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2015版 ppt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601525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9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2015版 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2015版 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2015版 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2015版 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2015版 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2015版 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2015版 ppt课件(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冬病夏治(三伏贴) 技术操作规范来安县中医院 孙承霞冬病夏治理论源流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 治已病之病。” 孙思邈冬病: 冬天容易发作或者容易加重的一类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关节炎等) 此类疾病发生的根本:1、寒伤阳气2、病邪伏留夏治: 时间:夏至后三伏天期间 方法:通过中医传统方法(饮服汤剂,穴位贴敷,针刺拔罐)治则:振奋阳气,驱除邪气 目的:减少疾病在秋冬季的发作次数或减 轻发作程度,乃至不再发病三伏贴三伏贴是中医的一种贴敷疗法,运用冬病 夏治的中医理论,利用每

2、年农历夏季三伏 对特定穴位进行贴敷,使药物持续性刺激 穴位,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 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三伏贴渊源:白芥子涂法(冷哮证证 )明末清初 张璐 张氏医通 白芥子涂法最早将古代天灸疗法与三伏天治疗相结合白芥子涂法(冷哮证证) 白芥子净末一两 延胡一两 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 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 。 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 之。 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张璐张氏医通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一、指导原则 1.适应范围 “三伏贴”主要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 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 、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

3、他疾病。 严禁为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扩大使用人群。 2.适应病种 肺系疾病:体虚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 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变应性鼻炎、 反复呼吸道感染 心脑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证属寒凝经脉者 ) 胃肠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证属脾胃虚 寒者) 妇科疾病:月经病(如月经不调、痛经 证属寒凝 胞宫者) 肾系疾病:慢性肾病(属肾阳虚、阴寒过盛者) 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制性 脊柱炎(证属寒邪闭阻、肝肾亏虚者) 骨科疾病:颈椎病、腰椎病、退行性骨关节病变(证属阴寒内盛、经脉瘀阻者)注:三伏贴针对的是反复发作冬季加重的慢性病 ,是预防为主的治疗措施,并非是立竿见影

4、的治 疗方法,许多疾病需要连续治疗3年或更长的时间 才能见效。所以,患者要至少坚持贴3年。 如果 不愿意长期坚持治疗的患者切莫盲目跟风。3.贴穴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对贴敷药物过敏者 切勿使用本方法。 贴敷后应注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皮疹及糜烂溃 破现象,一旦有不适情况,立即停用。4.穴位选择原则 多选用具有治疗和保健作用的穴位。 贴敷时取穴不宜过多,每次穴位总数以68个为 宜,不得超过8个; 可采用几组穴位轮换交替使用的方法,每次贴敷 一组穴位。 同一穴位不宜连续贴敷或贴敷时间过久,以免过 度药物刺激,造成皮肤损伤。5.药物保存 药物宜现配现用,剩余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应 密闭、

5、低温保存。二、准备工作 1.药物的选择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 之药,所异者法耳”。(理瀹骈文) 在应用时常选用补阴壮阳、益气活血、温经通络 、引邪外出的药物,以达到增强人体正气,驱除 邪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发作的目的。 与内服药物相比,穴位贴敷用药还有以下特点: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 芳香通络作用,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 所,拔病外出 冰片、麝香、丁香、薄荷、樟脑、皂角、乳香、 没药、花椒、肉桂、细辛、白芷、葱白、韭菜籽 此类药物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刺激发泡类药物 对皮肤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 、起泡,能够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以达到

6、调节经络脏腑功能的效果 白芥子、毛茛、蒜泥、生姜、甘遂、威灵仙。气味俱厚类药物 “膏中用药味,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吴师师机 此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 生半夏、附子、川乌、草乌、生南星、苍术、牵 牛、番木鳖、大戟 注意掌握用量及贴敷时间,不宜用量过大,贴敷 时间也不宜过长 二、准备工作 2.赋形剂的选择 赋形剂能够帮助药物的附着,促进药物的渗透吸 收,赋形剂选用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保健治疗的 效果。 常用赋型剂为:水、盐水、白酒或黄酒、醋、生 姜汁、蒜泥、蜂蜜、凡士林等。 此外,还可针对病情应用药物的浸剂作赋形剂。 水可将药粉调为散剂、糊剂、饼剂等,既能使贴敷 的药物保持一定的湿度,又有利于

