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民族文化的载体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688409 上传时间:2018-07-1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节民族文化的载体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端午节民族文化的载体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端午节民族文化的载体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端午节民族文化的载体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端午节民族文化的载体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端午节民族文化的载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民族文化的载体(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端午节 民族文化的载体端午名称探源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除汉族外,还有满、蒙、藏、苗、彝、畲、 锡伯、朝鲜等约28个少数民族庆祝这个节日。端午节的习俗很早就传入了日本、朝鲜、 越南等国家。 “端”是“正”的意思。一年十二月中阴阳 二气不断循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十二个 卦来表现阴阳二气的循环:复卦(上坤下震) 一阳息阴 代表冬月 建子 临卦(上坤下兑) 二阳息阴 代表腊月 建丑 泰卦(上坤下乾) 三阳息阴 代表正月 建寅 大壮(上震下乾) 四阳息阴 代表二月 建卯 夬卦(上兑下乾) 五阳息阴 代表三月 建辰 乾卦(上乾下乾) 六阳息阴 代表四月

2、 建巳 姤卦(上乾下巽) 一阴消阳 代表五月 建午 遁卦(上乾下艮) 二阴消阳 代表六月 建未 否卦(上乾下坤) 三阴消阳 代表七月 建申 观卦(上巽下坤) 四阴消阳 代表八月 建酉 剥卦(上兑下坤) 五阴消阳 代表九月 建戌 坤卦(上坤下坤) 六阴消阳 代表十月 建亥夏历五月对应地支中的“午”。“巳”、“午”、“未”三个月是夏季,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巳”火的出生状态,“午”火的极盛状态,“未”火的衰墓状态。五月初五是五月的开端,阴阳变化的开始。 端午、初午、端阳、端五: “五”与“午”谐音,“五”字所表达的 意思就是天地之气相交合,与“五”相对应的五行中的“土”又代表着转化与过渡;“端”“正

3、”,五月阳气极盛、阴气开始(初)“端五”亦称“初五”。“五”“午”,五月“午”月,阳气极盛而同时转衰,端五也叫“端阳”。 重五(重午):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天中节:端午是天地之气阴阳转化的过渡点,此前是一 年中阳气由初生到极盛,此后是阴气从初生到极盛。从阴阳二气循环之说来看, 端午“阴阳争,生死分, 血气散”,从科学的角度而言,端午气温逐渐升高,蛇虫蚂蚁都出来了,病毒也滋长起来。所以,民间一直认为五月是凶月,人们要采取某种活动 以顺应阴气将升、万物肃杀的自然规律。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生于五月初五,其父 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五月生子,长与户齐,将 不利其父母”。东汉风俗通义:“五月五日

4、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 为“镇恶”。宋徽宗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 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 瘟”。“长命”、“续命”畏惧恶日对生命所造成的威胁。不仅在实际上制作治病的丸药,在心 理防卫上,也要仰赖五彩丝来抵御那超自然 的鬼魅及兵灾。端午起源之一 逐疫辟邪人与自然的和谐 农历五月是“阴阳争,生死分,血气散”的危机关头,人们要采取某些活动以顺应阴气 将升、万物肃杀的自然规律。“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时为天中节 ,故作种

5、种物辟邪恶。”风土记逐疫辟邪,成为端午节的主要目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 香药,外包以丝布,清 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 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 形状,结成一串,形形 色色。内容物几经变化 ,从吸汗的蚌粉、驱邪 的灵符、铜钱,辟虫的 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 料的香囊。 “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 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 ,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 “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 ,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陈示靓(宋)岁时广记佩香囊:悬艾叶菖蒲: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

6、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 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 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 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五时图”、就是在纸上 画蛇、蝎、蟾蜍、蜥蜴 、蜈公,也称“五毒符” 。据说这五种有毒的生 物只有同时存在时,才 不敢互相斗争,得以和 不共处。所以,挂五时 图就可以防止这些毒虫 作怪。 挂五时图钟馗捉鬼,在江淮地 区,家家都悬钟馗像 ,用以镇宅驱邪。喝雄黄酒 节令门端阳(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悬钟馗像端午起源之二农业文明时代“龙”图腾崇拜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

7、们便开始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 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此外,鳄、蜥蜴、猪、马、熊、鲵、象 、狗、羊、蚕、鸟类,以及云雾、雷电、虹霓、龙卷风、古动物化石等等, 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的融合。 龙自然之神,融合的产物龙自然之神,融合的产物“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 鹰、掌似虎、耳似牛。其实,龙的取材对象 远远不止这9种,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羊、蚕、鸟类,以及云雾、雷电 、虹霓、龙卷风、古动物化石等等,都不同 程度地参与了龙的融合。 红山文化玉雕龙, 此龙是猪、马

8、、 蛇的融合,距今 五千年。 战国龙树纹与天和谐的神物。 良渚文化玉龙,此龙多 取材于牛,距今五千三 百年。 交龙:龙交缠的图象。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 反映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化的融合 佛教中的龙外来宗教的本土化: 北大荒经:“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 乘,具暝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 是谓之龙。” 大集经:“尔时梵释天王、龙王、夜叉等,合掌向 佛作是言悉共守护。” 大云轮请雨经“天龙八部赞”; 善见论载:“龙者,长身无足”;慈云天竺别集:“天龙,一鳞虫耳,得一滴水, 散六虚以为洪流”; 海龙王请佛品:“海龙王诣灵鹫山,闻佛说法, 信心欢喜,欲请佛至大海龙宫

