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课堂流行用语的反思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48920285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小学课堂流行用语的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中小学课堂流行用语的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中小学课堂流行用语的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中小学课堂流行用语的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中小学课堂流行用语的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中小学课堂流行用语的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小学课堂流行用语的反思(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中小学课堂流行用语的反思关于中小学课堂流行用语的反思关于中小学课堂流行语的反思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1 “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

2、,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 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 年级)要求学生初步

3、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 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 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2 “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

4、“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3 “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4 “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 ,夭折了一个“爱迪生” 。殊不知,一味

5、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 。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 “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关于中小学课堂流行语的反思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

6、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1 “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

7、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 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 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 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 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2 “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

8、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3 “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

9、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4 “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 ,夭折了一个“爱迪生” 。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 。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 “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

10、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关于中小学课堂流行语的反思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1 “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

11、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 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 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

12、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 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 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2 “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

13、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3 “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4 “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 ,夭折了一个“爱迪生” 。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 。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 “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