7、药物附着和渗 透。 盐水盐性味咸寒,能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 防腐,并能矫味。 酒酒性大热、味甘、辛。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 行药势、矫味矫臭。用酒调和贴敷药,则可起到 行气、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促使药物更好 地渗透吸收以发挥作用。 醋醋性味酸苦、温。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 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作用。 应用醋调和贴敷药,可起解毒、化瘀、敛疮等作 用。 生姜汁生姜性味辛、温。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 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 蒜汁蒜性温味辛。能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解 毒、杀虫。 蜂蜜蜂蜜性凉味甘,具有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有“ 天然吸收剂”之称,不易蒸发,能

8、使药物保持一 定湿度,对皮肤无刺激性,具有缓急止痛,解 毒化瘀,收敛生肌功效。 凡士林医用凡士林,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医药上配制 各种软膏、眼膏的基质,还可用于皮肤保护油膏 。凡士林粘稠度适宜,穿透性较好,能促进药物 的渗透,可与药粉调和为软膏外敷。 麻油或植物油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润肤 生肌。 透皮剂透皮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制剂,可增加皮肤 通透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强贴敷药物的 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透皮剂为氮酮类,为无 色至微黄透明油状液体,性质稳定、无毒、无 味、无刺激性,且促透效率相当高,是目前理 想的促透剂之一。二、准备工作 3.剂型的选择 目前临床常见的三伏贴剂

9、型有:散剂、糊剂、饼 剂、软膏剂、涂膜剂、贴膏剂、药袋。 散剂散剂是将药物研为极细粉末,过80100目筛, 混合均匀后,用水调和成团,根据具体需要, 涂在不同大小的胶布面上,直接贴敷于穴位上 。 糊剂糊剂是将粉碎过筛的药末,加入酒、醋、姜汁、 水等赋形剂调为糊状,敷贴于穴位上,外用纱布 、胶布固定。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物 作用的时间,缓和药物毒性。 饼剂(推荐)饼剂是将药物粉碎研细过筛后,加入适量粘合 剂搅拌均匀,压制成小饼状,贴敷于穴位上。 有些药物本身具有黏稠性,也可直接捣成饼状 贴敷。使用量应根据疾病轻重和穴位的部位而 定。 软膏剂软膏剂是将药物粉碎过细筛或经提取浓缩后的浸 膏,

10、加入适宜的基质调匀并熬成膏状,使用时摊 贴于穴位上。本剂型的渗透性较强,药物释放得 慢,具有粘着性和扩展性。 涂膜剂涂膜剂是利用现代工艺以高分子聚合物为成膜材 料,制成的含药涂膜剂,使用时涂于皮肤特定穴 位上。 贴膏剂贴膏剂是采用高分子材料作基质而制成,具有药 物容量高、剂量准确,透皮性、贴敷性、保湿性 好,贴着舒适,不污染衣物等特点。 药袋将应用药物粉碎过细筛后,放入布袋,混以水 、醋、酒或其它赋型剂,放笼上蒸热后,乘热 放于贴敷穴位上,冷后更换。三、环境要求 三伏贴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尤其每伏的庚日(第 一日)前来贴敷的患者最多,医院应提供一个宽 敞的场所,温度须适宜,既不能太热以致患者汗

