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3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623863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7.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3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3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3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3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3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3(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四 章 微生物的代谢2新陈代谢(metabolism)简称代谢,泛指发生在 活细胞中的各种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合成 代谢(anabolism)的总和、分解代谢酶系 复 杂 分 子 (有机物)简单分子+ ATP + H 合成代谢酶系3第一节 微生物的产能代谢产能代谢是指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连续的 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最初能源有机物化能异养菌日 光光能营养菌无机物化能自养菌通用能源(ATP)能量代谢是新陈代谢的核心问题4(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生物氧化的形式包括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和失 去电子3种;生物氧化就是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 化反

2、应;生物氧化的过程有脱氢(或电子)、递氢(或电 子)、和受氢(或电子)3个阶段。5产能(ATP) 生物氧化的功能: 产还原力H 产小分子中间代谢物呼吸 生物氧化的类型: 无氧呼吸 发酵6发酵(fermentation)是指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不经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一内源氧化性中间代谢产物的一类低效产能反应。在发酵工业上,发酵是指任何利用厌氧或好氧微生物来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类生产方式。定义:7一、发酵(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糖酵解(四种途径)1、EMP途径2、HMP途径3、ED途径4、磷酸解酮酶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81、EMP途径第一阶段只是生成两分

3、子的 主要中间代谢产物:3-磷酸甘 油醛与磷酸二羟丙酮。此阶段 的反应并不涉及电子转移;第二阶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释放能量合成ATP,同时形 成两分子的丙酮酸。 9EMP途径提供 ATP和NADH102、HMP(戊糖磷酸途径 )大多数好氧和兼性厌氧菌都存在HM途径, 且往往与EMP途径同时存在。11HMP途径的重要意义n为核苷酸和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戊糖-磷酸。 n产生大量NADPH2,一方面为脂肪酸、固醇等物质的合成提供还原力 ,另方面可通过呼吸链产生大量的能量。 n与EMP途径在果糖-1,6-二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处连接,可以调剂戊 糖供需关系。 n途径中的赤藓糖、景天庚酮糖等可用于芳香

4、族氨基酸合成、碱基合成 、及多糖合成。 n途径中存在3-7碳的糖,使具有该途径微生物的所能利用利用的碳源 谱更为更为广泛。 n通过该途径可产生许多种重要的发酵产物。如核苷酸、若干氨基酸、 辅酶和乳酸(异型乳酸发酵)等。 nHMP途径在总的能量代谢中占一定比例,且与细胞代谢活动对其中间 产物的需要量相关123、ED途径13 2- 酮 -3- 脱氧 -6- 磷酸葡萄糖酸( KDPG )裂解为丙酮酸和 3- 磷酸 甘油醛是有别于其它途径的特征性反应。 2- 酮 -3- 脱氧 -6- 磷酸葡萄糖酸醛缩酶是 ED 途径特有的酶。 ED 途径中最终产物,即 2 分子丙酮酸,其来历不同。 1 分子是由 2-

5、 酮 -3- 脱氧 -6- 磷酸葡萄糖酸直接裂解产生,另 1 分子是由磷酸甘油 醛经 EMP 途径获得。这 2 个丙酮酸的羧基分别来自葡萄糖分子的第一 与第四位碳原子。 1mol 葡萄糖经 ED 途径只产生 1 mol ATP ,从产能效率看, ED 途 径不如 EMP 途径。 ED 途径的特点是:这条途径是在研究嗜糖假单胞菌的代谢时发现的,所以简称为ED途径。144.磷酸解酮酶途径明串珠菌进行异型乳 酸发酵过程中分解己 糖(HK)和戊糖(PK) 的途径15酵母菌发酵葡萄糖产生乙醇n一型发酵:终产物为乙醇n二型发酵:生成甘油n三型发酵:终产物为甘油、乙醇、乙酸乳酸菌发酵葡萄糖产生乳酸n同型发酵

