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893866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 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一、家族制度v概念:v演变: 1.春秋以前的宗法制家族:周王是“天子”,是天 下共主;在家族内是最高家长,是天下“大宗” ;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互相转换。 2.汉魏至唐的门阀制家族:汉、魏、两晋、南北朝 的大庄园是同祖子孙合族聚居的大家族。世家大 族凭借社会特权、血亲观念、儒家的纲常礼教, 维系门阀制家族。 3.宋以来的宗族制家族: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和私 有财产的增长,家族内部的矛盾逐渐激化。儒家 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以祠堂、家谱、族田等 手段,增强家族的约束力和凝聚力(近代)。 v概念:父系家族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后期 ,是由同一位男性祖先的若干代子孙汇集 聚居,按

2、照一定规范,以血缘为纽带结合 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其形成、发 展和演变与传统农业经济的生产、生活方 式密切相关。v概念:“家国同构”即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 具有共同性,国是家的扩展,家是国的缩影 。其根源在于长期遗存的血缘纽带对人们社 会关系的深刻影响。v门阀制度是古代中国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 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v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 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 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 阀阅、门阀世族、士族。汉武帝独尊儒术 后,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 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 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

3、到东 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v宗族制度与宗法制度有交叉、重叠乃至相 同的部分。v这是因为人们在谈论“宗族制度”和“宗法制 度”时,往往会涉及其组织结构、成员关系 、基本原则、运作模式等,于是在广义层 面上就将两者视为同一概念了。 v宗族:指中国古代由血缘纽带凝聚而成的社会单 元、社会单位或社会组织。提及“宗族”,人们更 多的是从社会学、社会史中的“社会实体”这一角 度去看待宗族的。讨论“宗族制度”,首先应侧重 的是宗族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成员的地位和 相互关系等问题,然后也可扩展到宗族组织之间 以及宗族组织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等等。v宗法:原始含义是指在宗族组织中生成并为维系 宗族

4、组织而存在的一系列法则和规矩。所谓“宗 法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凭借 血缘关系,遵循宗法原则,对宗族成员进行管辖 和处置的制度。宗法制度(包括其一系列原则) 的维持依靠了俗、礼、法三个层面的支撑。v宗族制度与宗法制度是相辅相成、互相配 合的,因此,宗法制度最典型的是在西周 时期,当时“家国同构”、“宗君合一”的特点 也最明显。春秋战国以来,严格意义上的 西周那种宗法制度渐趋瓦解,社会发生一 系列变化,但宗法组织、宗法关系、宗法 原则、宗法观念依旧长期存在,并成为古 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特点。v就中国古代的“宗族”或“家族”而言,其实都是 指“父家长制大家庭”。如果一定要分析两者的 细

5、微差别,就是学术界有些人习惯上将较大规 模的家族称为“宗族” 。所以,如今仍有人习惯 上将规模由小至大的社会单元依次称为家庭、 家族、宗族。v按照国际学术界研究“家庭史”的惯例,父母及 其亲子女组成的社会单元被称为“核心家庭”, 三代(包括祖父母、父母及孙子、孙女)以上 的家庭共同体被称为“扩大的家庭”。由此可见 ,家族、宗族都属于“扩大的家庭”。二、君主政治v演变:1.西周宗法时代的君主政治建立在分封制的 基础上,集君权和父权于一身。2.秦汉以来的帝国 时代,在郡县制基础上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 治。3.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对君主 政治产生重要影响。v君主政治与儒学的关系:1.

6、儒家的伦理纲常强化了 君与臣、官与民之间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历代皇 帝依旧保持着君与父的双重身分(社会成员的政治 权利)。2.历代皇帝多遵循宗法原则和儒家礼教,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历代的选官制度也多以儒家学 说为取舍标准(从最高权力的更替)。v结论:儒家学说既是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产 物,又对家族制度、君主政治的长期延续, 对“家国同构”精神的不绝如缕,起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第4课 礼制规范v礼仪:“礼” 的本义是祭神的器物和仪式,后 引申为社会政治和行为道德的规范,“仪”是依 据“礼”的精神而确立的一系列具体的礼节仪式 。v礼乐:“礼” 的本义是祭神的器物和仪式,后 引申为社会政治和行为道德的

7、规范;乐指音乐、 舞蹈、歌咏等(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v礼俗:儒家学者从伦理道德上阐释礼记,使 之不断普及化和世俗化,由此形成中国古代礼仪 色彩浓厚的生活习俗。宋代时,礼俗与封建伦理 道德说教相融合,起着准法律的作用。v礼制:与礼有关的一整套制度,包括礼仪制度、 道德教化、援礼入法等。一、礼仪制度v概念:“礼”是社会政治和行为道德的规范,“ 仪”是依据“礼”的精神而确立的一系列具体的 礼节仪式。一般单称“礼”,或合称“礼仪”, 皆包括上述两方面的内涵。v演变:1.周礼的施行范围原本仅限于周王室和上 层贵族;2.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提出 “克己复礼”;3.汉代儒家对前代的礼仪制度予

8、以重建和完善,礼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 为规范;4.宋代儒家一方面强调“礼治”的重要 作用,一方面顺应民俗,编出一些适合平民所用 的礼书,使礼仪制度更为广泛地普及于民间生活 。v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 五、元士三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v远古:礼仪起源于远古社会的风俗习惯,作为全体 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各种领域内遵守的规范。v国家诞生:统治者利用其中某些习惯加以改造和发 展,逐渐形成各种礼仪,作为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 统治的一种制度和手段。v西周:周公“制礼作乐”,但施行范围限于周王室和 上层贵族,以适应立国后封邦建国的新局面。v春秋:“礼崩乐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但 又

9、力图将礼推广至平民阶层。v汉代:儒家对前代的礼仪制度予以重建和完善,礼 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v宋代:儒家一方面强调“礼治”的重要作用,一方 面顺应民俗,编出一些适合平民所用的礼书,使礼 仪制度更为广泛地普及于民间生活。二、道德教化v核心:如何将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建立在高度道德 意识基础上的自觉行为,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 一切行为的起点。v观点: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义”;汉代儒家以 仁、义、礼、智、信作为永恒的道德准则;宋明 理学家更将儒家的道德准则提升至宇宙本原的高 度,要求人们自觉地“明天理,灭人欲”。v实例:孔子教育弟子即以德行训练置于首位;宋 代以来,道德教化的通俗化和

10、普及化。三、援礼入法v概念:儒家学说成为官方哲学后,按照法家精神制 定的中国古代成文法不断渗入儒家思想,儒家所维 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礼制规范和伦理纲常 ,逐渐成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最高准则。至隋唐时 代,以“援礼入法”为特征的法律文本大体成型。v实质:将传统等级制度和礼制规范的原则贯彻到国 家法律之中,依据人们的身份地位与社会关系来断 案量刑。(十恶、八议)。v西周:礼乐刑政综合为治,反映了中国古代 社会治理结构的多元综合体系。v战国:魏国李悝制定法经,中国古代按 照法家精神制定成文法。v汉初:贾谊提出行仁义,但文帝没接受。v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立法思想开始向礼法 结合、刑德并用的方向发展。“春秋 决狱”。v隋唐:以唐律疏议为标志,中华法系“ 援礼入法”、“礼法合一”的特征基本成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