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BY郭艳君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600819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73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BY郭艳君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BY郭艳君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BY郭艳君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BY郭艳君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BY郭艳君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BY郭艳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认识从何而来BY郭艳君(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 则 寓 言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船夫说。“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哲学家感慨:“那你的 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掌握知识、必须实践的哲学道理 。第六课第一框:人 的认识从何而来修建青藏铁路 1. 修建青藏铁路是谁在从事活动?2.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 对象是什么? 3. 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探究活动一、实践及其特征1、实践的含义:实践的两层含义:实践

2、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 物质性的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 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的 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 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1、蜜蜂筑巢2、学生讨论数学题的解题方法3、农民种庄稼4、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5、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聚焦“青藏铁路”五十年代 探测考察群策群力 共同规划国富民强 施工机械化从修建青藏铁路的主体、对象、手段 来看,三者的共同本质是什么?体现 了实践的哪个特点?实践手段实践对象实践主体实 践 工具和其他设备自然界,人类社会人实践的主体、对象、手

3、段是客观 。体现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 及规律制约。l人们曾说修建通往西藏的铁路是不可能的 。有5000米的高山要爬、12公里的山谷要 架桥、数百公里的冻土区无法支撑铁轨和 火车。再说,谁又可能在稍动一下就要找 氧气瓶的情况下铺铁轨?但这就是中国迎 接的挑战。卫报赞誉“这条铁路正是中 国的敢为精神的最佳例证。” l以“敢为”的精神把别人眼中的“不可能”成 为可能,体现了实践的哪个特点?体现实践的主观能动性l错误实质:把盲目的实践活动理解为无 目的、无意识的活动。l正确:没有意识参与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但是缺乏正确意识指导的盲目的实践 活动是存在的。辨析:实践是有意识、有目

4、的的活动,盲目 的实践活动不存在。群策群力 共同规划实践是社会性的 活动(实践是处 于一定社会关系 的人的活动)这体现了实践 的什么特点?l错误实质:混淆了单个人的孤立活动(纯粹 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和单个人的活动。l正确: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 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辨析: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 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五十年代 探测考察国富民强 施工机械化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 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 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有关部门就着手研究进藏铁路问 题。但是,限于当时的经济实力和高

5、原、冻土等筑路技 术难题尚未解决,格尔木至拉萨段停建。直至2006年7 月1日全线开通试运营。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对号入座有目的、有意识的 改造活动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客观物 质性主观能 动性社会历 史性l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 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用挖土机 挖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lA.实践的社会性 B.实践的能动性 lC.实践的历史性 D.实践的客观性Cl 2010年10月18日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 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该建议提出了今 后

6、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目标:经济平 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 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 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这体现了( ) l A.实践活动的客观物质性 l B.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 l C.实践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l D.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D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根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 一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 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效仿 ,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的死亡,输血医疗手段 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 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兴起输血医疗

7、热,却带来了惊人的 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 人类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1、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发现输血可以救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 以救治病人。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认识从哪里来?个人知识可以通 过学习获取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一切真知都来 源于实践-实践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启示:读书与实践相结合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七嘴八舌2、科学输血的大门是怎样打开的?(这个过程 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实践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锻炼人的认识能力促进认识

8、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在解决输血问题的过程中,人们怎 样知道某些认识是错误的?又是怎么得 知血型配对的输血才是科学的?输羊血的成功以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 血的再次成功以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 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 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的原 因,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解决输 血问题。4、“打开科学输血的大门”终究是为了 什么?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毛泽东说:“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恩格斯语:“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9、前进。”5.在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中,人们认识到如何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6.改革开放30年的成绩证明了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正确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小结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主观能动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面展开。早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 研究发现,中国人

10、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 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 。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 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 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 的观点在当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 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 ,20世纪70 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 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在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 出生、低增长” 的历史性转变。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综合提高答案:1、 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 行计划生育,体

11、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 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 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 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 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 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行计划生育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 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 的哲理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联系主 观与客观的桥梁 实践出真知 实 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 的基本的观点 A、 B、 C、 D、 C巩固练习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 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

12、的 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 、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 高级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 的物质手段C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 寓意是(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4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从认识 论上说,这是由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B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C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D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知识 A5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 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 重力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 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6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检验认识是否( ) 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D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