6、:通过EMP途径仅产生乳酸的发酵n异型发酵:通过HMP(PK)途径产生乳酸、乙醇、 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的发酵n双歧发酵:双歧杆菌发酵葡萄糖产生乳酸16由EMP途径中的丙酮酸出发的发酵:乙醇发酵(一型发酵)、同型乳酸发酵、丙酸发酵、 2,3-丁二醇发酵、 混合酸发酵、丁酸型发酵通过HMP途径的发酵:异型乳酸发酵通过ED途径进行的发酵:细菌的酒精发酵(异型酒精发酵)常见的发酵种类:17葡萄糖3-磷酸 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2( 1,3-二-磷酸甘油酸 ) 2乳酸 2丙酮酸同型乳酸发酵2NAD+ 2NADH4ATP4ADP2ATP 2ADPLactococcus lactis 乳链球菌Lactobacil

7、lus plantarum 植物乳杆菌18三、HMP途径异型乳酸发酵 凡葡萄糖经发酵后除了主要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和 CO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菌株有:肠膜明串珠菌、乳脂明串珠菌、短乳杆菌、两歧双 歧杆菌等。经典途径双歧杆菌途径利用葡萄糖:乳酸、乙醇、CO2、H2O利用核糖:乳酸、乙酸、 H2O利用果糖:乳酸、乙酸、 甘露醇、 CO2利用葡萄糖:乙酸、乳酸19葡萄糖6-磷酸 葡萄糖6-磷酸葡 萄糖酸5-磷酸 木酮糖 3-磷酸 甘油醛乳酸乙酰磷酸NAD+ NADHNAD+ NADHATP ADP乙醇 乙醛 乙酰CoA2ADP 2ATP-2H-CO220双歧发酵:磷酸己糖解酮途径2葡萄糖2葡

8、萄糖-6-磷酸6-磷酸果糖 6-磷酸-果糖2木酮糖-5-磷酸2甘油醛 -3-磷酸 2乙酰磷酸2乳酸2乙酸乙酸磷酸己糖解酮酶磷酸己糖解酮酶戊同EMP逆HMP途径4-磷酸-赤藓糖 乙酰磷酸乙酸激酶21同型乳酸发酵与异型乳酸发酵的比较类型途径产物产能/葡萄糖菌种代表同型EMP2乳酸2ATPLactobacillus debruckii异型 HMP (WD)1乳酸 1乙醇 1CO21ATP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异型 HMP (WD)1乳酸 1乙酸 1CO22ATPLactobacillus brevis22v酵母菌(在pH3.5-4.5时)的乙醇发酵脱羧酶 脱氢酶丙酮酸 乙

9、醛 乙醇v细菌(Zymomonas mobilis)的乙醇发酵通过ED途径产生乙醇,总反应如下:葡萄糖+ADP+Pi 2乙醇+2CO2+ATPv细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的乙醇发酵通过WD途径产生乙醇、乳酸等,总反应如下:葡萄糖+ADP+Pi 乳酸+乙醇+CO2+ATP酒精(乙醇)发酵23细菌的乙醇发酵葡萄糖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3-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丙酮酸乙醇 乙醛2乙醇2CO22H2H+ATP2ATP菌种:运动发酵单胞菌等途径:ED24混合酸发酵v概念:埃希氏 菌、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属的一 些菌通过EMP途 径将葡萄糖转变 成琥珀酸、乳酸 、

10、甲酸、乙醇、 乙酸、H2和CO2 等多种代谢产物 ,由于代谢产物 中含有多种有机 酸,故将其称为 混合酸发酵。葡萄糖琥泊酸 草酰乙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乳酸 丙酮酸乙醛 乙酰 CoA 甲酸乙醇 乙酰磷酸 CO2 H2 乙酸丙酮酸甲酸裂解酶乳酸脱氢酶甲酸-氢裂解酶 磷酸转乙酰酶乙酸激酶PEP羧化酶乙醛脱氢酶+2HpH 6.225鉴别肠道细菌的试验v产酸产气试验: Escherichia与Shigella在 利用葡萄糖进行发酵时,前者具有甲酸氢解酶,可在产酸的同时产气,后者则因无此酶,不具有产气的 能力。v甲基红试验:大肠杆菌与产气气杆菌在利用葡萄糖进行发酵时,前者可产生大量的混合酸,后者 则产生大

