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8799042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静宁一中静宁一中 2017201720182018 学年度高二级第二学期期末试题(卷)学年度高二级第二学期期末试题(卷)历历 史史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一、选择题(本题共 2424 道小题,每小题道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4848 分)分)1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C士大夫阶层不断提升对土地的占有权 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2庄季裕鸡肋编载:“朱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

2、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材料反映当时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商业城镇逐渐兴起 D出现了地域性商帮3 水心别集卷二民事上记载:“自汉至唐,犹有授田之制盖至于今,授田之制亡矣。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值) 。 ”这段文字实质A说明宋代均田制开始瓦解 B体现在土地流转中政治与经济因素的消长C反映了租佃制经营已占据主导地位 D说明政府由限制到承认土地流转4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许多历史著作都突出地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 晋书记载有关江南水利兴修之事, 宋书备载北方人口南迁和侨立州郡的情况, 隋书极言扬州之盛,称丹阳“埒

3、(音 li,意,同等、相等)于二京,人杂五方” ,通典记载了江南漕运对于关中的重要性。这说明A北人南迁完成了经济重心南移 B江南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C历史著作带有时代特点的印记 D历史撰述越多越接近历史真相5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2出处论述后汉书杜诗“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汉书元帝纪“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 ;“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

4、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 B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C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 D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6下表为 1843-1850 年间白银与制钱比价波动情况一览表。这些历史现象的出现年代白银兑换制钱文数指数年代白银兑换制钱文数指数184316562312393184721674416216184417241212896184822993417202184520247415151184923549817619184622083616522185022303216686A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B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C加速了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有利于民族工业的

5、发展7下表是 19121947 年中国 22 省农民的身份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A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主力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C战争等因素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D土地集中,农民无地化趋势增强8某学者考察了 36 个传统手工业行业,除了被摧毁的 8 个以外,已有部分手工业行业逐渐采用了机械动力,开始向机器工业过渡。其中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丝织业,在这种过时间合计自耕农半佃农佃农1912 年1004923281931 年1004623311936 年1004624301947 年100422533单位:/%3渡中最典型,出现了一些现代化的大绸厂。这说明A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是欧风美雨的产物B传

6、统手工业发展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C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夹缝中成长的D近代民族企业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清朝规定:在广东地区的外国商船每年每船准带土丝五千斤、二蚕丝五千斤;本国商船每年每船准带土丝、二蚕丝共一千六百斤。清朝在对本国商船准带不超过两千斤生丝出海时,却允许外国商船带出一万斤生丝, “以示加惠外洋之意” 。这一规定A一定程度上捍卫了中国经济主权 B反映出清朝继续实施重农抑商C扼杀外部因素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D体现朝廷“怀柔远人”的方针10以下是“1901 年至 1911 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 ,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源于19011911 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省份

7、总计省份总计省份总计江苏45安徽17奉天5广东24湖北9北京2浙江22四川11陕西2福建17广西8吉林1A地区地理位置的优劣 B近代产业发展的不平衡C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D国际局势演变的不确定111870 年至 1914 年,英国先后出台了失业工人法 、 养老金法 、 国民健康保险法失业保险法 、 国民保险法等法律;此外还针对工资、劳动时间、工伤赔偿等颁布了工厂法、煤矿法、工人赔偿法、最低工资法等。这表明英国A工业化推动福利制度发展 B社会福利制度最为发达C民众生活得到了根本保障 D民主政治惠及社会下层12美国从 1860 年到 1910 年,每一个农业劳动力的平均收获面积由每年 12 英亩增

8、加到23 英庙。小麦生产增长近 3 倍,五米生生产增长 25 倍多,棉花增长约 4 倍。19104年美国农业生产总值高达 90 亿美元,农产品出口占输出总值的 51%这反映出A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 B农业生产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C工业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力 D美国农业生产逐渐走向了多种经营13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 ”这种制度的确立A使劳动力开始集中生产 B开创了精细生产分工的模式C推动了机器生产的

9、普及 D开启了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14在新大陆的金银被大量开采之前,欧洲可用于国际贸易交换的值钱商品很少。后来,欧洲人把美洲出产的白银运到亚洲和欧洲,从亚洲购买商品,转运到欧洲和美洲高价卖出;运到欧洲的白银也被投入到中国市场,以购买丝绸、茶叶和瓷器。这表明( )A欧洲在与东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地位 B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经济联系C贵金属的流入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 D欧洲的原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15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 1600 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经好望角经地中海胡椒100200 万磅300400 万磅丁香、靛蓝、肉豆、药品3565 万磅70100

10、万磅A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C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5161984 年 10 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建立起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商品价格双轨制;2014 年,我国农产品领域实现全部放开,由市场形成价格。这反映出A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C对外开放的立体格局已经形成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凸显17新中国某一时期,电影生产全部由国家下达指标,投入资金,各电影制片厂接受国家任务组织职工进行生产;由政府管辖的发行放映公司收购所有通过电影局审查的影片,并向全国发行放映,各级发行放映

11、机构也都属于全民所有制单位。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经济体制的计划性特征 B “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破坏C苏联对新中国建设的帮助 D公有制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18近代以来,小农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窘态日益显现,致使民间私人借贷和高利贷盛行。1923 年,中国华洋义赈会开始扶持农民组建合作社以寻求突破,发展颇为可观。由此可知近代合作社的探索A依赖封建财团的支持 B解决了农村资金短缺问题C符合农业发展的需求 D照搬了苏联集体农庄模式19下图为中国 19852004 年经济增长率走势图,对此解读最全面的是A经济体制改革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B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经济增长达到最高点AVG(平均):(平均)

12、:9.5%15%12%9%6%3%019851990199520002004(年)(年)6C折射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转型的阵痛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社会共识20下表为 19782009 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据此可知A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B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缩小C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21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中式四合院布局,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但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这体现了A中西合璧成为普遍风尚 B “中体西用”的时代潮流C中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D传统文化失去了活力221865 年李

13、鸿章上书总理衙门主张:“铁路与铜线,事同一律,万难允许” 。1875 年李鸿章正式提出,铁路电报等西方新式物件,要“酌度时势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 。导致李鸿章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A清政府开始自强求富的改革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C西方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加重 D资本输出导致自然经济解体23下表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发展和变迁,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注:1889 年数据系三天平均,1926 年数据为两天平均,所通行的车辆中货车未被计入。A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是汽车项目1978 年1995 年2000 年2008 年2009 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14、133.61557.72253.44761.05153.0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343.44283.06289.015781.017175.0时间(年)人力车(辆)马车(辆)轿子(乘)马(匹) 脚踏车(辆)机器脚踏车(辆)汽车(辆)公共汽车(辆)有轨电车(辆)1889698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7B上海的畜力交通已为电气化交通所取代C人力车是上海唯一沿用下来的交通工具D人力车的大量存在阻碍公共交通的发展24下表为申报的部分纪事,该纪事能得出的结论是,申报A是首家使用美国进口新式印报机的报刊B支持中国共产党反抗国民党的武装斗争C因积极宣传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而停刊D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第第I II I 卷卷(非非选选择择题题)二二、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