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599127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30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第三讲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导读一、生平与著作二、形而上学的主题三、形而上学的结构四、形而上学的内容一、生平与著作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希腊北部城镇斯塔 吉拉的一个特权家族。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阿敏塔斯二世 (亚历山大大帝的祖父)的御医。亚里士多德获得了接受 特殊教育的机会:1 7岁时,他被送去雅典,师从柏拉图 。作为柏拉图学园的一员,他在雅典生活了二十多年,直 到公元前347年前后柏拉图去世为止。此后,亚里士多德 花了几年时间进行旅行和研究,他穿过爱琴海,来到小亚 细亚(现在的土耳其)及其沿岸诸岛。在此期间,他开展 了生物学研究,并且在回到马其顿

2、担任年轻的亚历山大( 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公元前335年,雅典沦于 马其顿的统治之下,亚里士多德回到该城并在吕克昂( Lyceum)从事教学。直到公元前322年逝世前不久,他 一直生活在那里,并建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学派。在长期的学习和教学生涯中,亚里士多德系统、全面 地阐述了他那个时代的主要哲学问题。他写了不止150篇 论文,其中大约有30篇流传了下来。其中主要的有: 工具论、物理学、论灵魂、形而上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论诗。幸存下来的 作品主要是一些讲课笔记,或并未打算广为流传的未完成 的论文;这些论文主要是针对高级的学生或其他哲学家的 。它们的现代译本可以摆满半个书架,而且,

3、它们包含了 一个在影响和范围上都令人无法抗拒的哲学体系。亚里士 多德从经验开始,借助“质料和形式”、“潜能和现实”的概 念,构建了一个自身融贯的目的论宇宙体系。世界以其自 身的动力(追求自身的完善)不断向上运动变化,最终达到“至善”(神),与神同在。 二、形而上学的主题1、亚里士多德对知识的分类2、从“本原”的探讨到“原因”的探讨1、亚里士多德对知识的分类亚里士多德根据学科的性质和用途将各门知 识分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制造知识三个部分。 实践的和制造的知识的本原(原因)在外在于知识 的认识主体之中,也就是说,这些知识对象的原因 是实践者和制造者的意志、选择、理性、技艺或能 力;而理论知识的本

4、原(原因)则在知识自身。前 两者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善恶问题,而后者涉及的是 真假问题。实践知识主要包括政治学、伦理学;制 造的知识主要包括诗学和技艺;而理论的知识则包 括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第 一哲学、神学)。在理论知识中,自然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认 识自然本体的原理、原因和元素,也就是说,它研 究那些具有内在运动和变化本原的事物。所谓“自 然”(physics)就是一切自然事物都明显地在自 身内有一个运动和静止(有的是空间方面的,有的 是量的增减方面的,有的是性质变化方面的)的根 源。偶然性和自发性的现象不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 ,它应研究“必然”的东西。数学不是研究具备内在运动

5、根源的本体,而 是割取(抽取)事物的某种性质(即事物的数量关 系)来研究,所以不属于自然哲学的范畴。研究天 体的运动也属于数学范围。而形而上学(第一哲学)则是研究惟一的永恒 不动的本体。在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乃 是一回事,而且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探 求为荣,因而他心目中自然学科同当代的自然科学 与科技和工艺是不同的两回事。那么,自然哲学与 技艺的关系如何?亚里士多德说:“根据自然而生 成的东西追求自然赋予的某种目的,因此它的构造 总是好于技艺制品。因为自然并不模仿技艺。而技 艺却模拟自然。技艺的存在有助于自然,充实了自 然未曾完成的事业,因为有些自然的东西似乎完全 能够依

6、靠自己达到目的,而无需技艺的帮助;而有 的却有困难,甚至完全不可能。”关于自然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定: 自然哲学的终点就是实践哲学的起点,人与城邦则是两个 学科的接合部。自然赋予人类以logos(理性和语言)。理 性用于追问“为什么”,就产生理论学科,相应的理性功能 叫沉思理性。理性用于指导行动就是实践(practice), 实践智慧叫“思虑”( phronesis),它的功能是两个:其一 是策划,其二是“选择”。凭借自然赋予的实践智慧,思虑 如何处理家庭中主奴、夫妻、父子三种不同关系,弄清什 么是正当的财产收入和使用,并在行动中一以贯之,这就 是理财学(最早的经济学)的任务。比

