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发展史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48892650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儿科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儿科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儿科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儿科发展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发展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 69 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 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

2、内容。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儿科医生则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 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

3、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 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 卷等。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 5 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 6 卷。该书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积极的小儿护养观。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论儿科病因证候 255 候。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2 卷,收

4、录儿科用方 3m 余首,将儿科病分为 9 门,论其理法方药。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着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提出婴幼儿体届纯阳的观点,论述小儿脉法及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北宋钱乙,字仲阳,对中医儿科学体系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钱乙的主要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编集于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该书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儿科临床有直接指导意义。钱乙从儿科特点出发,在四诊应用中尤重望诊,对“面上证”、“内证”,痘疹类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等,都有较详明的论述。小儿药证直诀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捉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

5、虚等,成为中医儿科辨证学中最重要的力法。他制订儿科治则治法,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又注意柔润清养,补运兼施,攻不伤正。他善于化裁古方,根据儿科特点创制新方,制剂以成约为主,切合临床应用。北宋时期,天花、麻疹等时病流行,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 卷,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著作。南宋时还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 卷,对儿科各类疾病厂-泛收录论述,包括多种先天性疾病。书中明确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破伤而患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烧炙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是当时预防脐风

6、的较好方法。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沦小儿病源方论,他力们固养小儿元阳,以擅用温补扶正见长。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气虚寒而产生的逆证,他擅用温补托毒救急。陈文中主温补,与钱乙、董汲重寒凉,两者相得益彰,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为儿科疾病辨证论治提供了全面的依据和丰富的治疗方法。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金元四大家各有特长,在儿科方面也各有贡献。刘完素主张用辛凉苦寒,泻热养阴法治疗小儿热病主张从正治热性病善用攻下。李呆重视凋理脾胃。朱震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用养阴法见长。元代曾世荣编着活幼口议活幼心书。曾氏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较早的集中论述。他议证论

7、候翔实,对多种儿科常见病证候分类治法均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论述,如归纳惊风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均沿用至今。小儿年龄分期儿童生命活动的开始,起于阴阳两精相合而形成的胚胎 c 新生命产生之后,就不断生长发育,直至成年。儿童与成人的年龄界限,现代一般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所说:“当以十四以下为小儿治”,将 14 岁作为儿童年龄的上限。儿童阶段的不同时期,小儿的形体精神、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养育保健、疾病防治等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为了儿科工作的实际需要,有必要对儿童阶段再按年龄分为若干时期。现代一般将小儿按年龄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

8、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属于胎儿期。胎龄从孕妇末次月经第 1 天算起为 40 周,280天,以 4 周为一个妊娠月,即“怀胎十月”。胎儿在孕育期间,寄生于母体之内,与其母借胎盘、脐带相连,依靠母体的气血供养,在胞宫内生长发育,因而与母体休戚相关。胎儿的健康成长,依赖于孕母的调摄,我国自古称之为“养胎”、“护胎”和胎教。胎儿尚未成熟,如草木未萌,嫩芽易伤。尤其在妊娠早期重 2 周的胚胎期,从受精卵细胞至基本形成胎儿;最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的伤害,造成流产或先天性畸形。妊娠中期 15 周,胎儿各器官迅速成长,功能也趋成熟;妊娠晚期 13 周,胎儿以肌肉发育和脂肪积累为主,体重增长快。后两个阶段胎儿若

9、受到伤害,易造成早产。先天之本,一生之基,做好胎儿期保健,使胎儿形神咸备,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将会为儿童出生后的健康发育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国际上还将孕期满 28 周到出生后 7 天止,定为围生(产)期。围生期小儿死亡率高,重视优生优育,必须抓好围生期保健。二、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至生后满 28 天,称为新生儿期。新生儿开始脱离母体而独立生存,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新生儿在短暂的时间内,经历了内外环境的突然变化,机体内部也发生了相应的巨大变化。但是,新生儿的脏腑功能未曾健全,精神发育未曾成熟,处于稚嫩状态,机体调节功能不足,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御邪

10、能力都较差,加上胎内、分娩及生后护理不当等原因,故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这一时期的保健护理工作也就特别重要。三、婴儿期出生 28 天后至 1 周岁为婴儿期。婴儿已经初步适应了外界环境,显示出蓬勃的生机,生长发育特别迅速。1 周岁时,小儿的体重增长到出生时的 3 倍,身长增长到出生时的 15 倍。由于生长迅速,机体对水谷营养的需求特别旺盛,而婴儿脾胃未充,运化力弱,因而需要重视乳食喂养,预防脾胃病发生。同时,婴儿肺脏娇嫩,表卫未固,来自母体的免疫能力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力又未能健全,御邪能力弱,造成时行疾病和肺系疾病的发病机会大为增加,必须加强对这类疾病的预防工作。四、幼儿期1 周岁后至

