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题研究:《构建初中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8835333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课题研究:《构建初中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初中课题研究:《构建初中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初中课题研究:《构建初中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初中课题研究:《构建初中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初中课题研究:《构建初中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课题研究:《构建初中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题研究:《构建初中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初初中中课课题题研研究究:构构建建初初中中和和谐谐高高效效课课堂堂教教学学策策略略的的研研究究结结题题报报告告一、课题研究的缘由及价值一、课题研究的缘由及价值 (一)基于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基础教育发展新趋势(一)基于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基础教育发展新趋势 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组成的社会系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在全面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刻认识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基础上,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

2、展”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和谐社会的中心是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和谐关系。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就是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民主政治,没有政治的民主,构建和谐社会就会落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难以实现;同样,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和谐教育,没有教育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又只能是画饼充饥。 和谐教育的内涵主要是追求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的教育价值观;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调控教育

3、系统结构中诸要素的关系,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和谐的教育条件和氛围;实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因此,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创建密不可分。而和谐教育涉及很多层面,从学校角度来说就是建设和谐学校,创建和谐校园,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和谐校园的主要表现是校园干群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关系和谐、教育环境和谐,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发展个性,健康成长。和谐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从学生现时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特点和需要出发,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创造性地处理,使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的教育影响活动,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相适应。(二)

4、和谐课堂成为创建和谐教育核心(二)和谐课堂成为创建和谐教育核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育工作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的和谐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坚持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中心,做到形式服从内容的需要,服从学生进行探究的需要。例如:对课堂座位的排列不作整齐2划一的硬性规定。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围坐成一圈,在进行活动时便于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探究性学习气氛的形成。又如课堂中对某些内容、某些实验操作学生特别感兴趣,教师可作临时调整,增加一至数倍时间,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而不应该让课堂四十分钟捆住了手脚,不顾学生探究的兴趣,为了赶进

5、度,草草收场了事。 和谐的课堂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出发,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 在和谐课堂中,师生平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按照现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一定的与现实相同或相近的教学情境下,利用自己的已经经验来内化新知识、新理论的过程。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指挥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以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等实现自主意义建构。 一直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美育化方面进行了研究,有关美育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师们的课堂中也有一些体现。通过研究和实践来看,这种思路是可行和有效的。所有这些,不管是

6、从理论水平还是实践操作能力上来看,都为构建初中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我们认为和谐课堂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注重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三)新课程改革需要新的课堂理念(三)新课程改革需要新的课堂理念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而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是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课堂的革新是新课程理念得到落实的基本体现。也许是我们对课堂太熟悉了,以致于课堂中师生存在的现实状态很少引起

7、大家的关注。如果你稍稍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当前主流的课堂形态是一种“秧田式”的布局,学生横成行,竖成列,统统面向教师,目视前方;当前课堂中的人际关系多为教师是权威,学生为听众,或者说是一只只接受知识的“容器”;当前的课堂交往更是存在着严重的“话语霸权”,虽然有的课堂也明显增加了学生的言语权,但是往往存在着“虚假交往”的嫌疑。这样的种种现象已严重制约了新课程的实施,因此,我们需要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课堂,对“课堂”进行概念重建,转变传统课堂观。 (四)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和谐课堂(四)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和谐课堂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课堂依然是儿童间接学习人类文明,感知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3课堂是

8、儿童有意义学习的起点,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儿童潜能的“舞台”。因而,课堂的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我们应该将课堂作为儿童通向未来的中转站,将课堂作为儿童驶向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的入口;将课堂作为儿童生命成长的沃土;将课堂作为领略知识魅力的百花园总之一句话,我们要让课堂成为“把一切知识教授给一切人类的理想殿堂”和“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心灵的净化)的得力场所,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谈何容易!但并非不可企及。和谐的课堂是学生、教师、教材及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并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

