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功能监测新进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621582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2.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系统功能监测新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循环系统功能监测新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循环系统功能监测新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循环系统功能监测新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循环系统功能监测新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循环系统功能监测新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系统功能监测新进展(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CU见闻美国犹他大学医学中心ICU 津巴布韦中央医院ICU瑞典ICU中国台湾长庚医院ICU循环系统功能监测新进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科 郭 曲 练循环系统功能监测概述量性指标 Quantitative Monitoring ParametersnBP HRnCVP 酸碱平衡nHB COn氧耗动脉氧分压n尿量n血氧饱和度n 胃肠二氧化碳循环功能评估的指标循环系统功能监测概述质性指标 Qualitative Monitoring Parameters n皮肤黏膜颜色n毛细血管充盈时间n脉搏强度n颈静脉充盈n意识状态n心电图循环功能评估的指标循环系统功能监测概述血液动力学含义 通过有创或无创的手段

2、对各种 压力,波形,心排血量,动静脉血 气,氧合等数据进行测量和分析以 判断病人的循环功能状态。循环系统功能监测概述n心电图监测n血压监测n中心静脉压监测n心输出量监测n组织灌注监测监测内容循环系统功能监测概述n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non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n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血液动力学监测方法循环系统功能监测概述n分析数值的连续性变化,单次数 据远远没有数据的趋势有意义。n多项指标综合评估,没有一项指 标可以单独说明病人的循环情况 在监测中获得的。n结合症状,体征综合判断应该注意:循环系统功

3、能监测概述监测技术发展趋势BP CVP 无创CO HR PAWP TEE 食道超声 ECG 有创CO 组织灌注监测如 PrCO2(局部CO2)一、ECG监测n发现可能影响到血流动力学的过缓或 过速心率。n发现致命及潜在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心率与心律的监测心肌缺血监测一、ECG监测n常规ECG监测n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n远程心电监测 二、动脉血压监测n血容量n血管壁弹性n血液粘滞度n组织器官灌注n心脏氧供氧耗n 微循环 反映心排量,外周血管阻力有关因素:二、动脉血压监测n无创血压监测n有创血压监测监测方法二、动脉血压监测n手动测压法:Korotkoff音听诊n自动无创血压测定应用:震荡计

4、法测量无创血压监测方法血压计袖带的选择袖带宽度为肢体周长的40%(新生儿50%)二、动脉血压监测有创血压监测技术n能反映整个心动周期的血压变化n优点: 测量结果更可靠n缺点: 较多并发症发生二、动脉血压监测有创血压监测技术n桡动脉 首选途径 Allen 试验 n肱动脉n尺动脉n足背动脉n股动脉 测压途径:有创血压监测技术二、动脉血压监测有 创 血 压 监 测 技 术二、动脉血压监测有创血压监测技术血管阻塞-血栓或栓塞n无菌操作n减少损伤n肝素冲洗n合适套管针n末梢循环欠佳立即拔除并发症的防治三、中心静脉压监测n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压力n反映右心前负荷右心室充盈压静脉外壁压静脉内壁压静脉毛细血

5、管压组成部分:三、中心静脉压监测n右颈内静脉n锁骨下静脉n颈外静脉n股静脉测压途径:三、中心静脉压监测三、中心静脉压监测压力转换器的归零点和左心房的位置必须再 同一水平面上,否则对压力值的影响很大三、中心静脉压监测n反映右心室的前负荷n反映循环容量n反映心脏泵血功能n反映右心室的功能、瓣膜问题、肺高压n反映心脏周围压力:心包炎症、心包填 塞、气胸n间接反映左室功能:左心衰的晚期表现三、中心静脉压监测ECG引导放置中心静脉导管三、中心静脉压监测ECG引导放置中心静脉导管三、中心静脉压监测ECG引导放置中心静脉导管三、中心静脉压监测ECG引导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四、肺动脉导管监测四、肺动脉导管监测n1

