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宋明理学[文]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598849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5.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宋明理学[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4课宋明理学[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4课宋明理学[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4课宋明理学[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4课宋明理学[文]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课宋明理学[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宋明理学[文](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4 4课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中国古代思想的发端: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形成:统治思想的选择和确立:儒学思想的丰富与更新:第1课孔子与老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4课宋明理学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长期混战与分 裂,使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 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与巩固。在 理学大师们的努力下,研习儒经义理之风 大开,一场重忠孝,讲廉耻,扬气节的儒 学复兴运动由此产生。这是一场容纳儒、 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提出了 一系列重要道德伦理规范与完善个人的自 我修养方法。它绵延七百余年,以理学传 统传入并影响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它 将儒家思想不仅渗入每

2、一个中国人骨髓血 液与潜意识中,而且对当代每一个中国人 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至今仍 在发挥着巨大影响。一、背景:三教合一1、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东汉时期,明帝遣使西域拜求佛法,为铭记佛法传入之功 ,修建了这座白马寺。与孤零零的白马相比,北魏时期龙 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 到十万多尊,可以说是佛教盛行的写照和缩影。一、背景:三教合一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 时,中国的本土宗教 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 成。东汉末年,神仙 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 说与道家学说的某些 部分杂糅起来,形成 了道教。1、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1.佛教和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2.二者之间有着什

3、么明显的不同和相同?3.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4.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问题导学】一、背景:三教合一1、佛教主要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道教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 2、佛教把希望寄托在来生,而道教则希望这一辈子永远延续下去。他们 的相同之处是都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 3、国家分裂、战乱不休,人民生活动荡不安,需要从宗教中寻找心理安 慰。佛道的传播不仅顺应了普通人的心理需求,也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 4、儒家思想受到了佛、道的冲击。一、背景:三教合一1、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2、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 领域此图绘佛、道、儒三 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孔

4、子三人于一图 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社 会思潮。三教图 (清 丁云鹏)1、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一、背景:三教合一2、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在我们最为熟悉的“西 游记”里面,大家能否找 出三教合一的痕迹?西天取经本身就是佛教故事。孙悟空却是道教出身,72变就是向道家师傅学的。孙悟空遇 到困难就向各路神灵求援,这里面既有佛教的观音菩萨,又有道教的太上老君。至于儒家 ,在西天取经路上伸张正义的浩然之气、唐僧舍生取义的精神,还有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 不出如来佛的等级观念,都有儒家思想的痕迹。1、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一、背景:三教合一2、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3、儒学更新,深

5、受佛道哲学影响红花白藕青荷叶, 三教原来是一家。宋明理学(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陆九渊 王守仁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二、宋明理学什么是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建立起既贯 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 国家的学说。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 统,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学派。 宋明理学 由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组成.宋明理学代表人物陆 九 渊王 阳 明程 颐朱 熹程 颢(北宋人,兄弟俩) 理学开创者南宋人明朝人 心学集大成者程朱理学代表人物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南宋人 理学集大成者心学开创者代表人物:程颢 、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

6、明南宋后发展:程朱理学理学两大流派主要思想 内涵途径:表现:“理”是世界的本原社会:伦理道德人:人性“存天理,灭人欲”元朝明初确定统治地位心即理,心即良知,心外无物二者关系 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与发展“格物致知”途径 :陆王 心学内涵:“发明本心” ,致良知”二、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内容: 1)世界理 社会儒家伦理道德个人人性 2)存天理,灭人欲 3)格物致知 历程:南宋元明初朱熹像 材料一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 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朱熹说:“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

7、和修养的目的就是“ 遏人欲而存天理”。材料二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 首领神秀所作佛偈(佛教唱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朱熹思想主张的理解。分析程朱理学与材料二所反映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问题导学】【答案点拨】“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 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 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 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 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 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 的“理”(或“真知”)。二、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二十四孝故事 尝粪忧亲恣蚊饱血扇枕温衾郭巨

8、埋儿扇枕温衾:黄香,东汉人。九岁丧 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 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 褥。恣蚊饱血:吴猛,晋朝人。八岁时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 父亲不能安睡。吴猛总是赤身坐在 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 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尝粪忧亲:庾黔娄,南齐高士。父 亲病重,医生说:“要知道病情吉凶 ,只有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并夜 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郭巨埋儿:郭巨,晋代人,对母极 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 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 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 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 时,在地下忽见一

