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认识论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728418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认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认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认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认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认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认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认识论(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小讨论结合个人的经历或理解,谈一谈你的某个认识或看法是怎样得到的?你又是依据什么来 验证你的认识看法正确与否的。沈括质疑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 荀子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改造世界(大框架)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认识是什么? 认识的本质认识如何发展? 认识的规律认识的最终目标?真理价值教学重点1、认识的来源和本质2、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3、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第一节

2、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本质)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中介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三个 环节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 多重关系。如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等 等。在这多重关系中,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和 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最为根本。实践关系决定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反作用于实践关系。 一方面,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 映对象的过程。另

3、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不断打破客 体的限制,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同时促进客体的进一步 改造、发展和完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 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直接和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例如 中国吃螃蟹的故事,西方吃西红柿的故事)(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从认识的最 终源泉上来说的。(2)具体到每个人或某个人,其知识结构则 往往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和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二、认识的本质二、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又叫反映论路

4、线,认为认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又叫先验论路线,认为 认识先于物质和经验而存在。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笛卡儿“天赋观念论”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黑格尔“绝对理念”(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共同点:都坚持反映论 区别: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 论的对立,即在认识论问题上是否 坚持实践观和辩证法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两个根本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二是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 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论。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

5、世界。列宁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一次能动性飞跃第二能动性次飞跃一次具体的认识过程两次能动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 理性 认识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 实践(一)两次能动性飞跃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含义、基本形式、特点(2)理性认识:含义、基本形式、特点(3)二者的关系 区别 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4)二者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2、两次能动性飞跃(1)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A、原因 a、感性认识的局限性b、认识的最终目标B、条件 a、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b、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十六 字”)这个故事来源于印度。传说印度舍罕王

6、朝的国王打算重赏 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求,这 位聪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大,他拿着一张棋盘,跪在国王面 前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 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 每一个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这样摆满棋盘 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罢。”国王一听,认为这区 区奖赏,微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道:“爱卿,你所求的并不 多啊,你当然会如愿以偿。”说着,他令人把一袋麦子拿到宝座 前。感性认识的局限宰相的要求然而结果怎样呢?按照第一格内放一粒,第二格 内放二粒,第三格内放四粒,还没有放到二十格 ,一袋麦子

7、就已经完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国 王面前来。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地增长得那样迅 速,很快就可以看出,如果要放到第六十四格,即使 拿来全印度的粮食,国王也兑现不了他对西萨班达 依尔许下的诺言了,因为按照宰相的要求,需要有18 ,446,744,073,709,551,615颗麦粒。(即12 22十23十24十263)。每500,000颗为1蒲式尔(1 蒲式尔约为35.2升),由此看来,国王得给西萨班达 依尔四万亿蒲式尔才行。这位宰相所要求的竟是全世 界在两千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小麦!这么一来,国王竟然欠了宰相好大一笔债。国王 为什么会吃这样的亏呢?因为他的感性认识没法告诉 他摆满棋盘究竟需要多

8、少麦粒,即使比他经验丰富, 知识广博的现代人,也不能一下子直接觉察到这个数 量,只有借助于数的概念,通过抽象的数字运算,才 能把握到。由此可见,感性认识是有局限的。第谷、刻卜勒和行星三定律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精 细地观察行星的位置,做了详尽的记录,还把古代流 传下来的星表上的错误一一纠正,积累了大量既丰富 又可靠的感性材料。可惜由于缺乏理论思维,他始终 没有能从这些材料中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却错误地 认为行星围绕太阳转,太阳又绕地球转。后来第谷的助手刻卜勒,对第谷积累的 感性材料进行了艰苦地连贯起来的思索和认真的分析 ,提出了许多假设。起初,他假设太阳绕地球转,所 得的结果误差很大

9、,与观察资料不符。后来改用“日 心说“,假设火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计算的结果仍 不理想。于是,他大胆地假设“火星的运动轨道是椭 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结果与观察资料 相符。就这样,前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经历 了多次尝试和失败,运用了一系列的推理和计算,终 于从第谷积累的感性材料中引出行星三大定律,被誉 为“天空的立法者“。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理智、思维和逻辑等因素。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动机、想象、 幻想、直觉、灵感、猜测、顿悟等方面。文学艺术讲究创作灵感、想象力的发挥 。例如“2+5=?”的故事一些科学理论与发明创造也离不开非理 性因素:例如:激光冷却与捕捉原子技

10、术的 发明、苯环结构的发现,等等。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凯库勒曾长期探讨苯分子的化 学结构。他曾经先后设想出几十种可能的排法,但都 被否定了。有一天,他睡觉刚醒,朦朦胧胧之中他仿 佛看到原子在眼前晃动,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一个 个在扭动着、回转着,像蛇一样,咬住自己尾巴,轻 盈地旋转着。他马上联想起苯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可 能也像蛇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排列,最后首尾连接成 环状。经过进一步的证明,他确定了苯的6边形环状 结构式。 认识的能动作 用,不但表现于从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 识之能动的飞跃, 更重要的还须表现 于从理性的认识到 革命的实践这一个 飞跃。(2)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 实践A、必要性a、认

11、识的根本目的b、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c、实践是检验理性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 造世界的目的。(2)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 实 践B、条件 a、从实际出发,做到一般理论和 具体实践相结合 b、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 过一定的中间环节 c、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 被群众所掌握 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二)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 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 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 性的原因 3、实践中的认识就是主观和客

12、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要避免犯保守(思想和行为落 后于实际)和冒进(思想和行为超 前于实际)的错误。 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循环的内容,都 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 的原因: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 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 限的,所以人的认识活动也是无限的。 这就要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 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避免犯“保守”或 “冒进”的错误。发明家爱迪生,试 验了1600多种材料 ,经历了8000多次 的失败,才找到了 合适的电灯

13、灯丝。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古希腊名言: “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 “ 砍头不要紧 , 只要主义真 。 ”一、真理的含义及其特性 1、含义 2、特性 (1)客观性A. 两层含义 B.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C.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有用就是真理 ”D. 真理一元论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的唯 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 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 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2)绝对性和相对性(分别包含两层含义)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是绝对的 。人类能够获得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 真理,这是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A、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例如对天

14、体的认识:地球、太阳、月球 太 阳系九大行星 银河系 河外星系、总 星系B、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例如对原子的认识:原子 夸克 轻子10亿个星系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每一客观真理都具有的 两重特征,每一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 性,二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真理不断 转化为绝对真理。承认了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 统一,也就表明了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 的。(3)具体性指任何真理都有自 己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 如果超出这些具体规定,“只要 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 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 会变成错误。”(列宁)例如:112,在十进制运算中是正确的,但在 二进制运算中却

15、是错误的。再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平面三角形内角和等 于180,但处于立体几何空间中时,内角和不一定 为180。例如,在双曲面中,内角和小于180;在 球体上时,内角和大于180。所以说,我们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 转移,发展地、全面地把握真理;在运用真 理时,要把它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 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 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 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不 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 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 ,也不见其踪影。这时

16、,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 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 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 朝下沉,你们往下游寻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 ,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 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 。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 我等常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 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 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 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 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 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 那两头石兽。 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