11、出量大,影响贴敷药物的固定,也不能太凉,导 致汗孔闭塞,不利于体内邪气的祛除。 贴敷时需要暴露身体,应准备两间诊疗室,男女 分开,以保护患者隐私。四、操作方法1.穴位选择 穴位选择与针灸疗法基本一致。 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不同病证、穴位的 特性,通过辨病辨证,合理选取相关穴位,组成 处方进行应用。 实际操作时,可单选,亦可合选,需要灵活掌握 ,力求少而精。局部取穴循经远取经验选穴 局部取穴(主要)可以根据疾病特点,采用疾病部位或者临近的 穴位,如哮喘取定喘、风门、肺俞、膻中等。 循经远取一般根据中医经络循行线路选取远离病变部位的 穴位,如贴敷足三里治疗慢性胃炎等。 经验选穴多根据临床医生

12、的经验选取穴位。2.贴敷方法及步骤 选择体位根据所选穴位,采取适 当体位,使药物能敷 贴稳妥。贴敷局部皮肤的准备 贴敷穴位要按照常规消毒。 贴药前,定准穴位后,通常用温水将局部洗净, 或用75%乙醇棉球行局部消毒,然后敷药。贴敷药物的固定 为了保证药物疗效的发挥,对 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 剂、饼剂,均应将其很好地固 定,以防止药物移动或脱落。 固定方法一般可直接用胶布固 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 其上,再用胶布固定。3.贴敷时间 一般每伏前三天(任取一天)贴敷效果最佳。 贴敷时间多依据选用的药物、体质情况而定, 以贴敷者能够耐受为度。一般每贴保留4-6h, 不得超过6小时,若不能耐受可

13、提前取下。 对于老年、小儿、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可以适 当缩短。 贴敷期间出现皮肤过敏,难以耐受的瘙痒、疼 痛感觉者应该立即终止贴敷。4.注意事项 贴敷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食物。 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 贴敷药物。 小儿皮肤娇嫩,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贴敷 时间也不宜太长。 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 有刺激性物品擦洗。(可用消毒干棉球蘸温水、 医用酒精) 敷完药6小时以后才可洗澡,但一定要用温水。( 皮肤破损者不宜洗浴)5.禁忌症 特殊部位 贴敷局部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或有较严重的 皮肤病者,应禁止贴敷。 颜面五官部位、

14、关节、心脏及大血管附近,慎用 贴敷,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避免发泡遗留 瘢痕,影响容貌或活动功能。 特殊人物 孕妇、准备受孕妇女禁止贴穴。 特殊病种 热病 哮喘、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期 支气管扩张症合并咳血 糖尿病、血液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 艾滋病、结核病或其它传染病者。6.正常反应 局部皮肤潮红、轻微红肿、小水泡、微痒、烧灼 感、色素沉着等情况,均为药物的正常刺激作用 ,不需特殊处理。 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爽,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 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 皮肤的进一步刺激。7.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难以忍受时,可 提前揭去药物,及时终止贴敷。

15、 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 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瘙痒现象,应立即 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 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小水泡表面涂以地榆 油或任其自然 吸收,注意避 免局部刺激水泡较大者 先用消毒针从水泡下端挑破, 排尽泡液,或用一次性注射器 抽出泡液,然后涂以地榆油收 敛。 破溃水泡处也可涂以消炎软膏 ,外用消毒敷料包扎,以防感 染。 水泡体积巨大, 或水泡中有脓性 分泌物,或出现 皮肤破溃、露出 皮下组织、出血 等现象,应到专 业医院对症治疗 。三伏贴取穴 喘咳:定喘、风门、肺俞、天突穴、肾俞。 慢性支气管炎:身柱、定喘、风门、肺俞、膈俞、肾俞。 过敏性鼻炎、虚人感冒:大椎、风门、肺俞、膈 俞、脾俞、肾俞。 胃脘痛、肠炎: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脾 俞、肾俞 。 慢性腹泻:脾俞、胃俞、大肠俞、中脘、天枢、 肾俞。 三伏贴取穴 慢性盆腔炎:八髎穴、肾俞、天枢、三阴 交、关元、气海 、三焦俞水道。 颈腰痛:大椎、命门、肾俞、阿是穴、局 部夹脊穴。 肩周炎:肩井穴、肩髎穴、臂臑、肩贞穴 、大椎。 膝关节痛的常用穴:大椎、腰阳关、膝眼、 肾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