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8622536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PT 页数:188 大小:17.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1页
第1页 / 共188页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2页
第2页 / 共188页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3页
第3页 / 共188页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4页
第4页 / 共188页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_第5页
第5页 / 共1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 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 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 的基本的观点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

2、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 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实 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的内涵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 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工业实践农业实践科研实践实践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 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 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 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 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 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中介(手段)是指将主体(实践主体、认识主体

3、)和客体现实地联系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认识中介系统由物质性认识工具、观念性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统的语言工 具组成。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这是实 践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这是认 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4.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认识客体中得到的 美感(体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审美关系)认识系统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如下: 在认识系统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信息相互作用为其基本特征。 在认识系统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既

4、具有 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在认识系统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除了二者之 间的认识关系以外,还渗透和包含着主体和客体 之间的价值关系、审美关系等多种关系。认识系统结构的进化与发展 认识的主体通过中介而和认识的客体发生相互作用,这三个子系统以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构成动态发展和演化的认识活动系统。 认识系统不是自我封闭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它在动态的演化当中实现着自身的进化与发展。 认识系统结构形成、进化与发展的秘密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主、客体的关系 (从从根本上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说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 )认识 实践主体中介客体客体主体化人对物质世界实

5、践把握的基本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 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你 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 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 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 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手耕牛耕机耕农牧业生产丈量土地 建筑、手工业战争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改革开放实践需要天文学 数学 力学生态科学 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认识产

6、生孙子兵法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其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 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 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其二,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结绳记事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 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 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算盘电脑显 微 镜天 文 望 远 镜物质工具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观念 工具语言 工具柴门霍夫世界语言民族语言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1)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3、实

7、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徐 悲 鸿 画 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陆 游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名人名言社会一旦有技术 上的需要,这种需 要就会比十所大学 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恩格斯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名人名言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你你要有要有知识,你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梨子,亲口尝一尝。毛泽东毛泽东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更远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 膀上。牛顿?从书本上得到的间 接经验

8、是否也是通 过实践得到的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也 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也是宝贵的。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 麦哲伦 航海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哲学家们只是用 不同的方式解释 世界,问题在于 改变世界。马克思比较与区别 认识的任务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即达到理性认识。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 界,此外再无其他目的。 1 1、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

9、路线:、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是“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路线的路线 ,主张,主张 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这物质引起感觉、思想、从客观到主观,这 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一是“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主张感觉、,主张感觉、 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这是唯心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这是唯心 主义认识路线。主义认识路线。(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

10、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2 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古希腊最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的。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

11、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完全被动的过程。约翰 洛克的“白板说”只从直观的客体一方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把认识的产生简单地看作是主体接受对象的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把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完全颠倒了。在这样的认识论理论中,认识主体的作用被完全排除在哲学家的视野之外。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3 3、唯心主义先验论、唯心主义先验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 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 、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 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 世界的;人们关于

12、理念世界的知 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 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 们回忆起来。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 的启示或绝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 来的。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 生的,是“内正反省”的结果,即认为是自己 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孟轲认为“人之所不 学而能者,其良能 也,所不而知者, 其良知也。” 他说:“仁、义、礼 、智,非由外我也 ,我固有之也”。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贝克莱的唯心主义经 验论的认识论理论可 以概括为三个相互联 系的命题:“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原是 一 种东西”3 3、唯心主义先验论、唯心主义

13、先验论(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不同回答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 它认为在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 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荀子 唯物主义可知论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知之 ” ,而是“求之而后 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 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 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凡以知,人之性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 费尔巴哈 自然界是一 本不隐藏自己的 大书,只要我们 去读它,

14、我们就 可以认识它。唯物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对认识的回答不可知论对认识的回答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被我们认识的理论。 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否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这种观点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并为信仰主义保留了地盘。 他们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英国哲学家大卫 休谟认为 ,感觉是我们唯一知道的东西 ,他同时认为没有理由断定感 觉是对外界物质对象的反映。 他说:人心中从来没有什么别 的东西,只有感觉,而且人心 也不能经验到这些感觉与物象 之间的联系。因此,外界物是 否存在?外界物又是怎样的? 这些问题我们都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不可

15、知论”休 谟康德的“不可知论”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能被我们认识的。康 德1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能动反映的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能动反映的观点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并点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并 科学地说明了被唯心主义所抽象发展了的科学地说明了被唯心主义所抽象发展了的 主体能动性思想。主体能动性思想。2 2、马哲以能动反映的观点从根本上驳、马哲

16、以能动反映的观点从根本上驳倒了形形色色的不可知论,指出以实践为倒了形形色色的不可知论,指出以实践为 基础的认识活动是人与世界相统一的基本基础的认识活动是人与世界相统一的基本 环节。环节。(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建立 实现了认识论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马克思(1 1)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把认识主体看成一种生物性的自把认识主体看成一种生物性的自 然存在物,把人产生认识的过程看然存在物,把人产生认识的过程看 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 刺激的过程。抹煞了认识的社会性刺激的过程。抹煞了认识的社会性 、主动性和能动性。、主动性和能动性。3 3、马哲以能动的反映论,彻底克服了、马哲以能动的反映论,彻底克服了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其一,与旧唯物主义其一,与旧唯物主义离开社会实践和人的离开社会实践和人的 历史发展历史发展来理解人的反映不同,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