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和技术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877742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3.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和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和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和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和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和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和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和技术(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节第五节 流体性质和油气水系统流体性质和油气水系统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和技术流体(油、气、水)性质与分布规律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油藏内流体性质基本特征、分布 规律和控制因素,探讨流体性质非均质性及对 油井产能的影响,为油藏评价、储量计算、油 藏地质模型的建立和油藏综合评价提供必要参 数,最终为油田选择合理开采工艺、改善开发 效果提供依据。1、流体界面的确定单井油气水层划分确定流体界面的基础,主要依据岩心、录井、试油等直接观察 和测试的手段,最终利用测井解释方法划分每口井的油气水层 。流体界面确定方法统计法:统计某油藏的每口井的油顶、气顶、油底等深度,确定界面作图法:做油藏剖面图,确定界面压力梯

2、度法:利用测压资料求压力梯度,确定界面原始油层压力和流体密度法:估算流体界面的方法,初期才使用油层和水层各钻一口井只有一口井并钻油层,且为正常 压力系统2、流体性质流体性质参数原油密度、粘度、含蜡量、含胶量、凝固点、 初馏点、溶解系数、体积系数等天然气密度、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和非烃 气体含量等 地层水密度、粘度、硬度、总矿化度、K+、Na+ 、Ca2+、Mg2+等离子含量水型:Na2SO4 (rNa-rCl)/rSO41 地壳水文地质封闭性好NaHCO3 (rNa-rCl)/rSO41 过渡型MgCl2 (rCl-rNa)/rMg1.2或1000土豆状,长宽比100条带状, 3:1长宽比3

3、0线带状,长宽比20:1,宽厚比30砂体连通性:连通形式:多边式:侧向相互连通多层式:垂向相互连通孤立式:未与其它砂体连通描述内容:砂体配位数砂体连通程度:连通面积与总面积比连通体大小:砂体个数,总面积、厚度砂体接触处的渗透能力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渗透率非均质参数在平面分布的规律重点研究渗透率的 方向性层间非均质性是指某一单元内各砂层之间垂向差异性 的总体研究,如在小层范围内,用单砂层的参数平均 值研究小层内各砂层间的变化特征;在油组范围内用 小层的参数平均值研究油组内各小层间的变化特征。对油层岩性、储层物性、原油性质、渗流特征等各方 面的垂向差异性的总体研究 。层间非均质性研究是选择开发层系及

4、分层开采工艺技 术的依据,。层间非均质性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主要内容。3、层间非均质性沉积旋回性:沉积旋回性是层间非均质的沉积成因正旋回:向上变细,物性变小,厚度变薄反旋回:向下变细,物性变小,厚度变薄复合旋回:正、反旋回的不同组合主要参数:分层系数:被描述层系内砂层的层数砂岩密度: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比VK,SK,NK主力层与非主力层的配置关系4、微观非均质孔间非均质性:颗粒间孔隙大小不同、孔隙与孔隙间的通道 的多少不同等所造成的非均质,造成孔间矛盾,是降低孔隙 利用系数的主要因素,一般使用孔隙半径中值、孔隙分选系 数等指标进行描述。孔道非均质性:孔道形状、长短、连通关系、孔径及弯曲程 度

5、的不同所形成的非均质,给孔隙驱油效率带来影响。表面非均质性:颗粒表面的极性、粘土矿物分布及束缚水分 布状况的不同,造成岩石不同颗粒、不同孔隙以至同一孔隙 不同部位润湿性不同,表现出的非均质性,对孔隙驱油效率 有直接影响。微观非均质性会给油田开发带来影响:贾敏效应和自吸现 象;造成亲油岩石水线前缘油水乳化带;孔间非均质性 导致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不同,及储层可流动孔隙半径变化 。 4、隔层和夹层隔层是指油田开发过程中对流体运动具有隔挡作用的不渗 透岩层,是非均质多油层油田正确划分开发层系,进行各 种分层工艺措施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隔层标准:岩石类型:泥质岩、致密岩、岩盐、沥青等物性标准电性标

