庇 突兀2、描绘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状的诗句是: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兼济苍生、舍己为人的崇高思想境界的诗句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美好愿望的句子是:八诗歌朗读、背诵九、作业1、假如杜甫真的来到我们面前,他肯定能用他那美丽的诗篇歌颂我们的新生活。请你以杜甫的口吻写出新时代的新景象、新感受。 (文体不限)2、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其

7、他的样式。 (如:剧本、日记、小说、散文)知识目标: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重点:朗读训练。体味诗歌的内涵,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难点:品味语言,理解诗中词句的含义。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1、经典回顾。2、作者介绍。二、解题。1、题目。2、背景。安史之乱时饱受战乱

8、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 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三诗歌朗读1、范读(多媒体配乐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个别朗读。4、朗读指导(1)节拍正确,不读破句: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

9、亦足” (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 。(2)韵脚要响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3)语调和停顿: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4)重音要合理:如卷、飞、洒 、挂 、飘、转、沉这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绘出风吹茅草,漫天飞舞,四处飘散的惨状。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四、自主学习。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2、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并尝试给每一小节加一个小标题。3、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五、合作探

10、究:读了这首诗歌,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哪些词语或句子用得好,好在哪里,找出来赏析一下。四人一组合作交流从以下三个方面陈述喜欢的原因,边赏析边读。1、 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如:() 、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 ,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三”是虚数, “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铁”表示、很凉、很硬(天寒冷) ;、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穷) 。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2

11、、 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如:() 、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 , “叹息”的含义是什么?、叹息天公无情毁屋。、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 “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朗读体会语言的美。如: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 。其中: “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六、延伸像这

12、首诗一样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文还有很多,请看大屏幕。 (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学生齐读)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七、练习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罥 怒号 三重茅 长林梢塘坳 布衾 大 庇 突兀2、描绘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状的诗句是: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兼济苍生、舍己为人的崇高思想境界的诗句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美好愿望的句子是:八诗歌朗读、背诵九、作业1、假如杜甫真的来到我们面前,他肯定能用他那美丽的诗篇歌颂我们的新生活。请你以杜甫的口吻写出新时代的新景象、新感受。 (文体不限)2、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其他的样式。 (如:剧本、日记

13、、小说、散文)知识目标: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重点:朗读训练。体味诗歌的内涵,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难点:品味语言,理解诗中词句的含义。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1、经典回顾。2、作者介绍。二、解题。1、题目。2、背景。安史之乱时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

14、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 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三诗歌朗读1、范读(多媒体配乐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个别朗读。4、朗读指导(1)节拍正确,不读破句: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死亦足”三字

15、决不可同前直连) 。(2)韵脚要响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3)语调和停顿: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4)重音要合理:如卷、飞、洒 、挂 、飘、转、沉这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绘出风吹茅草,漫天飞舞,四处飘散的惨状。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四、自主学习。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2、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并尝试给每一小节加一个小标题。3、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五、合作探究:读了这首诗歌,挑出你们喜

16、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哪些词语或句子用得好,好在哪里,找出来赏析一下。四人一组合作交流从以下三个方面陈述喜欢的原因,边赏析边读。1、 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如:() 、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 ,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三”是虚数, “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铁”表示、很凉、很硬(天寒冷) ;、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穷) 。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2、 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如:() 、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 , “叹息”的含义是什么?、叹息天公无情毁屋。、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