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第七章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596427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2.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银行学-第七章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中央银行学-第七章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中央银行学-第七章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中央银行学-第七章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中央银行学-第七章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央银行学-第七章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学-第七章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主讲人:梁悦1第七章 货币政策目标 与工具本章重点: 了解货币政策含义、类型、功能了解货币政策含义、类型、功能 理解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理解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掌握中间目标选择标准掌握中间目标选择标准 理解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理解各种货币政策工具2第七章 货币政策目标 与工具第一节 货币政策概述 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31 货币政策概述u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内容 货币政策的含义 p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 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 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控信用活动 和信贷总量信贷政策 外汇政策 利率政策

2、一般价格水平 就业率 国际收支状况 经济增长速度41 货币政策概述u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内容 货币政策的内容 p内涵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p外延 信贷政策 利率政策 外汇政策管理信用活动的 规模、结构和价格调控市场利率 间接控制信用规模调控汇率,实施外汇 管制、控制国际资本流动、 平衡国际收支51 货币政策概述u货币政策的类型 扩张性货币政策社会总需求严重 落后于总供给增加货币 供应量带动社会 总需求刺激经济 协调增长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购入有价证券61 货币政策概述u货币政策的类型 紧缩性货币政策社会总需求严重 膨胀减少货币 供应量抑制社会 总

3、需求实现货币 供求均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卖出有价证券71 货币政策概述u货币政策的类型 均衡性货币政策社会总需求与 总供给基本平衡保持货币 供求均衡适应国家总的 经济政策适应货币流通的 自身要求,币值稳定适应社会总需求 和总供给的平衡选择货币政策类型的考虑因素81 货币政策概述u货币政策的特征 货币政策是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p与财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与产业结构政 策共同构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 并非直接针对银行或厂商等经济单位。 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调节 货币供应量调整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间接影响 社会总供给91 货币政策概述u货币政策的特征 货币政策

4、是对宏观经济进行间接调控 p运用经济手段作用于资金供给,而非直接 作用于金融机构。 货币政策是一种长期的经济政策短期内:各种具体的货币政策措施长期内: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101 货币政策概述u货币政策操作 货币政策的制定 p央行具有高度独立性的国家 货币政策决策权集中在央行最高管理层 l例如美国货币政策决策权实际控制在美联 储手中。 p央行独立性较弱的国家 货币政策决策权由中央政府和央行最高管 理层分担。 l中央政府:重大货币政策变动的决策权 l央行:货币政策实施中的部分调整权111 货币政策概述u货币政策操作 货币政策的制定机构 p美国 美联储理事会:制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审查并决定贴现率

5、公开市场委员会:领导公开市场操作 12家联储银行:制定贴现率 p中国 国务院:货币政策最终决策权 央行行长负责制,设立货币政策委员会121 货币政策概述u货币政策操作 货币政策的具体执行 p中央银行是货币政策的具体执行者 主要依靠经济手段 l各种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必要时方采用行政手段131 货币政策概述u货币政策的功能 保持币制稳定 p促进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 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p适当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 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p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本国经济稳定 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 p正确的货币政策有利于防范金融危机14u要点小结 货币政策的定义及类型 p扩张性货币政策 p紧缩性

6、货币政策 p均衡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特征 p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 p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p间接调控宏观经济 p长期的经济政策1 货币政策概述15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最终目标政策工具传导机制(途径)操作目标 中间目标稳定币值 经济增长 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平衡 金融稳定能以一定精度 达到的目标: 货币供给量 和利率通过货币政策 工具准确实现 的政策变量: 基础货币、 准备金16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物价稳定 p一般物价水平短期内没有显著剧烈波动。 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l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相对稳定、持续 稳定,从币值稳定目标演变而来。 物价上升的类型

7、:需求拉上、成本推动、 结构失调。 p通胀和通缩对经济有负面影响,央行目标 :把物价高峰波动控制在一定幅度内。17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充分就业 p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者,都在现行工资 水平下找到工作。 充分就业100%就业,需要扣除: l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自愿失业。 l一般认为失业率3%以下。 p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总需求不足引起的 失业非自愿失业。18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经济增长 p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增加。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静态) 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增加(动态) l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长期稳定而且有 限度的增长。 l影响因