11、3 周岁为幼儿期。幼儿期小儿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前减慢,尤其是在体格发育方面。此期小儿学会了走路,活动范围扩大,接触周围事物的机会增多,智力发育比较突出,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的能力增强,同时,感邪患病的机会也较前增加。小儿的饮食已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乳牙渐次长齐,在脾胃功能逐渐增强的过程中,要注意预防脾胃病的发生。五、学龄前期3 周岁后至 7 周岁为学龄前期。学龄前期的小儿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能发育趋于完善。在这一时期,要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基本素质,包括增强体质、生活习惯、思想品德、早期教育等。学龄前期儿童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对在这一阶段仍然经常发病未愈的患儿,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疳证、厌食等

12、,应抓紧调治,以免将这些疾病迁延至学龄期。六、学龄期7 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 1l 岁,男 13 岁)称学龄期。学龄期一般处于小学学习阶段,此期小儿在体格方面仍稳步增长,乳牙依次换上恒牙,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此期儿童脑的形态发育已基本与成人相同,智能发育更为成熟,控制、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增强,能适应正规的学习生活。要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这一时期儿童的发病率进一步下降,但肾病综合征、哮喘、过敏性紫癜、风湿热和类风湿病等疾病好发于这个时期,预防工作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七、青春期青春期的个体差异较大,一般女孩自 1112 岁到 17

13、-18 岁,男孩自 13-14 岁到 18-20 岁。青春期开始阶段仍属于儿童范围。青春期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其显着特点是肾气盛,天癸至,生殖系统发育趋于成熟,女孩乳房发育、月经来潮,男孩精气溢泻,体格生长也出现第二次高峰,体重、身长增长显着,心理变化也较大。近几卜年来,小儿进入青春期的平均年龄有提早的趋势。小儿生长发育期小儿从成胎、初生到青春期,一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小儿生长发育主要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先天因素与种族、父母、胎儿期状况等有关;后天因素与社会条件、气候、地理、营养、作息、锻炼、疾病、药物等有关。小儿生长发育,是形与神的同步增长。掌握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14、对于指导儿童保健,以及某些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生命的开始,起于受精怀孕。关于胎儿成长发育,淮南子.精神训说:丫一月而膏,二月而肤,三月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卜月而生,形体以成,五脏乃形。”其中“三月而胎”指 3 个月胚胎完成,胎儿形成;“七月而成,指 7 个月器官组织完成,此后出生的胎儿可以存活;10 个月为足月,受气已足,俟时而生。出生后小儿的发育主要包括体格生长和智能发育两方面,中医学变蒸学说是古代医家总结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一、体格生长关于小儿体格生长,现代通过大规模实际测量和统计,得出了各项生理常数,可用来衡量儿童生长发育水平

15、,并为某些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一)体重体重是小儿机体量的总和。测量体重,应在空腹、排空大小便、仅穿单衣的状况下进行。新生儿体重约为 3kg。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氏约 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 0.5kg。1 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加约 2kg。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体重:1-6 个月体重(kg)=3+0.7X 月龄7-12 个月体重(kg)=7+0.5X(月龄6)1 岁以上体重(kg)=8+2X 年龄体重测定可以反映小儿体格发育和衡量小儿营养状况,并作为临床用药量的主要依据。体重增长过快常见于肥胖症、巨人症,体重低于均值 85以下者为营养不良。(二)身长身长是指从头顶至

16、足底的垂直长度。一般 3 岁以下小儿量卧位时身长,3 岁以上小儿测量身高。测量身高时,应脱去鞋袜,摘帽,取立正姿势,枕、背、臀、足跟均紧贴测量尺。新生儿身长约为 50em。1 周岁内以逐月减慢的速度共增加约 25cm,一般前 6 个月每月增长约 2.5em,后6 个月每月增长约 1.5cm。第 2 年全年增长约 10cm。2 周岁后至青春期前,每年增长约 7cm。临床可用以下公式推算小儿身长:1-6 个月身长(em)=50+25X 月龄712 个月身长(em)=65+15X(月龄6)2 周岁以上身长(cm)=85+7X(年龄2)身长主要反映机体骨骼发育状况。身长在均值减 2 个标准差以下者,应考虑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等。此外,还有上部量和下部量的测定。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为上部量,从耻竹联合上缘至足底的长度为下部量。上部量与脊柱增长关系密切,下部量与下肢长骨的生长关系密切。12 岁前上部量大于下部量,12岁以后下部量大于上部量。(三)头围头围的大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