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877293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优质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优质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优质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优质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质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质课优质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教学设 计与反思计与反思背景与导读:“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喜欢玩的天性,首先设计让学生搭建三角形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一

2、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可产生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铺好路。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后,教师这时再出示书上的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接下来教师出示书上的情景图,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毕竟书本是我们学习最直接的资料之一,我们应好好的加以运用。本节课的后半部主要是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片断一:动手操作,产生问题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利用你们桌上的木条亲手搭建一个个的三角形,要求是每个三角形

3、只能用三根木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学生:想!师: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开始活动。(学生分小组活动)师:每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六根木条共搭建了几个三角形?学生:我们搭建了一个三角形。师:剩下的三根木条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不能。师:你们知道剩下的三根木条为什么不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 1:我发现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学生 2:我们也是这样的。师:“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说明了这三边在长短上有某种关系,你们能找出这三边在长短上有什么样的关系吗?学生 1:我们将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还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学生

4、2:我们把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不是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而是同另外一根一样长。学生 3: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1)相同,我们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学生 4: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2)相同,我们也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师:下面我们将能拼成三角形的三边分开,象上面一样比较一下这三条边在长度方面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后汇报)学生 1:我发现较短的两条边加起来比最长的一条边长,同刚才的结论正好相反。学生 2:我发现我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学生 3:我的发现

5、同学生(2)一样,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学生 4:“任意两边”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懂。学生 5:“任意两边”就是指三角形三边中的每两条边加起来的长度都比剩下来的第三条边的长度长。学生 4:原来是这样的。(学生都有同感)学生 6:也就是说,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三条边都存在这样一个特征: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学生 7: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吧。因为我们的三角形不一样,但我们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学生 8:我看到书上也有同样的结论。(学生都翻书看)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

6、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片断二:及时练习,形成能力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非常棒,你们棒在不仅爱玩,而且能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探讨,你们也能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三角形的另外一个特征,现在你能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断给出的三条边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能!师:请同学们翻书到第 86 页,自己独立做第4 题。(学生做完后汇报展示,并说明判断的方法)学生 1:(1) 、 (2) 、 (4)这三组中的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3)中的线段不能拼

7、成一个三角形,我是把每组中的三条线段两两相加,再与剩下的第三条线段相比较,其中(1) 、 (2) 、 (4)这三组中的线段每两条线段之和都大于第三条线段,所以它们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而(3)中 2+26,所以这组中的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学生 2:我的结论同学生(1)一样,但我的判断方法与他不同,我是先找出较短的两条边,比较它们的和与剩下的第三条边的大小,如果和大一些,则能拼成三角形,如果和小一些,则不能拼成三角形。学生 3:学生(2)的方法只是一种巧合,他没有判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这种方法不行。(学生对学生(2)的方法产生了争论,学生讨论一会儿后)学生 4:学生(2)的方法是对

8、的,因为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如果大于第三条边,则说明任意一条较短的边与最长的一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条边,这也就更进一步说明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 5:看来在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时,用学生(2)的方法既快又对。反思: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中老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同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通过练习,学生还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学生的能力不可限量啊!片断三:结合实际,学会运用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且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

9、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同学们肯动脑思考,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小明上学示意图(电脑出示书第 82 页示意图) ,如果小明想走离学校最近的路,你认为他会选择那条路上学?学生:他会走中间这条路。师:你们是背景与导读:“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

10、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喜欢玩的天性,首先设计让学生搭建三角形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可产生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铺好路。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后,教师这时再出示书上的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接下来教师出示书上的情景图,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毕竟书本是我们学习最直接的资料之一,我们应好好的加以运用。本节课的后半部主要是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片断一:动手操作,产生问题师:

1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利用你们桌上的木条亲手搭建一个个的三角形,要求是每个三角形只能用三根木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学生:想!师: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开始活动。(学生分小组活动)师:每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六根木条共搭建了几个三角形?学生:我们搭建了一个三角形。师:剩下的三根木条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不能。师:你们知道剩下的三根木条为什么不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你发现了什么?学生 1:我发现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学生 2:我们也是这样的。师:“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说明了这三边在长短上有某种关系,你们能找

12、出这三边在长短上有什么样的关系吗?学生 1:我们将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还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学生 2:我们把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不是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而是同另外一根一样长。学生 3: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1)相同,我们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学生 4: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2)相同,我们也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师:下面我们将能拼成三角形的三边分开,象上面一样比较一下这三条边在长度方面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后汇报)学生

13、 1:我发现较短的两条边加起来比最长的一条边长,同刚才的结论正好相反。学生 2:我发现我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学生 3:我的发现同学生(2)一样,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学生 4:“任意两边”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懂。学生 5:“任意两边”就是指三角形三边中的每两条边加起来的长度都比剩下来的第三条边的长度长。学生 4:原来是这样的。(学生都有同感)学生 6:也就是说,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三条边都存在这样一个特征: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学生 7: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吧。因为我们的三角形不一样,但我们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学生 8:我看到书上也有同

14、样的结论。(学生都翻书看)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片断二:及时练习,形成能力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非常棒,你们棒在不仅爱玩,而且能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探讨,你们也能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三角形的另外一个特征,现在你能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断给出的三条边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能!师:请同学们翻书到第 86 页,自己

15、独立做第4 题。(学生做完后汇报展示,并说明判断的方法)学生 1:(1) 、 (2) 、 (4)这三组中的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3)中的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我是把每组中的三条线段两两相加,再与剩下的第三条线段相比较,其中(1) 、 (2) 、 (4)这三组中的线段每两条线段之和都大于第三条线段,所以它们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而(3)中 2+26,所以这组中的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学生 2:我的结论同学生(1)一样,但我的判断方法与他不同,我是先找出较短的两条边,比较它们的和与剩下的第三条边的大小,如果和大一些,则能拼成三角形,如果和小一些,则不能拼成三角形。学生 3:学生(2)的方法

16、只是一种巧合,他没有判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这种方法不行。(学生对学生(2)的方法产生了争论,学生讨论一会儿后)学生 4:学生(2)的方法是对的,因为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如果大于第三条边,则说明任意一条较短的边与最长的一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条边,这也就更进一步说明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 5:看来在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时,用学生(2)的方法既快又对。反思: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中老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同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通过练习,学生还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学生的能力不可限量啊!片断三:结合实际,学会运用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且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同学们肯动脑思考,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小明上学示意图(电脑出示书第 82 页示意图) ,如果小明想走离学校最近的路,你认为他会选择那条路上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