7、较和考查各种政治 学说、伦理学说、城邦政制,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行之, 这就是政治学、伦理学的任务。因此,一旦思虑、选择介 入,就意味着进入实践学科的领域了。在哲学史上,正是 里士多德最早明确提出“实践智慧”,强调伦理学和政治学 的目的不在于知道“是什么”,而在于“怎么做”。2、从“本原”的探讨到“原因”的 探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研究的主题是本体 。从开始有哲学以来,哲学家都在探讨万物的本原 。所谓本原(arche),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 最初似乎就是指:万物从它产生出来,最终又复归 到它那里去的那个东西。其本意是beginning(时 间上的开始、本初)和origin(时间上的起源、起

8、始)的意思。早期自然哲学家大多是采取“本原加生 成原理”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来源与变化。 后来,巴门尼德提出了“不变的”问题,并提出 “存在”、“一”这样抽象的概念来论证世界的不变性 。巴门尼德的问题在于:抽象的“一”如何演变为万 物?这里必然涉及到一个“动力”问题。“本原加生 成原理”经巴门尼德的冲击之后便动摇了。在巴门 尼德之后,主流的是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哥拉和 原子论所代表的思维模式“元素加组成与分解” ,即用基本成分的组合与分解来解释万物的生成和 变化。正因为要用元素的结合与分解来解释万物的 生灭,所以需要为元素的分合注入某种动力爱与恨、努斯等。 这就意味着,“本原”除了是时间

9、上的第一、起始、根 源这一原本的意义之外,还进一步有了原因(动因)的意 思。谈及动因,又必然涉及一个目的的问题。亚里士多德 从苏格拉底寻求“定义的方法”和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目的论 中受到启发:爱与恨、努斯作为动力,作用于质料,所追 求的目的是把质料变成某种“是什么”, 即用定义或公式 所表述的形式。当且仅当质料具有形式的时候,它才能称 其为“是什么”。这个形式就是事物之所是的“是”。不仅如 此,这个形式还是被动的质料之所以运动变化的动力、原 因、原理。这样一来,最初只具有物质形态意义的“本原” 就被亚里士德进一步引申为原因、原理。“是什么”正是动 因作用于质料所要达到的目的。亚里士多德将早期自然

10、哲 学家们的物质形态的“本原”概念发展为更具哲学意谓的原 因、原理范畴在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原因既然是事物存在、生成和认知的开端,由于它,才回答了 事物的存在、生成和认识的“为什么”,所以,“所有的原因也是本 原(原理)”。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哲学的使命就是 用智慧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因而他将哲学规定为关于第一因的学 说。亚里士多德进而提出“四因说”。正因为将“是什么”、“为什么” 、“为了什么”三者明确区别开来,它才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然哲学 家们以及柏拉图对“本原”问题的探讨的局限。正因为他不断追问“ 是什么”,所以使他有可能对“是”(存在)作了详尽的分析,提出 了划时代意义的“

11、是”论(存在论)和本体论。又正因为他将“为什 么”作为一个哲学的最高问题,所以探求原因成了他的哲学的特色 和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他结合“是什么”、“为什么”来追究“为了 什么”,因此,他关于目的的见解远远超越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他关于合目的性的研究,无疑推动了他关于动植物的构造和效用的 研究以及关于选择、思虑与目的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研究。此外 ,“为了什么”的探求,对他在神学方面的建树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 用。三、形而上学全书的结构亚里士多德自己并没有写过一本叫作形而上学的 著作,这个书名是后人加的。根据历史记载,后来编纂亚 里士多德著作的人,将他写的关于自然事物,即我们可以 感觉到的运动变

