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8897406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 2018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纪元前后,世界有两个中心: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公元前 331 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兴都库什山(在今阿富汗境内) ,在那里建立了“极远的亚历山大城” 。此后的希腊化时代,从地中海到伊朗高原,以亚历山大亚里(在埃及的尼罗河口)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一体化的世界,一个世纪以后,在东方,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华夏九州也建成了一个政治文化一体化的世界。在这

2、两个世界中间,横亘看从小兴安岭到喜马拉雅山脉的一系列隆起的大山,像一道由雪峰和高山组成的天然屏障,只有一些险隘的山口,维持着两个世界间微弱的交通。中华国由秦入汉后,开始向西北扩张,一直扩张到中亚。于是,两个世界中心长安和罗马,借助丝绸之路开始了频繁的交流沟通。此后就是漫长的 20 个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再也没能在旧址上重建,而中华帝国则由秦汉、隋唐、宋元,一直到明清,其间虽有阶段性的分裂动乱,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思想一贯,则是现实中的常态。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这 20 个世纪是“世界走向中国”的时代。 。如果说秦汉帝国只是当时世界的两个中心之一,那么后来的盛世大唐则是当时世

3、界的中心。罗马帝国衰败以后,再也没有复原,而秦汉帝国的遗产被完整地继承下来。经过近四个世纪的战乱之后,隋唐重新统一了中华,在秦汉帝国的版图上重建了一个胡汉混血的世界帝国。长安再次成为世界之都。于是,四邻番邦归附贡献,万里商贾远来贸易;波斯的流亡贵族、大食的商人教士、日本的留学生、东非或爪哇的“昆仑奴”和睦居住在同一座都市里;吐蕃的马匹,阿拉伯的鸵鸟,天竺的孔雀,波斯的铜器,爪哇的犀牛,高丽的贡纸,井然陈列在同一处市面上;佛教徒、道教徒、景教徒、摩尼教徒、拜火教徒与前来避难的伊斯兰教徒在毗邻的寺庙里相安礼拜。作为帝国之都的长安,有世界胸怀与气象。大唐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其文治武功的影响,西到印

4、度,东及朝鲜、日本。西北的大山被翻越,征战、和亲、贡纳,贸易将大唐文明远播到吐蕃与波斯。中华文化在东亚传播,由中国而朝鲜、日本,由越南而南洋诸岛,华夏文化圈到唐代基本形成。公元第一个千年,整个东亚东南亚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国家与民族、战争与敌意的“华夏文化圈” 。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 -了共同的价值基础。汉字为这个文化共同体提供了语言基础,建立在儒学科举、唐朝律令、汉传佛教基础上的共同的政教制度,为这个文明创立了统一的制度体系。此阶段中华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一个代

5、代表着当时最先进文化的“华夏文化圈” 。(摘编自彭艳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光明日报2017 年 07 月 08 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纪元前后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先后分别成为世界的中心,二者之间只有微弱的联系。B. 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始终保持着华夏一体化世界,保持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状态。C. 盛唐成为世界中心后,长安是世界之都,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商人、物产及所有宗教。D. 公元后第一个千年,中国创立了华夏文化圈,是此阶段中华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对比了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崛起的方式及过程,彰显了中

6、华文化的生命力。B. 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世界文明中心的产生、发展与兴衰的过程,思路清晰。C. 第二段论证“大唐是世界的中心”这一观点,运用了大量具体的实例,增强了说服力。D. 文章的写作思路遵循时代发展的脉络,符合了历史规律,使论述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种文化只有不断融合、吸收别国文化,才能不断强大,才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B. 儒家思想的价值基础,汉字语言基础及科举等政教制度,使大唐成为当时的世界中心。C. 世界文化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产生与衰亡的过程,只有不断发展才能长久保持。D. 中华文化有过令人自豪的繁荣时期,为世界做出过重

7、要贡献,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答案】1. D 2. A 3. B【解析】1. 试题分析:A 项, “只有微弱联系”只是初期;B 顶, “始终保持着华夏一体化世界”错;C 项, “所有宗教”错。2. 试题分析:“对比崛起方式及过程”锚错,文章并没有对两种文明进行对比。点睛:论述类文文章的结构较为简单,围绕一个概念展开,所以考核结构难度不会太大,这样为命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考核时把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核,有时是思路出现错误,有时是文章的内容出现错误,但以文章的思路出现错误为主,主要是各段之间的关系和一段内各句之间的关系。答题时首先明确文章的基本结构。一般情况论述类文章的结构都是总

8、分总的结构,行文主要是并列式或层进式,这样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基本都要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3 -明确观点。段内各句的关系一般为递进、转折、因果、释说、并列等,注意找到文章的关键的关联词语进行辨析。此题选项 A 没有两种 思路的对比。3. 试题分析:原文是说“儒家思想的价值基础、汉字语言基础及科举等政教制度”不是大唐成为世界中心的原因,只是“为这个文明创立了统一的制度体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不速之客梁晓声(1)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 1985 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教师,我想住在

9、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2)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3)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4)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5)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6)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7)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 。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8)他问我:您还记得

10、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的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一位“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9)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一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

11、网- 4 -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是可以叙叙父子情的。队友们一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10)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最后交给我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11)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12)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13)后来我们就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

12、,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 “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14)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的(15)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16)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

13、里写信。(17)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线,就节省几元钱吧!(18)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19)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5 -一九八九年(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他” ,但作者并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颇具匠心,强调了主人公的平凡,凸显了“他”所代表的普遍意义。B. 去见小侯父亲之前领导交给 “他”小侯父亲照片的细节,看似闲笔,其实它是情节发展的关键,否则, “他”和父亲无法见面。C. 文中多次使用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