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陈澄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664538 上传时间:2018-07-19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陈澄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陈澄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陈澄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陈澄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陈澄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陈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陈澄(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 陈陈 澄澄走进高中地理新课程走进高中地理新课程 二五年七月 南京一、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期研究 三、高中课程总体结构 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五、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 六、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 七、新课程的实施 一、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订背景-地理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素质教育的需要地理科学的发展-地理课程标准研制进程-地理课程标准的体例素质教育的时代需要“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口号或者任务早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提出。( 以上海高考单独命题、一期课改为发端)但“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 不够明显,尚未取得

2、突破性的进展”。( 李岚清)“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 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 陈至立)素质教育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还没有构建一套符合素质教育要 求全新的课程体系。以往课程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地理科学的新发展 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 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2. 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3. 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4. 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机理和调控研究5. 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 地理学研究的趋势1. 人文地理和自

3、然地理高度综合2. 深化微观研究、注重成因和机理变化3. 拓展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4. 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进程通过招标投标的形式产生课程标准研制组召开了十三次大型工作会议广泛征求意见 专家院士审议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人员 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所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比乐中学 陕西西安教研室地理课程标准研制进程通过招标投标的形式产生课程标准研制组召开了十三次大型工作会议广泛征求意见 专家院士审议地理课程标准的体例课程标准名称的由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区别课程标准的

4、体系结构课程标准名称的由来我国最早采用的课程标准是1912 年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以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了约40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学习苏联改用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作为学校教育的 主要文件 课程标准这一名称更为准确,其 内容也更丰富,涉及领域更广泛地理课程标准相对于地理教学大纲的区别1.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象教学大纲和教材那样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 课程标准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象教学大纲那样是最高的要求3. 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是清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象教学大纲那样相对笼统、模糊的描述4. 教师应成为地理课程的积极开发者、设计者而不只

5、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执行者5. 课程标准的范围涉及: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 而不仅仅只是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第一部分 前 言 课程性质 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必修 选修 课程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课程标准的体系结构一、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期研究 三、高中课程总体结构 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五、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 六、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 七、新课程的实施 教育现状的调研(高中)调查范围:北京、辽宁、江苏、广东、

6、 黑龙江、江西、广西、河北 、 山西、宁夏等10个省(直辖 市、自治区)样本数量: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样本 14036名、教师样本1650名 、 校长样本158名调查时间:2002年15月二、课程标准研制的前期研究国际地理课程比较研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 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地理课程标准研究 国内地理课程现状研究课程设置历史回顾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地理课程设置 地理学习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 社会及科技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地理学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地理课程体系结构研究 (共6个子课题)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的前期研究 适当增加地理课的课时 设置呈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地理课程 打

7、破学科体系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标准知识要点粗化和说明及教学要求细化 减少教学内容的主题以便增加单元教学时间 利用探究式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方式促进我国 地理学习方式产生突破 建立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国际地理课程比较研究的启示地理课程体系结构研究设想一文科地理理科地理设想二 必修地理:方案1系统地理方案2专题地理选修地理:方案1分层选修方案2分类选修方案3分区选修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的前期研究一、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期研究 三、高中课程总体结构 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五、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 六、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 七、新课程的实施 高中课程总体结

8、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科 目模 块普通高中课程的学分结构选修 I 各个学科的选修模块 选修 II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一、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期研究 三、高中课程总体结构 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五、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 六、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 七、新课程的实施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谋求:基础性 时代性 选择性的完整、和谐、统一 . 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发展.社会中心主义 学科中心主义 儿童中心主义学生素质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发展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素 质.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

9、和谐统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基础性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 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因此,高中 地理课程必须具有很强的基础性、经典性和继承 性,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 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 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这 一点是最基本的。 当然,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不仅要体现社 会需求的基础,还要体现学科和学生发展的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时代性 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先进性、 时代性和一定的超前性,要反映当前地理 科学的发展趋势,体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 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强调地理信息技术的 应用。 同样,高

10、中地理课程的时代性不仅是 指学科,也是指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时 代性。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指导思想选择性 高中地理课程还应该具有多样性、选择 性,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 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 不同的学习需要。 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来看,增强高中课程 的选择性是顾及学生特点的一条快捷、有 效、合理的途径。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来选 择他们喜爱的课程。一、地理课程标准制订的背景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前期研究 三、高中课程总体结构 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五、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 六、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 七、新课程的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 构建21世纪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 1.

11、人地关系理论发展的历程 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现 3. 地理学科应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育的主渠道 4.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构建高中 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从洪堡、李特尔拉采尔从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或然论、适 应论、协调论人地关系论发展轨迹说明了人类对此认识的 深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 出现使得人地关系的各种理论显示出其一定的 局限性 ( 科技的飞速发展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 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剧增对自然资源的滥采滥用 自然资源的短缺和退化 )人们关于人地关系的认识正处于一个变革的 阶段. 人地关系论的演变由于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不 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以往

12、所走过的历程,总结 过去依赖无限制地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发展经 济,以及“先污染,后治理”“吃祖宗饭,断子 孙路”,所带来的严重教训。这些问题如不解决,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 ,并将贻害子孙后代。“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经 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是人类对待地 理环境认识及人类发展观的升华和革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端环 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两个里程碑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国21世纪议程的颁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1.何祚庥院士:人类不必敬畏大自然(环球杂志)2.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

13、雄:人的尊严是第一位的(北京新京报)3.复旦大学周振鹤:天行有常,无需敬畏自然(北京新京报)1.黄波:请何先生三思其言(上海文汇报)2.北京科学哲学、科学史学者田松:人的 尊严何以体现(北京新京报) 3.北京市中学生馨儿:敬畏大自然是科学常识(北京新京报)葛剑雄如是说(文汇报2005年2月28日第11版):目前已知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并不是发生在 工业化以后,也不存在越来越严重的规律。大量的事实说明,造成自然灾害或非正常现象的 主要原因,并不是人类活动。黄河已知的最大洪水发生在清朝道光年间( 流量达3.23.6万立方米/秒),比解放后(最高1.8 2.1万立方米/秒)要高得多。明朝嘉靖年间陕

14、西华县地震死亡近100万人 ,远超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人)。三四千年前我国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要比 现在高得多。关于动物的权利问题,我就百思不得其解, 有些说法是无法证明、无法操作的。 我们的观点:是否应 “敬畏自然” 这个问题可以让专家、哲学家们去研究、去争论。但在目前、在我们中国、在广大民众心目中,须树立的信念是人类应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善待资源、善待动物,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奉行 “以人和自然为本”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全球性的全民战略,它的 实现必须依靠全民参与。对未来的国家建设者、 目前的高中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分必要。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 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学涉及的自然、 人文等各个领域几乎都跟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相 联。可以说,在基础教育所有的学科之中,地理 课程是最适宜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科。地理学科从全球的角度、宏观的角度、综合 的角度、区域的角度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地理 学科应该、也能够成为中小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 主渠道。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的主渠道人地关系人文地理学地地关系自然地理学人人关系社会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则全面地涵盖了资源、人 口、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如果能得 到切实、全面地实施,对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 诸多全球性重大问题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