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背景理论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

上传人:luoxia****01815 文档编号:48919050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焦点―背景理论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焦点―背景理论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焦点―背景理论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焦点―背景理论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焦点焦点背景理论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背景理论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对古代诗歌的认知解读,剖析了诗人在创造和欣赏文学作品过程中的心 理动态变化和认知处理过程,探讨了古诗创造过程中焦点和背景的分离及转换。这也证实 了焦点-背景理论能够帮助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好地把握注意力的焦点,从而进一步挖 掘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带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 初唐诗人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中国古代诗词特别讲究言外之 意的意境美。诗词的意境在于由外而内的描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托物 言志等手法,抒发诗人思想,可谓是“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痕。巧 者则有情于景,

2、景中情”。 在抒发情感的认知模式中,中西方存在差异。西方往往把重要的部分放到最前面说, 不重要的部分放到后面说,呈现焦点背景的认知模式;中国人遵循事物的发展顺序,时 间顺序、因果顺序,更加喜欢欲扬先抑,所以在描写事物时往往有很多铺垫,把最终强调 的东西放在末尾,呈现出背景焦点的认知模式。所以将焦点-背景理论应用于古诗词的研 究,可以更好地赏析诗歌的义无穷境界。 一、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首诗是以背景焦点背景的方式表达感情的。这首诗通过对诗人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又有异乡异客的情感表达,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首句就写出做

3、诗缘由。节日的到来更加会让诗人回忆过去,思念亲人。诗人没有表 达直接,表明自己的身份。诗人以“独”字开篇,开始就刻画出自己孤单、孤独的形象,又 传达出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叠用“异”字,越发强调了自 己溢于言表的孤独之感, 、悲凉之情。 “独”和“异”都是为第二句的“思亲”做铺垫。为何如此 悲伤呢?原来是思乡之情造成的。第二句的“异乡孤独”空间感是从“倍”字开始被打破的, 它打破了“佳节”的特定时间限制,思乡思亲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而“佳节”只是让这种 情感得到集聚、放大、爆发的导火索。 “倍”字写出重阳佳节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受,与周围热 闹、欢乐的场面做对比,使作客

4、他乡、孤独寂寞的游子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使“思亲”这个 焦点更加突出。 后两句诗主要采取互换立场的方式,典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描写。诗人想起 从前的重阳节,都会和兄弟相聚一起登高、佩戴茱萸、消灾祈福。诗人在这里通过回忆每 逢重阳都会与兄弟佩戴茱萸、登高这一具体细节的描写,而今年相聚一起登高的兄弟独独 缺少了自己,用这种遗憾的心情来反射自己的思乡思亲心情,更使人感到诗情真挚,委婉 动人。自己从重阳佳节回想到故乡的亲人朋友,同时想到他们也会在“插茱萸”时知道“少一 人”,思念自己,从而深刻地说明手足之情,深化了思乡之情。这种联想表面看起来很是平 静,其实这种感情更是深沉。自己的孤寂、悲伤不能很

5、好地说明思亲程度,但如果把别人 对自己的思念建立在自己以前的悲伤上,思亲的激流更是深不见底。 诗人注重时空交替、环境描写、情境联想、对比烘托,把这种异乡异客的孤独感和 思亲之情推向了高潮。诗人在诗歌中塑造的典型形象其实就是背景,思乡就是诗人表达的 焦点。王维实现了时空的交换,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高深境界。有人曾经说过,自己的悲伤不算是真正的悲伤,为他人的悲伤而悲伤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悲伤。自己兄弟的登 高看似和诗人不相关,实则烘托了诗人自己的思亲悲伤。自己的思亲可能只是独角戏,但 是如果亲人在重阳节也在同时思念自己,这种情感的互通,使自己的思亲悲伤得到应和, 这种悲伤是溢于言表的。诗人在景和情

6、、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的融合,实际上就是由 “背景”逐渐走向“焦点”的过程。 二、以清代诗人徐兰的出居庸关为例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如果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重阳热闹之景中的思亲之情,那徐兰 出居庸关则演绎了北方荒漠景象的悲壮之情。徐兰在康熙三十五年随帝征讨漠北噶尔 丹,途径居庸关,从居庸关到归化城途中作出居庸关 。由于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诗 人把边塞时的所见、所听、所感寄托在诗歌中。 首先,这首诗介绍了居庸关的地理位置:靠山临海、古时边境要地。次句描写了随 军途中的感受:大风呼呼,天气严峻。戍守边关的城楼上的风更大,都把旌旗吹翻了

7、。首 句写静,次句写动,写出了居庸关的雄壮气势。前两句诗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是 非常成功的。它既强调了居庸关地处偏僻,地势严峻,又强调了天气和环境恶劣。诗的前 两句写关外的外部环境,作为“背景”,是为后面两句诗中所表现的戍边将士思乡之情做铺 垫。 第三句重点刻画了士卒出关时的感情。关内桃花烂漫,春光乍泄,甚是一番生机勃 勃之景,而关外却寒风刺骨,雪花飞舞。 “马后桃花”与“马前雪”,在这里“桃花”和“雪”表面 看是意象的对比,更深的还有颜色的对比、心境的对比。以马喻人,这不仅是关内外景色 对照,更是如桃花般温馨的家乡生活和如雪般寒冷的塞外生活的对照。差别性的比较蕴含 了将士的思乡情感。这

8、是为后面的“回头”做铺垫。这种强烈的反差,怎能不让出关的士卒 回头看看自己曾生活的美丽的家园呢?这首诗的精妙在于“回头”,语义双关,一方面是思 念家乡,另一方面也在回忆曾在家乡的自己,回首人生。诗人通过对主观感受和客观意象 的精心组合,让这首诗带有强烈的画面感和空间感,不仅表达了诗人自身的情感,而且暗 含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在读者中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表现力。 这首诗运用对比、双关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细致描写,都是为了突出思乡这一焦点 的。其中,诗人注重士卒心理活动的描写。诗人把士卒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士卒随着环境 的改变也有着相应的变化。在保卫家园,建立功业时,士卒一往无前, “争”做勇士,豪

9、情万 丈;可是在面临即将出关时,想到远离亲人和故土,不免“回”首看看生养自己的地方,充 满留恋。这首诗描绘了士卒保卫家国的豪情与思念故乡的柔情,这对矛盾情感和谐统一, 使士卒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诗歌与诗人是密不可分的,诗人都会借诗表达志向或感情。每句诗都只是传达情感, 容易引起情感的滥觞,也会使这种情感没有依靠和支撑。所以诗人往往用具有典型意义的 事物描写,实现铺垫或烘托的效果,会让诗歌获得更大的内涵。这些典型意义的事物其实 就是背景。背景中的事物可以是一系列的时间、空间,也可以是独立的外在形象个体,不 管在组合这些事物中运用何种手法进行表现,都是帮助诗人表达某种观点、思想或情感的。 这就是诗人的目的,也就是焦点。古诗的意境在于读者能够随着诗人所写,切身体会到诗 人的所知、所悟、所感,从而实现读者和诗人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的精神共鸣。 (河北大学文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