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602849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2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浩荡两千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暨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EMBA教授2009年度 “中国青年领袖”我们对历史的所有好奇,都来自于当代的困顿 为什么我们这个国家,只要没有外患内乱,放纵民间,允许自由从商三十年可出现盛世,五十年可成最强盛之国家,可是接下来必然会重新出现国家主义,必然再度回到中央高度集权的逻辑之中,必然造成国营经济空前繁荣的景象“一个西方人对于全部中国历史所要问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美费正清)1研究中国的方法2中国历史上的十次大变法3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4面

2、向未来:中国改革的前瞻性思考1 研究中国的方法方法一:利益集团的博弈分析法历代经济变革的焦点,从来就是四大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调整中国是全球保持中央集权制度最为悠久的国家中国是惟一长期拥有庞大国有企业体系的国家【中国与“统一的文化”】魏斐德之问:“在世界第一批帝国罗马和汉朝崩溃后,中国历史和欧洲历史为何差异起来呢?”中国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 公元前360:商鞅变法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汉末-魏晋南北朝: 公元184589唐宋元明清民国当代欧洲希腊时期 公元前356:亚历山大帝国凯撒大帝:公元前102前44罗马帝国瓦解 欧元的诞生:2002年答案:“统一是中国的文化【历史上的集权与

3、专制】两大治理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党权)与相权(府权)两种变型,发展与稳定第一阶段:西汉至唐案例:“文景之治”(70)与“七国之乱” “贞观开元天宝盛世”(130)与“安史之乱”第二阶段:宋 “杯酒释兵权”、王安石变法从扩张到“维稳”第三阶段:明清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雍正:设立军机处对外闭关锁国、对内男耕女织。城市化率。 (13001800,人均GDP为零,西方走出中世纪)东方与西方:“历史的大分流”第四阶段:晚清民国至今党权与府权、中央与地方逐步强化的中央集权节制资本的政策沿革追求稳定的社会共识缺乏法治的思想土壤 钱穆在经济上的体现:“发展稳定”周期律:放纵民间,发展优先 贫富悬殊,干弱

4、枝强集权变革,国进民退 活力丧失,治乱循环颠覆战乱,人亡财散 政权新建,经济贫疲【历代经济变革的三大核心课题】三者皆稳,盛世三失其一,维稳三失其二,动荡三者皆失,乱世方法二: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 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 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 宏观经济制度模式皇权时期的四大制度建设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郡县制度(战国秦)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尊儒制度(西汉)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军爵、科举制度(秦隋唐)宏观经济制度模式:国有专营、特许经营制度(春秋晚清)四大制度,历经千年探索而成其中三个呈现精密的“钟表结构”,唯独经济制度极不稳定2 中国历史上的十次大变法齐齐 管仲变法管仲变

5、法秦秦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汉汉 武帝变法武帝变法新新 王莽变法王莽变法唐唐 刘晏变法刘晏变法宋宋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清清 李鸿章变法李鸿章变法民国民国 孔宋变法孔宋变法当代当代 陈云变法陈云变法当代当代 朱镕基变法朱镕基变法从公元前七世纪到1994年:十次大变法第一阶段:中国式改革思想的形成(从管仲到商鞅)变法之一:管仲变法(公元前七世纪)历史背景西周春秋:“礼崩乐坏”与国家意识“四民分业,士农工商”专业化程度全球第一:“中国的社会职能分工比欧洲早了至少一千年,主要的传统生产技术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也比欧洲早八百年至一千年。”(赵冈)“盐铁专营”“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 “寓价于税”“唯官山海为可

6、耳。”【盐铁专营的制度性后果】卡尔马克思:“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道格拉斯诺斯:政府是“一种提供保护和公正而收取税金作为回报的组织,即我们雇政府建立和实施所有权。”中国政府收入由税赋收入和专营收入两项构成国家必须控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国有企业应当在这些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成为一个盈利性组织国有企业“看上去象企业的政府”政府“看上去象政府的企业”政府与民间形成争利之势变法之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60)1.以农立国,以战止乱遏制商业的靳令:“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六虱:礼

7、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归心于农”,政策:禁止粮食买卖提高商税旅店国营化取缔货币2.军爵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中国成为平民社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军爵制(武士)与科举制(文士)互为勾连,精英控制模式3.全面加强中央集权土地改革:“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平斗桶、权衡、丈尺。”统一全国的容积、重量、长度的度量标准确立并推广郡县制度。唐德刚:部落制、封建制和郡县制三个阶段“儒表法里”中国的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约瑟夫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从管仲对中央集权的最初试验,到

8、商鞅将之演绎到恐怖的极 权主义,可以说,影响中国千年历史的治国模式到此已基本 定型管仲与商鞅,赫然如钟摆的两端,后来的治国者无非在两者 之间彷徨选择,竟从来没有逃出他们设定的逻辑第二阶段 中央集权制度的探索(汉武帝王莽刘晏王安石)变法之三:汉武帝变法(公元前140前89年)A.变法的背景:极度贫弱之后的“文景之治”七十年1.对内“与民休息”,对外“怀柔和亲”2.鼓励工商:“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3.民间富足,商人势力崛起“汉初实为中国商人第一次获得自由发展之安定时期也。”(李剑农)【汉初富豪榜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富豪榜】 1.四川卓氏