6、准厚度标准:视射孔水平及井下作业水平而定5、非均质综合指数储层非均质性是储层的岩性、岩相、构造等多方面因 素综合效应的结果,应当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 而传统的非均质性定量评价参数只从某一方面对非均 质性进行评价,特别是集中研究渗透率非均质性,而 忽略沉积相、岩相、岩性、构造等因素对储层非均质 性的影响。采用模糊数学、灰色判别等方法第七节第七节 储量计算储量计算油气储量是指导油田勘探开发,确定投资规模的重 要依据,是油气勘探工作的最终成果。通过合理选 择储量计算单元、计算方法,准确求取储能参数和 储量参数,得到高精度的储量,进而探讨储量增减 的影响因素,进行储量评价。1、储量的分级分类一级探

7、明储量 类已开发探明储量 类未开发探明储 类基本探明储量二级控制储量三级预测储量A类比法适用于钻井前未探明的地区。它根据已经枯竭, 或者接近枯竭的油、气藏,计算出在1公顷面积上1米油、气 层厚度中的油、气储量的平均值。将此平均值外推到和这一 面积在地质上相类似的邻近面积或新油、气藏。类比法一般 只用于远景储量的估算,计算的储量数字可能有较大的误差 。B容积法是计算油、气藏地质储量的主要方法,应用最广 泛。容积法适用于不同勘探开发阶段、不同的圈闭类型、不 同的储集类型和驱动方式。计算结果的可靠程度取决于资料 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大、中型构造砂岩储集层油、气藏,计 算精度较高,而对于复杂类型油、气藏

8、,则准确性较低。 2、储量计算方法C物质平衡法是利用生产资料计算动态地质储量的一种方 法,适用于油、气藏开采一段时间,地层压力明显降低(大 于1MPa),已采出可采储量的10以上时,方能取得有效的 结果。对于封闭型的未饱和油藏、高渗透性小油、气藏和连通性 好的裂缝型油、气藏,其精度较高。对于低渗透的饱和油藏 ,精度较差。应用物质平衡方程式时,必须查明油、气藏的 驱动类型,取全取准阶段的产量、压力等资料。D产量递减法适用于油、气藏开发后期,油、气藏已达到 一定的采出程度,并经过开发调整之后,油、气藏已进入递 减阶段。根据递减阶段的产量与服从一定的变化规律,利用 这一递减规律,预测达到经济界限时的

9、最大累积产油、气量 、将此数据加上递减之前的总产油、气量,即可得到油、气 藏的可采储量数值。由于影响油、气藏产量递减的因素很多 ,因此正确判断油、气藏是否已真正进入递减阶段和取得真 实的递减率参数,是用好产量递减法的关键。 E矿场不稳定试井法是利用出油、气的探井,进行矿场不 稳定试井的测试工作,在保持产量稳定的条件下,连续地测 量井底流动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以确定油、气井控制的 断块或裂缝、岩性油、气藏的地质储量。该法对于渗透性、 连通性差的油、气藏效果不好,计算结果一般偏低。F水驱特征曲线法是在油藏投入开发含水率达到50以后 ,利用油藏的累积产水量和累积产油量在半对数坐标上存在 明显的直线

10、关系外推到含水率为98时求油藏可采储量的方 法。用该法求得的储量只反映油藏当前控制的可采储量,使 用时应充分考虑开发调整、采油工艺对它的影响。G统计模拟法在国内外已逐渐成为储量计算的常规方法 ,在资源评价中更得到广泛应用。该法以随机变量为对象, 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计算的结果是提供一条储量概率分布 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获得不同可靠程度的储量数字,统 计模拟法对复杂油、气藏的储量计算十分有用,可以提供一 个合理的储量范围值。 3、容积法N=100AhSoo/BoiGs=10-4NRsiA、含油面积确定油气水边界试油资料毛管压力资料确定油藏类型构造油藏:纯构造油藏可根据统一的油水界面确定含油面积

11、。断块油藏:由断层边界、油气边界和岩性边界组成,无统一边界,一般以含油外边界圈定含油面积。岩性油藏:以岩性体形态及岩性边界圈定含油面积复合油藏:综合考虑多因素,并扣除岩性区B、储能参数计算有效厚度标准:物性、电性、岩性孔隙度含油饱和度计算方法:面积权衡、算术平均、经验取值C、原油密度、体积系数密度采用地面密度折算体积系数来自高压物性分析第八节第八节 油藏地质模型油藏地质模型油藏地质模型是油藏描述综合研究的最终成果,它是对油藏类型、砂体几何形态、规模大小、储层参数和流体性质空间分布及微观储层特征的高度概括,它是油藏综合评价的基础,可以反映本地区油藏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油气富集控制因素等复杂的地质

