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两汉政治经济制度_图文

上传人:nt****6 文档编号:48616003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两汉政治经济制度_图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两汉政治经济制度_图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两汉政治经济制度_图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两汉政治经济制度_图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三历史两汉政治经济制度_图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两汉政治经济制度_图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两汉政治经济制度_图文(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 牛车,齐民无盖藏” 司马迁第三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 。秦朝时, ,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 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作为监察区,设一名进行监察。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 大权,成为州的 。汉初在地方推行 ,同时,又兼有封国制。封国分 和 两级。侯国相当于 ,直属朝廷,不 受所在 管辖。汉武帝时,通过颁布 和限制 藩王的 , 基本上解决了诸侯王问题。课前热身汉承秦制 御史大夫刺史 最高长官推恩令县郡县制 侯国王国 郡 附益之法军政州 是两汉选用官吏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汉朝国家统一,人口众多,西汉人口最多时,

2、近万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 。编户齐民依据 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 、 。汉代的赋税除了 最基本的 、 和 以外,还征收各种 等察 举制 六千 编户制度 资产田亩附加税更赋人口税田租兵役徭役一、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材料: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 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 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中兴但因 计吏,不复自诣京师。 通典 (“中兴”指东汉建立,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 1、据材料指出,“中兴”时期刺史制度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东汉刺史由无固定治所发展到有固定治所。说明刺史权力的扩大。2、说明了什么?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

3、 的,豪强地主把握了中央和地方的许多大权,势力 较大。光武帝刘秀要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势 必就要加强对地方豪强的监督。 另一方面,西汉后期,全国所设州、郡已超过100 多个,县级地方行政区域达1500多个。结合课本说说东汉时期刺史制度怎样变化?1“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君主大权,成为 州的最高长官 2州作为一个监察区域,失去了监察职能,成为 一种地方行政机构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极转变 为州、郡、县三级,是由于A、郡国平行制的实行B、刺史监察权的加强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D、尚书台权力的扩大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制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 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

4、爵然诸侯原本以 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 ,以害身丧国。 材料二:(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 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 之亦反,削之,则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 大。”(1)、据材料一、二分析汉初分封王 国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2)、因此西汉的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 相比有了怎样的变化?实行郡国并行制。 (3)、这种地方行政体制产生了什么弊端? 诸侯势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加强(即王国问题)材料三: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 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也愿 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 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销弱矣。”

5、 材料四:“作左官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 租税,不与政事。” (4)、材料三、四中的建议针对的是什么问 题?王国问题 (5)、其形成原因何在? 根本原因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直接原因在于汉高祖“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大封同姓王以巩固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6)汉武帝时期能解决王国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极度繁荣,国库充 足,西汉国力空前强盛,这是解决王国问题 的物质基础。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加强对王国治理,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由此可见,没有上述条件,单靠“推恩”的办 法是不可解决王国问题的。(7)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 强大的

6、中央集权是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 重要保证1、汉武帝颁行“附益之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削夺诸侯王爵位 B、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C、分割诸侯国土地 D、限制诸侯王参与政事2、刘邦实行的治国政策与措施中,动机与 效果明显不符的是A休养生息政策 B沿用秦朝郡县制C战、和并用的民族政策 D分封同姓王3、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4、西汉前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突出特点A、郡县制 B、分封制C、分国制 D、郡国制三、选官制度察举制1、汉朝建立的察举制度,其中“察举”的含义 是 A、自上而下推

7、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B、通过视察发现人才的制度 C、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D、通过民主方式选拔人才的制度 2、东汉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这主要因为 A、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乡党舆论被官僚家族支配 C、国家行政组织的瘫痪 D、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3、两汉选用官吏的最主要途径之一是 A、察举 B、科举 C、征召 D、门第高低4、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 官制度,主要是为了A建立新的封建统治秩序B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C选出真正有才能的人当官D遏制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四、行政管理制度、经 济制度编户制度编户制度 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土地、财 产等情况详细

8、登记在户籍上,依据财产 的多少征收赋税、徭役、兵役。回忆: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登记土 地的制度开始于秦朝 它的收税方式是按亩纳税内容性质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目的作为赋税制度,在于更好地剥削人民, 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税收。作为行政管理制度,是为了加强对人 民的管理;(主要目的)1、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人口增长 B、组织人民进行训练 C、控制剥削平民 D、维持地方治安2、西汉编户齐民制度是 A、一种行政管理制度 B、一种地方行政机构 C、一种赋税制度 D、既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3、编户制度的实行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封建 秩序的

9、规范造成了土地兼并 A B C D4、汉武帝采取的有利于加强皇权的措施 是编户齐民刺史制度“推恩令” 同姓王制 A B、 C D、史实: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编户制度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监察制度(刺史制度)选官制度(察举制)课堂小结:特点: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继承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继承秦朝的监察制 继承秦朝的郡县制 承袭秦的徭役、赋税制废除秦朝苛法 设刺史,监察制度比秦国严密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兼有封国制 发展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两汉政治经济制度“汉承秦制”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的封建国家,也正因为如此,秦始皇为了 巩固自己的统治,制订了很多极具开创性

10、的政策和措施。 两汉也确实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时 有“汉承秦制”的说法。但是“汉承秦制”, 并不意味着照抄照搬,一成不变。两汉的 统治者们在吸取前朝教训的基础上,在秦 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从而推 动了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 汉承秦制的主要表现: 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 制地方,汉武帝发展为刺史制度,全国分为 13州,每州置刺史,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 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来成为地 方长官,掌军政; 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 皇帝; 承袭秦的徭役、赋税制,西汉发展为编户 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瘤胃食物进入反刍动物胃肠道内第一个接触的“暗室”,也是食物消化的“主战场”。它是一个密闭的活体发酵罐,罐 子里面栖息着许多种类的微生物,主要包括原虫、细菌和真菌三大类。通常,每一毫升瘤胃液中就含有160-400亿个细 菌、20万个纤毛虫以及大量的真菌。可别小看了这些微生物,它们可是瘤胃发挥消化生理功能 瘤胃液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