6、929年德国Frossmann首次在自身放置肺动脉 导管,获得1956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奖。n1970年以来超过4500万条的Swan-Ganz导管被 使用。Chest 2002; 121: 2009-2015n有一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加护病房医师还是以右 心房压和肺动脉契压作为给液的基准。Intensive Care Medicine 1998; 24:147-151四、肺动脉导管监测n上腔或下腔颈脉右房右室 肺动脉主干肺动脉压左右肺 动脉分支肺小动脉嵌压n迅速进行各种血流动力学监测四、肺动脉导管监测四、肺动脉导管监测四、肺动脉导管监测nARDS的诊治n扩容监测n监测血管活性药物应用n估计急性心

7、肌梗死的预后n区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肺水肿n各种大手术围术期适应症四、肺动脉导管监测n心律失常n气囊破裂n肺动脉破裂出血n其他并发症四、肺动脉导管监测n许多文献仍然证明肺动脉导管对于处理循环的问 题(circulatory disorders)有实质的帮助。n但对于肺动脉导管是否对病人的存活率有帮助, 则缺乏控制良好的研究评估证实。n肺动脉导管所提供的热稀释法(thermodilution) 在现在仍然是所有方法中的黄金标准(gold standard)。 四、肺动脉导管监测n将肺动脉导管提供的信息主要辅助用于处理临床相关问题。n不能仅依赖肺动脉导管所提供的数值作为治疗的依据,需要结合病人情况综

8、合判断。五、心输出量监测n温度稀释法n部分二氧化碳重吸入法n锂稀释法 n心阻抗血流图n超声技术 nMRI评价心功能 方法1.温度稀释法应用Swan-Ganz导管热稀释法 (thermodilution) 测定心排量, 是目前临床及动物试验中使用最 广的有创监测心功能的方法。 1.温度稀释法The Fick principle温度稀释曲线1.温度稀释法1、原理及方法 CCO测定CO是将传统的肺动脉导管进行 改进,该方法是在肺动脉导管(PAC)相当于 右心室处(距头端10cm处有一电极加温系统 )有热发生器,通过释放热量使周围血液温 度升高,然后由热敏电阻测定血液温度变 化,得到与冷盐水相似的温度

9、稀释曲线 计 算出肺动脉血流速度和CO。连续温度稀释法(CCO)1.温度稀释法连续温度稀释法(CCO)1.温度稀释法2、临床评价 CCO测定心排血量与TDCO相关系数在0.85-0.98。连续温度稀释法(CCO)1.温度稀释法2、临床评价 CCO在输入MAP、CVP、肺动脉契压(PCWP)后可 计算全套血液动力学指标。 CCO可同时连续显示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 ),可用于呼吸功能监测。连续温度稀释法(CCO)1.温度稀释法2、临床评价 CCO减少了仪器定标和注射盐水带来的许多影响 。 CCO仪器和导管价格昂贵。当CPB开始降温,体温低于31或各种原因导致 血温高于41时,CCO无法测定

10、。 连续温度稀释法(CCO)1.温度稀释法1. 原理 PiCCO采用成熟的热稀释方法测量单次的心输 出量(CO),利用动脉压力波型曲线下面积来 获得连续的心输出量(PiCCO)。 温度稀释结合动脉搏动曲线分析(PiCCO) 1.温度稀释法1. 原理 PiCCO仅需从中心静脉导管注射室温水或冰水 ,在股动脉内放置一条PiCCO专用监测管,测 量温度-时间变化曲线,结合动脉压力波形,能够测量全心的相关参数,而不是仅仅以右心 来代表全心。温度稀释结合动脉搏动曲线分析(PiCCO) 1.温度稀释法2. 临床评价 PiCCO只需利用一条中心静脉导管和一条动脉通 路,无需使用右心导管,损伤更小,费用和时间

11、节省 导管放置过程更简便,无需做胸部X线定位。 对每次心搏测量, 监测更及时。 PiCCO能直接提供前负荷数据及肺水情况。 Sakka等人的临床研究,PiCCO与Fick法的相关系数 为0.94。温度稀释结合动脉搏动曲线分析(PiCCO) 2.部分二氧化碳重吸入法测量心输出量 (RBCO)1. RBCO原理 1980年Gedeon首先报道利用部分CO复吸入法测 CO的技术,后经Capek及Roy扩展得以完善,研 制出利用呼出部分重吸入气体中CO2监测来间接 推算心输出量的方法。2.部分二氧化碳重吸入法测量心输出量 (RBCO)1. RBCO原理 采用增加呼吸死腔等措施,在一个测量周期内( 3m