8、素:社会劳动力的增加,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社会积累社会积累的增加。 p一般认为货币政策创造和维持适宜经济增 长的货币金融环境来促进经济增长。19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国际收支平衡 p全部货币收入与货币支出的基本平衡。 一般以1年为期,也有以若干年为周期。 巨额逆差:国内投资不足,经济发展停滞 巨额顺差:本币升值,国内物价上涨 p通过影响利率、汇率,影响国际收支 降低资本项目逆差:提高利率 降低贸易逆差:本币贬值20墨西哥金融危机u1994年12月,墨西哥政府突然宣布比索贬值 15%,引发了汇市股市狂泻的金融危机。 u前任政府使用汇率为抗通胀手段,盯住美元, 导致本国币值高估,进口

9、远超出口,经常项目 逆差严重,5年扩大了7倍。 u用来弥补经常项目赤字的资本项目盈余是投机 性较强的短期外国资本,93年达到300亿美元。 u对外国间接投资和短期债券高度依赖。 u比索贬值导致外国资本撤走,3天内汇价暴跌 40%,三月内股市蒸发50%。 u汇市与股市的联动性。21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金融稳定 p货币稳定、利率稳定、金融市场稳定、外 汇市场稳定。 金融稳定是避免金融危机的前提。 l恶性通胀或对外贬值易导致货币危机,引 发金融危机。 l利率不稳引发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如购房 和金融资产投资。22亚洲金融危机u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 贬值。不久,

10、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 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 展的景象。 u主要原因分析: u外汇政策不当:固定汇率+金融自由化 u利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维持固定汇率 u外债结构不合理,短期居多 u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发展瓶颈,出口受抑23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p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矛盾 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放松银根货币供应政府购买总需求物价水平失业人数24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 间的关系 p稳定物价与充分就 业的矛盾 提供了一份“政策 选择的菜单”l社会临界点:即 失业率和通货膨 胀率的社会

11、可以 接受程度。失业率通 货 膨 胀 率社会临界点25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p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要加快经济增长,就必须配合扩张性的货 币政策,以刺激投资和消费,而投资和消 费的增加,又有可能引发物价上涨。 要稳定物价,必须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而这种政策又可能损害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增长投资信用货币供给量物价水平26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p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根本上,物价稳定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l有效需求不足时,效果显著 l充分就业时,ADAS,引发物价不稳 实践中,二者难以兼顾: l最坏的情况

12、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 “滞胀滞胀”。27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p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必 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这会导致外汇储 备减少,造成国际收支逆差。 为了消除国际收支逆差,需减少进口,扩 大出口,减少国内商品供给,这又可能给 国内市场造成压力,导致价格上涨。28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p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经济增长引起进口增加,使得贸易收支状 况变坏。 引进外资可能形成资本项目逆差。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加进口需求破坏贸易 收支状况为促进经济引进外资资本

13、项目逆差29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四大目标难以兼顾,不同时期 货币政策目标要进行取舍30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 p选择理论 单目标论 l鉴于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只能抓其一。 l稳定物价派与经济增长派。 双目标论 l兼顾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多目标论 l及时调整,相机抉择。经济高涨稳定物价经济紧缩经济增长充分就业31货币政策目标的演进u20世纪30年代之前 稳定币值和汇率。 u20世纪30年代-50年代 从稳定货币向充分就业过渡。 u20世纪50年代后期 促进经济增长成为货币政策目标重点。 u20世纪60年代以后 币值稳定、充

14、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 衡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由政府和中央银行直 接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区域(比如,年通 货膨胀率为1%3%),以此加强公众对 货币政策意图和目标的理解。32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33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 p我国货币政策目标 1995年后,转为单一目标 l包括币值的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 l币值稳定是基础,促增长是最终目的。“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200334货币政策目标体系35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意义具有宏观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直接 对各类金融机构

15、起作用】货币政策 中间目标具有微观性的货币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 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变更】控制 启动器指令 传导器反馈 显示器36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选择中间目标的标准 p可控性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能 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l直接作用影响,传导途径短。 p可测性 中央银行能对其进行迅速、精确的测量, 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lGDP与M1,M237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选择中间目标的标准 p相关性 中间目标必须和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稳定 的、统计上的相关性。 l不论正相关和负相关,相关性越强越好。 p抗干扰性 受外来因素和非政

16、策因素干扰程度较低的 经济变量。 l便于区分政策效果和非政策效果。38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 p准备金借入准备金非借入准备金准备金总额商业银行通过央行再贴现和贷款形成商业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形成影响银行超额准备金、借入准备金 影响货币乘数,进而影响信用总规模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39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 p准备金 特点:可测性:强可控性:较强(法定存款准备金)相关性:较高 缺点: l不适合日常的货币政策工具,频繁调整会 扰乱存款机构的正常财务计划和管理。402 货币政策目标u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 p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准备金+流通中通货 l金融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