11、量的中性化合物丁二醇,因此在发酵液 中加入甲基红试剂时,前者呈红色,后者呈黄色 。26鉴别肠道细菌的V.P试验鉴别原理缩合 脱羧 2丙酮酸 乙酰乳酸 乙酰甲基甲醇碱性条件二乙酰(与培养基中精氨酸的胍基结合)红色化合物27大肠杆菌:产气杆菌:V.P.试验阳性 甲基红试验阴性V.P.试验阴性 甲基红试验阳性28(二)递氢和受氢29(三)电子传递与氧化呼吸链一、电子传递过程电子传递过程包括电子从还原型辅酶上通过 一系列 按照电子亲和力递增顺序排列的电子载体所构成的电子传 递链传递到氧的过程。需氧细胞内糖、脂肪、氨基酸等通过各自的分解途径 ,所形成的还原型辅酶,包括NADH和FADH2通过电子传递途

12、径被重新氧化。还原型辅酶上的氢原子以质子形式脱下, 其电子沿着一系列的电子载体转移,最后转移到分子氧。 质子和离子型氧结合成水。在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出的大 量自由能则使ADP磷酸化成ATP。http:/ %F4%CE%FC%C1%B430MH2 NAD FMN C0Q b (-0.32v) (0.0v)C1 C a a3 O2 H2O(+0.26) (+0.28) (+0.82v)呼吸链中NAD+/NADH的E0值最小,而O2/H2O的E0值 最大,所以,电子的传递方向是从NADH 。电子传递伴随ADP磷酸化成ATP全过程又称为 氧化呼吸链。31电子传递部位:电子传递链在真核细胞发生在线粒体内

13、膜上 ,在原核细胞发生在质膜上。成员 :呼吸链电子载体主要有:NAD+、黄素蛋白 、辅酶Q 、铁硫蛋白、铜原子、细胞色素等。 321、NAD+即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是体内很多脱氢 酶的辅酶,连接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2、黄素蛋白:含FMN或FAD的蛋白质,每个FMN或 FAD可接受2个电子2个质子。呼吸链上具 有FMN为辅基的NADH脱氢酶,以FAD为 辅基的琥珀酸脱氢酶。 333、辅酶Q:是脂溶性小分子量的醌类化合物,通过氧化和还原传递电 子。有3种氧化还原形式即氧化型醌Q,还原型氢醌(QH2)和介于两者之者的自由基半醌(QH)。 4、铁硫蛋白:在其分子结构中每个铁原子和4个硫原子结合 ,通过

14、Fe2+、Fe3+互变进行电子传递,有FeS、2Fe- 2S和4Fe-4S三种类型 345、铜原子:位于线粒体内膜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上,形成 类似于铁硫蛋白的结构,通过Cu2+、Cu1+的变化传 递电子。 6、细胞色素:分子中含有血红素铁,以共价形式与蛋白 结合,通过Fe3+、Fe2+形式变化传递电子,呼吸 链中有5类,即:细胞色素a、a3、b、c、c1, 其中a、a3含有铜原子。 35葡萄糖经不同脱氢途径后的产能效率的特点和差别36根据脱氢后,递氢过程,尤其是受氢体的不同,生物氧化 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371、呼吸(respiration)又称好氧呼吸,其特点是底物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经完整的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了水并释放出ATP形式的能量。是一种最普遍又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或产能方式.38TCA循环392、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又称厌氧呼吸,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