9、的提高。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这样的和谐课堂。 (五)当前课堂教学中和谐现象的缺失(五)当前课堂教学中和谐现象的缺失 一直以来,我们过于重视传统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总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结果是本末倒置,为了形式好看,秩序井然,却让课堂上的真正主人当了配角。那么,现在课堂不和谐有些什么表现呢? 首先是信息的不对称,什么信息呢?学生的反馈信息。一个班级 50、60 个学生,基础、智力等各不相同,而老师的讲课是一样的,每个同学到底学得怎样呢?我们所获得的信息仅仅限于察言观色,个别提问,家庭作业、考试等等,不准确,不全面,不及时,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只有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才有教与学的和谐共振。 其

10、次是课堂参与的不和谐。每节课与老师互动交流的都是优等生,学困生总是成为“被遗失的角落”,几乎没有机会和老师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环境条件的限制,造成教育的不平等,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剥夺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权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更不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教学过程和表现机会。 第三是快乐学习的问题。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有时比让孩子学到多少东西更重要,是高兴地学,还是愁眉苦脸地学,其效果完全不一样。快乐学习效率更高,对于孩子们的心智和谐发展更加有利,这个显而易见的。以前我们常反对填鸭教学,其实现在更危险,因为用现代化的工具来灌,更可怕,更

11、高效。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缺失: 1、教学目标单向性,缺层次。教学目标的单向性主要表现为目标的制定者为教师,学生没有目标制定权。因此,这样目标表现为笼统、单一,缺少层次。 2、教学资源开发运用不充分,较呆板。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挖掘这4些资源。如:教材资源、环境资源、错误表现资源、社会资源等等。但是,现实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一些适当的资源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3、师生课堂参与度不均,效率低。大班额教学往往容易造成学生没有充分参与学习过程,比较多的学生为接受学习,体验不到学习过程的探究快乐和满足感。 4、教学过程作秀色彩较重,不真实。很多时候,特别是公开课教学,真实、质

12、朴的课堂鲜见。课堂往往多了作秀的成分,给人以不真实感。 5、课堂管理统得过死,放不开。传统的教学,要求学生坐的端端正正,手放好,脚摆好。其实,这正是“灌输式”教学所作的要求。学生参与面广泛的课堂是不可能受制如此约束的。 鉴于以上几个方面的思考,我们提出了构建初中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之课题,以期望通过几年的研究,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理论基础及概念的界定二、课题理论基础及概念的界定 1和谐。和谐。 现代汉语和谐条目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和谐这一概念,中西皆有之。和谐,英文里写作 harmony,源自古希腊的 harmo

13、nia 一词。 在西方思想史上,毕达哥拉斯说过“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可能是最早提出的和谐概念。后来西方思想家大都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例如,黑格尔的三段式推理:正题,反题,合题。在合题中两个命题走向统一与和谐。莱布尼茨认为“宇宙是一个由数学和逻辑原则所统率谐和的整体”等等。作为社会理论概念,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过“和谐大厅”、“和谐制度”等概念。马克思建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 “提倡社会和谐”。 和谐,在中国古代作“和”。较早的记载见于国语郑语史伯说的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谐概念不断获得了

14、丰富的内涵。 尚书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除了儒家,释家和道家都有非常深刻的和谐思想。 52和谐课堂。和谐课堂。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环境、生活的环境,存在者多重关系,如: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并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以及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等。余文森指出:“

15、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 ” 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余文森认为,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这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体现。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为教学生,教师必先教自己,以促进学生的学为落脚点,教师自身的教与学在教学中也是同步发展的。教师通过学习,可以汲取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神营养,并把这种精神营养转化为自己工作

16、能力和综合素质,既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又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总之,和谐课堂的根本在于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上“和而不同”的促进学生学习;要点在于处理好需求(学)和给予(教)的关系;难点在于保证教学的长效(影响教师和学生一生) ,也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目标三、课题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构建和谐课堂的新理念、新体系,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提供依据。2具体目标。具体目标。 (1)通过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教学观念,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塑造与创新培养,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从强调知识到注重情感交流、智慧的培养等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与求知偕同发展;(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求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导、中介及决定因素等,力求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形成学校教学的品牌特色。(4)探讨和谐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改变传统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