9、,冶铁 2.四川程郑,冶铁 3.河南南阳孔氏 ,冶铁,长途运输业 4.山东曹邴氏 ,冶铁,金融 5.山东刁闲,盐业 6.河南洛阳师史,长途运输业 7.河南任氏 ,粮食业 8.北方桥姚,养殖业 9.陕西邓通(官商),铸钱业 10. 江苏吴王刘濞 (官商),铸钱、冶铁、盐业4.干弱枝强,官商勾结中央羸弱,地方势力坐大吴王刘濞:远离中央,盐钱铁三业富足商人阶层崛起,挑战政府权力“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给”官商经济出现“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5.晁错削藩策与“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10、发生中央与地方的集权、分权冲突如何均衡集权与放权,作出适当的制度安排,成了统治中国的首要课题,历代政权往往踯躅于此,兴盛或衰落也由此而生B.武帝变法内容政治体制改革1.重建中央权威:颁布推恩令,中央委派刺史2.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发动战争:攻匈奴、灭朝鲜、征越南司马迁评论“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役费并兴”,“兵连而不解,天下共其劳”、“费以亿计,县官大空。”登基第二十年(公元前121年),因中央财政亏损,推行国营化经济政策执行人:商人之子,桑弘羊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整体配套改革两个战略思想:“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利用不竭而民不知”

11、改革在产业、流通、税收三大领域同时展开1.产业改革:盐铁、铸钱、酿酒国营化2.流通改革:“均输”与“平准”“均输与平准,其功能等同于物资部和物价委员会,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计划经济运作模式 。”3.税收改革: 征收20的财产税“算缗令”与“告缗令”C.变法成效1.探索5000万人口级的大国治理模式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经济治理基本模型造就世界史上的强大帝国,国力之盛和经济规模之大,为全球第一2.造成民营经济的空前萧条 3.法家治术与儒家道统的冲突董仲舒“儒家治国三术”:薄赋轻徭、以农为本、以仁义治天下 “烹弘羊,天乃可雨”4.武帝晚年,“天下困弊,盗贼群起”公元前89年,下罪己诏:“朕即位以来所为

12、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至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资治通鉴: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财富观:武帝变法的历史性后遗症】1.“告缗令运动”之后“自此民偷,甘食好衣,不事蓄藏之业。”“中国社会,政府的权力太大了,使富有的非统治者不能享有任何真正的安全因而,最成功的商人面临的永恒问题是:在哪里再投资他们的利润。中国商人对任意征收的恐惧始终挥之不去”。(法布罗代尔)2.土地的“类货币”性质凸现“农为本富,工商为末。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司马迁)变法之四:王莽变法(公元8年23年)变法目标“当代周公”奉古改制、恢

13、复周礼、“均贫富”“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胡适)变法内容1. “五均六筦”,全面恢复盐铁专营和均输、平准二法“六筦”:国家专卖盐、铁、酒,专营铸钱,征收山泽税,经办五均赊贷2. 征收财产税,103. 货币改革:七年间,四次改变货币4. 土地改革: 恢复土地国有制变法成效1. 改革十五年,国灭身亡2. 第一次“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儒家治国思想与中央集权体制在经济政策上严重不匹配变法之五:刘晏变法(公元760公元779)A. 变法的背景:极度贫弱之后的“贞观之治”政治改革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经济改革1. “与民休息”,农业税锐减为2;取消商税2. 放松民间管制即位当月:“思改前弊,以谐

14、民俗,其潼关以东,缘河诸关,悉宜停废。”“罢酒坊,通盐池盐井,与百姓共之,远近大悦3. 下放地方财政“唐时州县上供少,故州县富,兵在藩镇,朝廷无甚养兵之费。”盛唐气象(公元618年755年) “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盛唐富豪举例】1.胡商邹凤炽 ,商业地产及贸易,“山树虽尽,臣绢未竭。” 2.王元宝 ,商贸流通 玄宗:我闻至富可敌贵。朕天下之贵,元宝天下之富,故见耳 3.定州何明远,纺织业,绫机五百张 ,“袭胡为业” 4.裴明远,商业地产,废品收购业,养蜂业 5.罗会 ,“剔粪” ,城市环保业 6.杨崇义,商贸 7.郭万金 ,商贸特点: (1)贸易型、城市商人为

15、主流 (2)第一次出现了从事国际贸易的大商人 (3)没有出现大的盐商、铁商 大唐六典 :“凡州县内,有出铜铁处,官未采者,听百姓私采。”【盛唐宽松政策所造成的政治后果】1.“干弱枝强”,地方藩镇势力坐大 2.商人阶层崛起开元天宝遗事:“长安富民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国中巨豪也,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叛乱八年 “数百里州县,皆为废墟。数年间,天下户口什亡八九。”【安史之乱后的变法内容】1.征收财产税,“十分取二”;征收关税“商旅无利,多失业矣”2.盐业专营:重新设立盐铁铸钱使,“尽榷天下盐”3.刘晏:桑

16、弘羊的创新版 在盐政上的改革:统购统销政策改为“民产官收商销”制订了“常平盐”制度,防止投机牟利 在流通领域的改革:建立常平仓(国营仓储和物流中心)评价:“刘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 以佐军兴。虽挐兵数十年,敛不及民而用度足。唐中偾而振,晏有劳焉”【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的周期性总反应】1土地的需求非常之大,土地兼并成为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变压器”,最 终造成贫富差距的拉大2中央财政对资源管制的依赖度越来越大,终而造成对民间资本的压抑和剥 夺,经济活跃度渐趋衰竭两者相加,如果再遇上饥荒洪涝,就会引发财政总破产前提下的社会大动荡变法之六:“王安石变法”(10691085)变法背景 赵匡胤的政治改革:“杯酒释兵权”,藩镇现象从此消除 经济政策:长期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