9、供养,佛许之”。 地藏经中记载有众多的龙来听佛讲经说法,妙法莲华经中不但记载有众多的龙王、龙子、龙女来听经 ,而且在第四卷提婆达多品第十二的末尾处还记载,就在释 迦牟尼讲法华经的法会上,娑竭罗龙王有个聪慧的龙女成佛 了。天龙八部见了,心大欢喜,悉遥礼敬龙女所成的佛。在第七卷陀罗尼品第二十六记载:持国天王和毗沙门天王在佛面前 发誓愿拥护受持此经的法师,并各说了一个保护法师的神咒 。这是欲界第一层天-四天王天里的两个天王,属于天龙八部的统帅,龙要受四天王的指挥,天王誓愿护法,其部下的 龙也就有护法的任务。融合意味着凝聚、团结、协作、合力。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融合的过程,融 合龙参与、伴随、见证

10、、标志了这个过程。龙精神之一 融合,兼容、包容、综合、化合 龙通天神兽,沟通“人”与“天”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古代,五月江 河涨水,人们不能解释这种自然现象,就以为是龙 在操纵,而农作物的丰收与否主要取决于天气,于 是人们就把希望寄托在龙的身上,五月祭龙,祈祷 一年风调雨顺和行舟安全。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 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国土炎旱, 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 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 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龙 王之职: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 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山有山龙王

11、,海有海龙王,江河湖泊、潭 渊溪涧、泓池井泉,大凡有水的地方,都有 龙神驻守,龙王庙也就到处可见了。每遇久 旱不雨的年月,百姓举行隆重的祈祷龙神的 活动。龙王庙图龙的神性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示威。 人们通过和“龙”沟通,实现与“天”对话,表示自己对神秘莫测的、难以抗衡的自然 力、自然界的理解、畏惧、诚敬和企盼。人与大自然风雨与共、甘苦同行,体现着 中国圣哲“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着先民对天道的理解、对大自然的敬重。龙精神之二:天人合一谐天龙扬头挺胸、瞠目振鳞夏商周时期神秘抽象的“ 夔龙”商代夔龙 春秋战国与秦汉之际粗 犷雄健的“飞龙”汉代飞龙 唐代行龙南北朝龙纹魏晋隋唐刚

12、柔并存的“行龙”宋元明清复杂华丽的“黄龙”现代的“奋进”龙中国龙的历程是不断开拓、发展、吸纳、创新的历程。 龙总是以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合作争先的龙舟竞渡龙精神之三昂扬奋进,合作竞争遍布水乡各地的龙舟竞渡,人人努 力,龙龙争先,是龙的团结、奋进 的典型的外化形态。龙行云布雨、造福众生伏羲女娲龙身像(汉 代画像石)传说中帝王与龙“伏羲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史记三皇本纪中华民族龙图腾的 最早印迹。龙以行云布雨、司水理水、造福众生为天职。 伏羲画八卦、结网罟、造甲历;女娲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炎帝肇始农业、发明医药;黄帝制陶造车、分土建国,乘龙升天、应龙助黄帝战胜蚩尤

13、;夏禹治水,有神龙以尾巴画地成河道,疏导洪 水,“尽力沟洫,导川夷岳”,三过家门而不入;“二月二,龙抬头”,人们炒玉米,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龙精神之三积德行善,造福黎民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 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 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 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 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龙的国度” 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舟竞渡、挥舞巨龙便是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 。勇士斩孽龙(汉代画像砖) 除恶扬善发洪施旱,给老百姓带来灾难、祸害的 龙被称为孽龙、恶龙、毒龙、歹龙、妖龙

14、等。往往被 明君贤臣、英雄俊杰降服、斩杀。 龙是帝王统治的 化身(君王“龙 子”)。汉高祖刘邦,是其母梦 见与赤龙交配而 怀孕出生。端午起源之三 追念先人传承忠、孝,凝聚亲情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开会,纪 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 哥白尼、拉伯雷、何塞马蒂。纪念屈原追念他爱国情怀、对文学的贡献;追怀他高尚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追念他对百姓怀抱的深切同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追念他对理想的不懈追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纪

15、念伍子胥伍子胥:春秋时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吴王夫差因听 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 。伍子胥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 城门上,看越国军队入城灭 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初五投 入河中。 “伍胥神不泯,凭此发威名” 范仲淹和运 使舍人观潮次韵曹娥:东汉上虞人 ,父亲溺于江中, 数日不见尸体,当 时孝女曹娥年仅十 四岁,昼夜沿江号 哭。过了十七天, 在五月五日也投江 ,五日后抱出父尸 。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 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 于立身”。 ”。曾子曰 “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 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百善孝为先”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粽子飘香 悠久多彩的饮食文化据记载,早在春秋时 期,用菰叶(茭白叶 )包黍米成牛角状, 称“角黍”;用竹筒装米 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 水浸泡黍米,因水中 含碱,用菰叶包黍米 成四角形,煮熟,成 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包粽子的原 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煮熟的粽子称“益智 粽”。 “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 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晋周处岳阳风土记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肉、板栗、红枣、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