9、坛黄金,夫妻得 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 养孩子。 二、宋明理学明成祖朱棣进一步推崇朱学,钦定编纂五经大全四书 大全性理大全三部书成为国家指导思想的官方哲学。【问题导学】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朱熹 朱棣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 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二、宋明理学2、陆王心学: 代表: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阳明) 内容: 1)陆九渊:“心即理也”“发明本心” 以求理 2)王守仁:“致良知” 性质: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王守仁像朱熹:道问学、读书穷理。陆九渊:尊德性、学苟知本,六经

10、皆我注脚。心即理也、发明本心 理是本原、格物致知 朱熹:一生著书209卷,编纂书籍 210卷,注释38卷,校勘 72卷。陆九渊:没有专书留下,只是后人 为他编纂了文集。二、宋明理学著作数量相差悬殊 治学方法迥然不同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 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 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 问:“你说天下无心外 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 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 关?”王守仁回答:“ 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 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 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 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 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 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 认识到“破山贼易,破心中贼难” 。材料三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

11、弟子 、北派首领神秀的同门、南派首领 慧能所作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 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 王守仁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分析陆王心学与材料三所反映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同: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 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异:一是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外在的理是世 界的本原,而陆王心学认为内在的心是天地万物的渊 源;二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不

12、同,程朱理学认为把握“理 ”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 与“致良知”以求理的方法。三、宋明理学的影响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是“吃人”。鲁迅1、消极:三、宋明理学的影响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1、消极:不堪回首的童年 该牌坊建立于清1854年,系当地富商汤顺孝为母亲刘氏所立。牌坊高7.44米,宽6米 ,上刻当地名流撰写的颂文,对汤刘氏终身守寡的贞节操守大肆赞颂。汤刘氏15岁嫁到汤 家,次年生育一子,儿子尚未满月,丈夫便遭土匪劫杀,刘氏从此守寡终身。守至60岁时 ,经族长及长辈特许,儿子为其建立贞节牌坊。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 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

13、越多。据记载 ,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 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 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 “烈妇”;不仅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 门寡”,还有未出嫁男方死亡以自杀表明 贞节的“烈女”。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 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 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 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这样 的社会是变相的妇女屠宰场。三、宋明理学的影响三、宋明理学的影响“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1、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清人戴震三、宋明理学的影响材料一:有人说“儒家

14、思想及宋明理学阉割了中 华民族的骨气,使中华民族进取心丧失。儒家 思想是中国落后的根源。” 还有人认为儒家思 想在朱熹手里变了 味,把宋亡归罪于 朱熹。对于这种说 法,你怎么看?2、积极:材料二:蒙古兵攻陷潭州(今长沙) 时,湖南安抚使李芾及部属沈忠、杨 震等在城中矢尽,弹尽粮绝情况下战 斗到最后,为国殉葬。岳麓书院几百 个儒生子弟理学门生也全部战死殉国 。不少长沙百姓在城破后也自杀殉国 。宋坚持抗争一直到最后。厓山(广 东江门市)海战悲壮的亡国,丞相陆 秀夫背负九岁的幼帝赵昺投海。“后 宫诸臣,从死者众”“尸浮海上者十万 余人”。三、宋明理学的影响材料三:江户幕府时 代,日本的朱子学成 为“

15、官学”而纳入了学 校教育。朱熹思想深 入各阶层及日本武士 之心。日本武士道精 神,就坚持儒家思想 、宋朝理学主张的勇 与大义。三、宋明理学的影响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 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坚持的是什么?是 儒家的大义,是宋明理学 的骨气。是孟子宣扬的“ 生我所欲,义我所欲,二 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 也”,是朱熹主张的“饿死 事小,失节事大”。1.实质 :2.消极3.积极三、评价宋明理学(P17最后两段)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 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 存在等级尊卑、重礼轻法

16、、重男轻女、 因循守旧等观念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宋明儒学的主流,儒学的哲学化阶段2、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 3、儒学更新,深受佛道哲学影响1、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二、宋明理学一、背景:三教合一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 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小结:宋明理学适应我国封建社会从前期 向后期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 要求,它以儒学为根本,吸收佛教道教的 长处,把天理人欲、仁政、三纲五常内在 有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