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3待贾而沽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806379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3待贾而沽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3待贾而沽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3待贾而沽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3待贾而沽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3待贾而沽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3待贾而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3待贾而沽(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说明孔子有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孔子五十多岁时,在鲁国 做过官,但很快就下台了。接着,他开始了漫长的“周游列国”,可最终没有 人重用他。14年之后,他无奈地回到鲁国,重操旧业。再5年,郁郁而终。那岂不是说人不出名,终生遗憾了吗? 所谓人生在世,名利二字。一 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了多少英雄泪!“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 之不立。”这是三闾大夫屈原的恐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 ”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 年。”这已把对“名”的追求推向了极端。至于“功成名就”、“扬名显亲”等,更是铸造着中国读书人

2、的人格心理。 就是孔子自己,如我们在前面已多次谈到的那样, 虽然反复申说“人不知而 不愠”之类的话,但也感叹“没有人知道我啊!”(宪问)不被人知道, 不被人了解,也仍然是孔子作 春秋也是为了“自见于后世”。(孔子 世家)说穿了,正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因此,儒学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欢“令广誉施于身”(孟子语),而只 是反对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罢了。有道是,追名逐利。世不重名 ,则人尽趋利。如此说来,追名倒也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使我们不生活在 一条人人争权夺利的单行道上吧!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孔子教人的中心,都在这个 思想,他说只怕自己无能,没有真才实学,不怕人

3、家不了解自己。只要要求 自己,充实自己。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司马迁写史记,在伯夷列传中 ,特别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孔子说,一个君子,最大的毛病,是怕死了以后 历史上默默无闻,与草木同朽。但是历史留名,谈何容易?我们研究历史哲 学时,常问同学们,脑子里能记得几个皇帝的名字?一个人当了皇帝,就现 实来说,那已经很够了吧!死了以后,不必多久,连名字都被别人忘了,人 生的价值又何在?历代有那么多宰相,民间又记得几个?历代有许多状元, 我们知道了几个?而他们对于历史、对于国家社会贡献了什么?老百姓知道 的少数历史人物,还是靠小说捧出来的,其他大多数的,有谁知道?所以, 后世留名,谈何容易!孔子、释

4、迦牟尼、耶稣留了名。在功业上的历史人物 ,文天祥、岳飞,也是少数;至于其他历史人物,又有几人知道?从这里看 人生,多渺小!在目前很短暂的一段当中去争名,上台去镜头上亮一下,有 什么用?伊藤博文的话不错,求名当求万世名。人谁不好名?看好在哪里。一个人真想求名,只有一途对社会 真有贡献。要历史留名实在太不容易,可是三代以后,未有不好名者, 所以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但好名看什么名。遗臭万年也 是名,但有什么用?真的大名,要对历史有贡献,就太难了。求利之道 也是一样,几十年来,看到那么多朋友,发那样大的财,最后怎样?岂 待下文分解。所以名利之道要看通的。真了解了人生,确定自己究竟走 哪条

5、路才是最重要的,不然就一生很其实,很本分,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不过分的企求。一个真正的君子,都是要求自己,学问也好,一切事 业也好,只问自己,具备了多少?充实了多少?努力了多少?一切成就 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依赖别人,不要因人成事。在内省的修养方面, 只问自己应对人如何,而不要求别人对你如何。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些都是讲君子、知识分子的学问标准。要做到一个君子,必须矜而 不争。“矜”是内心的傲,(骄与傲是两回事。没有真本事,看不起别人,是 骄;有真本事而自视很高,是傲。)傲要傲在骨子里,外面对人不必傲,内 在有气节,穷

6、死饿死可以,绝不低头,这是矜。“群”则是敬业乐群,彼此相 处融洽,但不营私,不走营私的路,走的大公之路。对于人的观察,不要听 了对方一句话说对了,就认为他统统对了;也不要因为对方某一点不好,而 因此不听他的好意见。上面这些话,都地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句话为中心,而引伸出 来的。南怀瑾论语别裁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 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 不食?” 【评析】作为一个修道的人,难道还能任小人祸国殃民,任小人危害人类的 精神世界吗,那一个修炼人

7、的慈悲体现在什么地方?连这样的祸害人类 的小人都坐视不管,那还是一个懂道理的人吗。因此子路不让他去,孔 子说,我难道就像一个匏瓜中看不中吃吗!运用比喻。表现孔子出淤 泥而不染的自信。含有对子路的责难进行申辩的意思,反映孔子心理 上的尴尬和矛盾。表达形象生动,较一般陈述句更有感染力。练习三追寻孔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孔子热心于仕 途,既有“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也有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 人生追求,还有从政的强烈自信。这里最主要的恐怕还是第一点 。正是这种救世的自觉,使他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孜孜不倦地 寻求施展抱负的舞台。这种力求用世的态度,比一般的“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的态度更

8、为积极。圣人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圣人之道,非一家之道, 非一国之道,乃普天下之道也。据乱世而奔小康,小康世而进大 同也。天下大同者,天下各国远近大小若一也。周游列国而不被 用,圣人则藏之矣。圣人将其藏于何处?一曰藏于诗、书 、礼、乐、易、春秋六经,二曰藏于得其真 传之圣徒,三曰藏于其言行,这就是被孔门弟子记录下来的论 语。练习一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第一种解释,朱子把“道不同”理解为道德修养方面的邪与正之间是不能妥 协、合作的,至于说谈判,恐怕不能叫做“谋”。两者就好象走向相反方向的两 种人,他们不可能有共同语言,因此,不可能谋划到一起去。第二种解释,十三经注疏把“道”不同理解