12、条件,在勘探开发过程中起到预测作用。1、概念完整的油藏地质模型应包括: 构造格架模型:油藏构造形态及断层分布; 储层地质模型:储层建筑结构及各种属性的空间分布 流体特征模型:储层内油气水分布,即各种流体饱和 度分布和流体性质的空间变化。 其中关键是储层地质模型。储层地质模型把储层各项物理参数在三维空间的分布定量地表征出来。通常的模型是把储层网格化,给每个网格 赋以各自的参数值,来反映储层参数的三维空间变化。网格 的尺寸愈小表明模型愈细;每个网格的参数值与实际值误差 愈小,表明模型的精度愈高。 储层地质模型概念模型静态模型预测模型 概念模型是针对某一种沉积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其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

13、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 储层在研究区内有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该模型 广泛应用于油田开发早期。静态模型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一个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 储层地质模型,应用于开发井网钻成以后阶段。预测模型是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的预测应用于开发后期剩余油分 布和三次采油。 2、油藏地质模型的级别与规模四级概念模型油藏地质模型:油藏地质模型是反映油田规模的地质模型。 能够确定全油田的基本特征。小层沉积模型:反映在小层范围内储集体规模的沉积模型。 旨在阐明储集体规模的宏观非均质,特别是侧向连通情况。单砂体单元模型:旨在阐明单砂体规

14、模的物性变化,重点是 渗透率在剖面和平面的变化及其对油水运动的影响。微观结构模型:指储集空间填隙物主要是粘土矿物的类型、 数量、产状及其与孔隙空间的位置关系。揭示填隙物潜在敏 感性。储层结构模型 碎屑沉积环境的三种基本储层类型 (K.J.Weber和L.C.Van Geuns,1989)陆 相海 岸 相海 相千层饼 状席状洪积物 湖泊席状砂 风成砂丘障壁坝 海岸沙脊沉积物 海侵砂浅海席状砂 滨外砂坝 外扇浊积岩拼合状辫状河沉积物 点砂坝 混合湖泊/冲积 混合风成/干谷组合相复合体如 潮道冲填的障壁坝 高N/G比的河道 冲积/河口坝风爆砂透镜体 中扇浊积岩迷宫状低N/G比冰水沉积物 低曲折度河道

15、冲填物低曲折度分流河道 冲填物上扇浊积岩 滑塌岩 低N/G比风暴沉积储 层 非 均 质 模 型 ( W.J.E.Van De Graaff等,1989) (1)油田范围的非均质模型(约110公里范围) (2)油藏范围的非均质模型(约0.11公里范围) (3)油藏至成因砂体范围的非均质模型(约0.010.5公里范围) (4)小范围储层非均质模型(约0.011米范围) 定量流动模型S.R.Jackson等1989年地质模型:沉积、成岩、构造、地球化学四个子模型渗透率模型:沉积模型基础上加岩石物性参数流动单元模型:流动特征参数岩石物性物理模型Robert Ehrlich等1991年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

16、型地层因子模型胶结指数模型3、储层建模方法确定性建模方法地面露头 地下 钻水平井 井间地震 井间插值随机建模方法离散型模型连续型模型确定+随机建模方法模 型 种 类类 技术术/方法 算 法 离 散 型 模 型基 于 目 标标 体条 件 模 拟拟示性点过过程法 马马尔科夫随机域法 截断高斯法 两点直方图图法 指标标模拟拟法非条件模拟拟 布尔法连连 续续 型 模 型基 于 象 素条 件 模 拟拟模拟拟退火模拟拟法 序贯贯指示模拟拟法 马马尔科夫随机域法 LU分解法非条件模拟拟 转转向带带法基于目标体的模拟 地质几何体的三维模拟 模拟沉积历史 统计数据来自: 岩芯、测井、地震、和露头基于象素的模拟 岩性、孔隙度、渗透率的三维模拟 表征主要非均质性和统计特征 统计数据来自: 岩芯、测井、地震、和露头模拟是一种有效的试验方法,它用一种模型来模仿 、拟合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