12、化的事物的那部分著作编在一起,定名为 物理学。他们又将亚里士多德写的另外一部著作,即 讨论比较抽象的东西的著作编在一起,摆在物理学的 后面。无以名之,就将它叫作“在物理学以后”( Meta-physics)。亚里士多德自己将他的这部分思想叫 作“第一哲学”,表示它是高于其它研究具体事物的各门科 学的。中国的易经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 下者谓之器”。意思也是说:具体的,有形的事物是物质 性的东西,而超于有形的物质之上的,则是抽象的道。自 从亚里士多德这本书这样定名以后,西方哲学史上凡是讲 到纯哲学的这部分思想,都叫作“形而上学”。可以简单地 说,形而上学就是哲学,特别是指本体论思想。形而

13、上学共有十四卷。这十四卷的主要内容列举如下:第一卷:历史的回顾,重点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第二卷:一般地讨论研究哲学的问题,相当于是介绍学习哲学的导言,提出 哲学是求“真”的学问。第三卷:提出必须研究的十几个问题。第四卷:“作为存在的存在”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并指出这样的研究的学问是 第一哲学。第五卷:分析了三十个哲学术语,被后人称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辞典”。第六卷:分析不同的学科和存在。第七卷:讨论本体。第八卷:讨论质料和形式。第九卷:讨论潜能和现实。第十卷:讨论“一”和“多”等范畴。十一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三、四、六卷的节要;第二部分是物理 学第二、三、四卷的选录。十二卷:前五章讨

14、论可感觉的本体,后五章讨论不朽的本体。十三卷:讨论数学对象和“理念”是不是本体。十四卷:继续第十三卷的讨论。在整本书中,核心的是讨论什么是“本体”,主要集中在第七、八、九三章中 ,第十二章则讨论永恒不变的本体,即神。所以我们的分析也主要集中在这几章 。四、形而上学的内容1、什么是本体2、形式与质料的学说 3、潜能与现实的学说 4、“神学目的论” 1、什么是本体(1)概述“ousia”( substance)亚里士多德的ousia(本体)是他的“第 一哲学”所要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他的“形 而上学”不同于“物理学”和“数学”的基本概念 ,因为以ousia为主要研究问题,第一哲学 才成为“第一”,

15、“元(原)物理学”(形而上 学)才成为“元”(原,meta)。然而, ousia却是一个非常费解的概念,理解这个 词的困难,一方面是语言上的,另一方面则 是理论上的。 柏拉图的世界是一个“设计师”的世界,它以“理念”(模型, eidos)为基础,一切都要以“理念”为归依,所以柏拉图的思想和 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自然哲学”是完全对立的。所谓“自然哲学”乃是 “生长哲学”,万物(世界)是按自己的方式自行“生长”出来的,而 柏拉图认为万物(世界)有一个最初的“设计者”,所以是按照“理 念”建构起来的。从柏拉图的眼光来看,“物理学”研究的是变幻的 东西,是不断生灭的东西,而哲学的智慧,则要求达到一种可靠

16、的 、不变的知识,这是柏拉图的理想,“知识”自身不生不灭,所以到 了柏拉图晚年,“哲学”的“智慧”回到了毕达哥拉斯的“数学”,因为 在古代,人们以为只有“数学”的知识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在否定 “自然哲学”的方法时,向毕达哥拉斯靠拢,在他的心目中,“理念” 结构的最后根据,或许只在于“数”的关系,而此种关系又支配着“ 自然生长”的生、灭变化,于是掌握了“理念”的“数”的结构,则可 执一而御万,以不变应万变,就是得到了可靠的知识。柏拉图的宇宙“设计师”不仅是理性的工匠,而 且也是一位数学家,他按照几何原理构造了宇宙。 柏拉图认为可感世界由土、水、气、火四元素构成 。但受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他将它们还原为更基 本的东西三角形。他构建了一个“几何原子论” 。他用二维的三角形构造 三维的正多面体,并将 之对应于每一种元素:火=四面体气=八面体水=二十面体,土=立方体。最后,柏拉图把十二面体等同于整个宇宙。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柏拉图的分离的“理念”缺乏现实性 ,而且“数”实际上也离不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