9、为具体的职业技术不同,“各 精其事,不能为谋”。第三种解释,张岱说:天下道理本来就不同,如果能得道,那么,不必强 求完全相同,各自按照所得的“道”去做就行了。这种解释就好比说老子、孔子 、释迦牟尼所得的道不同,但都是得道的人,他们不必互相商量,却可以各自 按照自己所得的道去做。所谓“人各有志,不能强勉。” “道”在这里的外延较广,既指人生志向,也指思想观念和学术主张等。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司马迁感叹说:“道不同,不相为 谋。真是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啊!”这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司马迁又说:“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 屑于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不是说的

10、这种情况呢?”这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 相为谋的典型。卡尔马克思引用过诗人但丁的一句名言,叫做 “走自己的路,让人们 说去吧!” 不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吗? 孔子的自信通过以下方式体现出来:从内容说,一 是将自己直接系于周文王之后,有一种雄视百代的气势 ;二是用归谬法证明自己受命于天,表明自己的命运非 常人所能改变。从形式说,使用两个反问句,增加了不 容置疑的力量。练习二:从政的强烈自信【评析】 阳货提出两个重大的问题让孔子回答。孔子也只能实话实 说,有治世之能而不救民于水火算不上仁,有志参政而又屡次 错过机会不能算明智之举。阳货听后依然没有指责孔子也没有 要求他一定要如何,而是感慨时

11、光流逝岁月不饶人。孔子不好 再说什么,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只能当场表态:好了,我决定 为官从政。至于是否一定付诸行动就另当别论了。也许是孔子的随机应变,也许是孔子的敷衍之词,也许是孔 子的无奈表白。练习二文言常识:给出、收进用同一个词表示的,有以下词:沽、贾、鬻、售、乞、丐、贷、假等。孔子一生 仕途坎坷。但从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封 建统治者就把他的学说定位为“国学”、“正统”,当成统治人民的工 具。孔子也因此世享太庙,千古流芳,加上了“大成至圣文宣王”、 “至圣先师”等头衔,被目为文化的代言人。能享此殊荣,当然与他思想上的成就有关,但更重要是因为其 强烈的宗法制等级观念,和一些有利于

12、封建统治者安定社会的言论 ,如教人民本份的“温、良、恭、俭、让”和“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教臣子忠君的“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和“事君,能致其身 (侍奉君王,可以不惜生命)”;甚至公然愚民的“民可使由之,不 可使知之”。我们假设:如果他主张更富哲理的“王侯将相,宁有种 乎”之类,还会被历代君王重视吗?孔子原梦想做个政客,最后不得志郁郁而终,他哪里知道:自 己无意中做了最成功的文人,在中国历史上博得了如此重要的地位 ,比做个把诸侯强多了。这真是历史跟他开的一个玩笑。这是文人与政治互利互惠取得“双赢”的经典个案。后世附庸当 权者欺世盗名的文人也层出不穷,可随着所处朝代的灭亡,历史总 会还他们

13、真实的面目。儒家思想适用于任何“家天下”的政权,所以 孔子能雄踞文坛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 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 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 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 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 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 任务的人。” 如果不能如愿以偿,我们就怨天

14、尤人,没有用,除了增加别 人的反感或得到一点廉价的同情,除了使自己的心里更增添忧愁 烦恼之外,得不到任何好处。解决的办法在哪里?在于确定自己 到底为什么而学习。一旦学习是为了自我的修养,无论是道德的 修养还是能力的修养,那么,修养好之后,我们可以努力寻找机 会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把我们所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去, 使自己得到充实和自信,使他人也受益。可是,我们能否如愿以 偿,却有时间因素、空间因素、人为因素等等的制约。苏秦首次 拜见秦王,秦王说采用苏秦之说的时机还不到;杜甫有才有德, 但是生逢安史之乱,如何能“致君尧舜上”?我们自我修养好了, 按正道去努力寻求机会了,不能如愿以偿,有何可怨的呢

15、?此时 此刻,我们仍然拥有我们的修养,就好比我们还有一个可以遮风 避雨的“家”,就好比我们仍然拥有我们的珍 宝。千万不要因为一 时的不满而放弃了自己的“家”,不要因为一时没有人欣赏而放弃 自己的珍 宝。这就叫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选择什么样的人来一起完成,非常重要 。好比领兵打 仗,做将军的选择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着胜负。如果有一个人凭着自己的力量和大胆,赤手空拳地要去 和装备齐全的敌人去打仗,也许有成功的可能,但是,终归是冒 险。他个人的失败也影响到你的事业,这样随便冒险的人,能与 之为伍吗?虽然他说“我不怕死”,但这种人只能是空有血气之勇 ,难以成事,而足以

16、坏事,要想成就事业,能与之为伍吗?面对 事情,知道谨慎小心,不掉以轻心,不盲目自大,能够事先谋划 ,不匆忙上阵,不畏缩不前,这样的人,才是能够成就事业的人 ,才是我们可以与之为伍的人。“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 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原文】 143 子曰:“邦有道,危(1)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2)。” 【译文】 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 要随和谨慎。” 【评析】 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当国家有道时,可以直述其言,但国家无 道时,就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祸端。 这是一种为政之道。当然,今天这样的作法也不乏其人,特别是 在一些为官者那里,更是精于此道,这是应当给予批评的。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 ,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 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