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版浙江鸭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8728547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b版浙江鸭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b版浙江鸭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b版浙江鸭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b版浙江鸭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版浙江鸭专用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试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专题十四专题十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0.(2012 浙江文综,17,4 分)1862 年 6 月 26 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 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答案 C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从题干广告中列举的外国杂货可以看出国人崇尚西洋事物,这 反映出当时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故 C 项正确。出现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无必然联

2、 系,故 A 项不符合题意。1873 年中国才开始独立办报,故 B 项错误。广告中的杂货仅体现出“食”和“用”的 变化,未体现出“衣”“住”“行”的变化,故 D 项表述不准确。 11.(2011 浙江文综,17,4 分)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答案 A 注意题干中“民国时期”这一时间限制。“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反映了婚姻 习俗虽已发生变化,但旧式婚姻礼仪仍居主导地

3、位,这说明婚姻习俗变迁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材料并未反映 出“旧式婚礼”“简便节约”的特点,而且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A 项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 9.(2014 北京文综,17,4 分)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 )墙上画作的风格人物的发型 照明手段饮食方式 A. B. C. D. 答案 B 本题以图画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应注意“民国时期”这一 时间,同时仔细观察图画中的人物造型、家具摆设等细节,然后进行解读。图画中人物的发型各异(有长辫和短 发),有电灯。这些都能反映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图画中的饮

4、食方式及墙上画作的风格未能反映出社会 生活的变化。由此分析,B 项正确。 10.(2013 山东基本能力,28,1 分)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 尚是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 D 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 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改革开放以后,西装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 的服装。因此

5、,A、B、C 三项不正确,D 项符合题意。 11.(2013 安徽文综,37,15 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 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 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 “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材料二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 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

6、,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2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 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 “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 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 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

7、的人同 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 年 3 月 8 日)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 别进行辩证解读。(15 分) 答案 (3)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武则天虽有皇帝之尊,却受制于“家天下”政治制度;妇女贞节虽被地方视为道德标准,但妇女身心却遭摧 残;五四前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观念在实践层面有所体现,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仍然不高。 解析 第(3)问第一小问首先从材料中归纳要点,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其他要点。第二小问注意题目要求 “辩证解读”。 12.(2013 重庆文综,14

8、,10 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 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 世纪 80 年代,色 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 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8 分) 答案 (3)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9、。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 文化影响。 解析 第(3)问考查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小问由材料三中“文革”时期服饰的色彩及 20 世纪 80 年 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等信息归纳概括;第二小问由“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 响较大”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思想方面的变化分析原因。考点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5.【加试题】(2013 浙江文综,18,4 分)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 4 000 份左右,半 年后增至 7 000 份,一年后达到 13 000 份,最多时销达 17 000 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

10、的最高纪录。这 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答案 C 新文化运动时才首倡白话文,故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不是通俗性报刊,而是文言政论性报刊,A 错;早 在 19 世纪 70 年代,国人就已开始办报,而时务报在 1896 年创办于上海,B 错;当时中国报刊刚起步,国人需 求量有限,D 错。故选 C。4.(2017 北京文综,19,4 分)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结论 A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B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

11、知识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 C1905 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 D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答案 C 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古代、近现代的科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前人经验 的总结,属于传统科技的总结性著作,且这仅是医学方面的成就,因此由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无 法得出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排除 A 项;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兴趣, 并不能由此得出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排除 B 项;电影的发明是近代科技进步的结果,京剧被拍成电影,3体现了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

12、传播形式,因此 C 项正确;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把它 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尚未得到成功解决,排除 D 项。 5.(2013 天津文综,6,4 分)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 100 多家迅速发展到 500 多家,总销量达到 4200 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 A 武昌起义胜利后,清政府很快土崩瓦解。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建立。1912 年 2月

13、,清帝退位。此时 社会发生剧变,受此影响,人们更加关心时事。材料中报纸的创办数量增加、销量增长正是人们关心社会变革, 希望了解世界变化导致的,故选 A 项。B 项属于报纸迅速发展的可能条件,不是必然原因,可排除;C 项发生在新 文化运动时期,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可排除;D 项与题意不符。 评析 本题考查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 题的关键是从当时社会剧变的影响入手,分析材料内涵解答。 6.(2013 江苏单科,6,3 分)1909 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 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

14、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答案 C 竹枝词前两句认为报纸能够开通民智,功劳很大,说明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故 C 项正确。A 项 夸大了报纸的宣传作用。竹枝词只强调报馆林立,并不能说明其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故 B 项错误。D 项在材料 中无从体现。 7.(2013 四川文综,7,4 分)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由“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得不出“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 星代言”与“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的结论,A 项与 D 项都犯了典型的以偏概全的错误;B 项错在 “崇高的社会地位”;由广告的内容,可知 C 项正确。 评析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读图,要特别注意不能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