12、in)重复吸入CO250秒左右,计算重复吸入 前后的肺毛细血管的血量。 NICO的传感器与复吸入装置相连,通过复吸入 活瓣的定期开闭调节复吸入周期,工作周期为 3min,分3期:基线期(60s),复吸入期(50s),稳 定期(70s)。2.部分二氧化碳重吸入法测量心输出量 (RBCO)1. RBCO原理 基线期复吸入活瓣关闭,VCO2,PaCO2和 ETCO2在基线水平;复吸入期活瓣开放,VCO2下降,PaCO2及ETCO2升高,混合静脉血CO2不变;稳定期活瓣再次关闭VCO2,PaCO2和ETCO2回到 基线水平。计算基线期与复吸入期的差值即得 VCO2和ETCO2从而算出CO。2.部分二氧

13、化碳重吸入法测量心输出量 (RBCO)1. RBCO原理 计算基线期与复吸入期的差值即得VCO2和 ETCO2从而算出CO。VCO2CO KSPETCO22.部分二氧化碳重吸入法测量心输出量 (RBCO)2. RBCO优点 无创性监测,避免肺动脉插管可能带来的损伤,降低肺动脉导管材料费及监测费用。 在测量范围内与有创监测相符性较高,在常用的 无创心排出量监测方法中其准确性高于生物阻 抗法及多普勒超声法。2.部分二氧化碳重吸入法测量心输出量 (RBCO)3. RBCO缺点 RBCO只能用于气管插管的患者,测量时需要 VD/VT 及混合静脉血CO2含量相对稳定。 由于RBCO是建立在假设混合静脉血

14、CO2 浓 度不变的基础上,故凡影响混合静脉血CO2 、 死腔潮气量比及肺内分流的情况均有可能影响RBCO结果的准确性。 2.锂稀释法测量心输出量1. 测定原理及方法 锂具有不粘附于导管,通过肺组织不吸收,不与 血浆及组织蛋白结合的优点及迅速从肾脏以原 形排泄的优点,且正常人体内无锂离子分布, 故可以选择氯化锂(LiCl)作为指示剂进行CO 监测。 3.锂稀释法测量心输出量1. 测定原理及方法 LiDCO测量过程如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进入右心房,桡动脉处置入动脉导管 接三通,从三通接口处接一个微量输液泵及锂敏感电 极。从深静脉导管注入0.150.3 mmol的氯化锂,微蠕动 泵以每分钟4毫升的

15、速度向探头内输注血液,血中的锂 离子通过探头膜表面时引起微弱的电压变化经计算机 放大,绘制时间浓度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 3.锂稀释法测量心输出量1. 测定原理及方法 用Nernst公式计算心输出量CO=LiCl 60/面积(1-PCV) 3.锂稀释法测量心输出量2. LiDCO优缺点 LiDCO采用氯化锂作为指示剂,采用稀释原理测 CO,结果准确可靠,氯化锂是目前为止丢失最 少的指示剂。 3.锂稀释法测量心输出量3. LiDCO缺点 锂探头中的膜对钠、锂的选择性较低,测量过程 中易受钠离子的干扰。碳酸氢钠、维库溴铵和 潘库溴铵能引起短暂的电压上升,故建议在给 完这些药后不要立刻测CO。 锂静脉注射的药代学及短时多次给药的急性不良 反应仍需研究,以便确定安全给药的极限。 4.食道多谱勒超声法测量心输出量4.食道多谱勒超声法测量心输出量1. TEE测量原理当发射超声传入人体某一血液流动区,被红细胞 散射返回探头,朝向探头运动的血流,探头接 收到的频率较发射频率增高,背离探头的血流 则频率减低。接收频率与发射频率之差称多普 勒频移或差频。多普勒频移(fd)与发射频率 (fo)、血流速度(V)、超声束与血流间夹角 ()的余弦成正比,与声速(C)成反比。 4.食道多谱勒超声法测量心输出量2. T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